试用期存在法律风险具体有哪些

法律常识2023-11-17 09:01:55未知

试用期存在法律风险具体有哪些

试用期存在法律风险具体有哪些

在我国,大部分的工作在刚开始的时候,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之间都会约定不超过6个月的试用期,试用期就意味着劳动者不属于用人单位的正式员工,那么约定的试用期存在法律风险吗?接下来,就让小编来为你做详细解答吧。

一、试用期单位能否随意解约

滥用试用期单方解除权是用人单位经常出现的问题。其表现是:在没有约定试用期,或者试用期的约定违法,或者已过了试用期的情况下,仍以试用期内不符合录用条件为由,解除与劳动者的劳动合同。由此而产生的争议纠纷,仲裁和诉讼时单位必然会败诉。因此,必须提出一个忠告:试用期内不得随意解除员工的劳动合同。

《劳动合同法》第39条规定,劳动者在试用期间被证明不符合录用条件的,用人单位可以与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这项规定的要点是:用人单位首先要证明单位是否有“录用条件”。如果有录用条件,辞退员工时还得证明该员工不符合录用条件。不知何为录用条件,或无法证明该录用条件已经公示和劳动者已经知悉就贸然辞退试用期内的员工,是用人单位在劳动争议处理中败诉的重要原因。

违规解除劳动合同,用人单位要承担法律责任,还要向劳动者支付赔偿金。因此,已经公示和已经使劳动者知晓的录用条件,劳动者在试用期间不符合录用条件的考核证明,就成为用人单位必须提供的重要证据。因此,用人单位要尽可能使自己的录用条件具体化,书面化,公示化,证据化。

二、试用期存在哪些法律风险

1、“试用期”内不签订书面劳动合同

风险:从劳动者到用人单位工作起,用人单位超过一个月不满一年未与劳动者签订书面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须向劳动者支付双倍工资。超过一年未与劳动者签订书面劳动合同的,视为双方已经形成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同时仍应支付第一年度的双倍工资。双方一旦形成纠纷,用人单位必定败诉。

2、“试用期”内单签“试用合同”

风险:劳动合同仅约定试用期的,试用期不成立,视为公司与劳动者签订的固定期限劳动合同,试用期间即为劳动合同期限。之后用人单位再同劳动者签订的固定期限劳动合同视为续签合同。一旦劳动者在续签的劳动合同期间届满之后,要求与用人单位签订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用人单位将缺乏有效手段应对。

3、“试用期”内不缴纳社保费用

风险:劳动关系一旦建立,用人单位就应当依法为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试用期并非独立于劳动关系外的“特殊期”,试用期包括在劳动合同期限内。用人单位在试用期拒绝为劳动者办理社会保险的,劳动者可以向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投诉,造成劳动者损失的,用人单位应当承担赔偿责任。特别应当注意的是,《工伤保险条例》修改后,大幅度提高了工亡补助金的数额,使得一次性工亡补助金并标准达到近三十万元。一旦在试用期内发生工伤事故导致劳动者伤亡,将会导致数十万元的工伤补助全部由用人单位支付。同时,《劳动合同法》规定,用人单位未依法缴纳社会保险费的,劳动者有权解除劳动合同,用人单位需支付经济补偿。

4、延长“试用期”

风险:《劳动合同法》中关于试用期限的规定为强制性规定,超过该期限的约定属于无效约定,超过该期限的,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合同约定全额发放工资。约定两次以上“试用期”的,第二次及以后约定的“试用期”无效,用人单位仍应当按照约定的工资全额发放。

试用期毕竟不是正式的员工,所以试用期存在法律风险劳动者在试用期的时候也会承担一定的风险。常见的风险分为4种小编在上述的文章中也会大家进行了具体的介绍。为了规避这些风险小编在这里建议大家要按照规定签订双方之间的劳动合同。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