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全赔偿原则的法律限制有哪些?

法律常识2023-10-02 09:06:10佚名

完全赔偿原则的法律限制有哪些?

完全赔偿原则其实就是对受害人的利益实行的一种的有效的保护措施,是因为违约的一方使受害人遭受一定损失应付的赔偿责任。那么关于完全赔偿原则的法律限制有哪些?这是大家所需要了解的。下面就由小编在下文中为大家整理出关于完全赔偿原则的法律限制的内容。

合同法第107条规定:“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应当承担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或者赔偿损失等违约责任。” 第112条规定:“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在履行义务或者采取补救措施后,对方还有其他损失的,应当赔偿损失。”由此可 见,赔偿损失是违约责任的一种重要的常见的形式,也是充分保护受害人利益的一种补救方式。根据合同法第113条第1款的规定,合同法采用的是完全赔偿原则,即因违约方的违约使受害人遭受的全部损失都应当由违约方负赔偿责任,其目的在于使受害人处于合同能适当履行情况下的状态。赔偿范围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受害人遭 受的全部实际损失;二是合同如果能够适当履行受害人可以实现和取得的财产利益,即可得利益。但事实上,完全赔偿原则受到种种限制,具体案件中很难找到一件 损失能够得到完全赔偿的。因为赔偿损失旨在弥补受害人遭受的全部实际损失,而并不赔偿其从事一桩不成功的交易所蒙受的损失。如果不成功的交易所带来的损失也由违约方承担,那么违约方实际上就充当了非违约方的保险人的角色,那就将全部风险转移给了违约方。显然,这对违约方是极不公平的。因此,违约完全赔偿原则应当受到限制。

目前,中国的违约完全赔偿原则受到的限制主要有如下几种:

根据违约金的性质,违约金可分为惩罚性违约金和赔偿性违约金。赔偿性违约金是具有预定赔偿性质的违约金,适用时,在一方违反合同时,不问给对方造成的损失情况如何,违约方向对方支付约定或规定数额的违约金,违约方不再赔偿对方的损失。合同法贯彻合同自由原则, 尽可能地取消法定违约金,违约金一般只是由当事人在合同中约定。根据合同法第114条第1款,当事人可以约定一方违约时应当根据违约情况向对方支付一定数额的违约金。尽管根据该条第2款,约定的违约金可以调整,即约定的违约金低于造成的损失的,当事人可以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增加。但立法的本意是原则上约定多少就赔偿多少,并不是说当事人可以随意调整,只有实际损失与约定违约金的差距达到显失公平的程度才可以调整。再者,还可能要增加诉讼成本支出。因此,当事人在订立合同时要慎重考虑将来的情况,来约定违约金数额或计算方法,否则,损失的完全赔偿就可能受到限制。

另外,合同中的免责条款也使受害人的损害赔偿受到限制。免责条款是当事人双方在合同中事先约定的,旨在限制或免除未来所谓责任的条款。当免责条款生效时,受害人的损害赔偿就难以实现。

以上的内容就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关于完全赔偿原则的法律限制,希望能够对大家有一定的帮助。如果您在法律方面还有什么其他的问题,您可以直接网站向在线的专业律师进行提问。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