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娃教育或将成为大势所趋,香港精英家庭,正在批量生产做题家

新闻资讯2023-11-09 16:30:51橙橘网

鸡娃教育或将成为大势所趋,香港精英家庭,正在批量生产做题家

知识改变命运的理念早已深深刻在每个人的潜意识里,尤其是普通家庭的学生,学习是逾越阶层最简单的方式。一旦错过通过升学考试,获取名校学历和高职高薪工作,再怎么后悔也来不及了。

有两类家长在学生的教育方面最容易焦虑,一类是后悔自己当初没好好学习,现在生活处处不如意,比不上当初班级里学习成绩好的同学。只能寄希望于下一代,子女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家长才能在亲友面前扬眉吐气。

还有一类家长就是在鸡娃教育的直接受益者,庆幸小时候没有贪玩而耽误学业,感恩家长的先见之明。当自己为人父母后,便会学着家长的样子,将鸡娃进行到底。



鸡娃教育或将成为大势所趋,香港精英家庭正在批量生产做题家

原以为,在素质教育的大环境下,双减制度会缓解课外补习乱象,减少家长在教育方面的焦虑心态。学生能放慢脚步,享受快乐教育,因材施教。只有在教育资源不发达的地方,才会看重应试教育,企图通过中高考和考研才能在社会上占有一席之地。



实际上在“教育高地”海淀区,鸡娃教育一直经久不衰,只不过教育重点早已脱离教育考试大纲,更倾向于各学科相关的技能培养。在其他地区的家长还在纠结考试成绩和排名时,教育资源发达地区的家长,正在带着孩子参加各类技能比赛,或考各类等级证书。

国内除了海淀之外,教育资源更发达的香港也是如此。这届家长正是鸡娃教育的第一批受益者,现在他们也在用同样的方式教育自己的下一代,而且内卷程度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31年前TVB新闻节目记录了刘文渊的教育经历,那年他只有5岁,马上面临幼升小,家长一直在培养他的英语口语对话能力,以通过小学入学面试。当时这种鸡娃方式引发争议,不少人都觉得学生很可怜,一点都不快乐。



现如今刘文渊在母亲的激励下,学习成绩优异,大学考入英国一所法学院,毕业后回国负责家族生意。现在他已经是3个孩子的父亲,他和妻子用同样的方式教育下一代,从3、4岁就双语教育,并努力为他们创造更好的学习环境和教育资源。

香港像这样的家庭不在少数,也有家长在为了孩子的上学问题而买学区房。鸡娃教育已经成为传统,代代相传,并且大有愈演愈烈之趋势。这种精英家庭也没有采取素质教育,反而批量生产做题家,让普通家长更有危机感。



为啥“小镇做题家”受歧视,“精英做题家”受追捧?

大数据统计,精英家庭培养出学霸的概率更高,不止是这类家庭的家长本身具有高学历高素质,能有条件为孩子创造更好的学习条件,让学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前行,可谓是赢在了起跑线上。更重要的是家长的言传身教,让他们明白努力的意义。



比你优秀的人比你更努力,才是精英做题家对普通家庭学生造成降维打击的关键。很多小镇做题家努力到最后,发现光靠自己很难抵得过别人三代人的积累。官二代、医二代、星二代之所以更容易成功,除了与家长的资源有关以外,更在于他们不是只会做题而已。



家长的专业经验,能更快打破行业信息壁垒,更早让学生耳濡目染。比如一位医生晒出4岁的儿子就已经掌握了腹腔镜技术,而普通医学生规培期才第一次接触这样的设备。

精英题家从小受到家长的影响,眼界和见识再加上优秀的学历和成绩单,自然在就业方面更胜一筹。相对来说小镇做题家光有学历和成绩单,在优中选优中就处于下风。光比拼应试能力或许不分高下,到了实际应用中差距逐渐显现。



素质教育还能否落实?

从香港刘先生小时候的照片来看,被鸡娃的学生确实会失去一些乐趣,过早背负上生活的压力,为了日后能找到好工作而努力学习。虽说家长的出发点没问题,但是重压之下对学生的身心健康无益。



笔者认为鸡娃教育的关键还是在于激励的方式,如果是通过言传身教耳濡目染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意义和兴趣,然后加以引导,家长通过规划让学生一步一步实现梦想,就不算是鸡娃。这和素质教育,有异曲同工之妙。



相比之下,有些家长根本不在乎学习目标,单纯是让学生考全班第一,只在乎成绩,不在乎能力培养,学生只要考上大学即可。考哪所学校考啥专业都无所谓,只要是名校即可,这种盲目的教育才更令人窒息。

今日话题:如何看待这种鸡娃教育方式?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欢迎分享和收藏!更多精彩内容就在下一期。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