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金为王的当下,一些小规模创新药械企业有隐忧
文 |赵天宇
编 | 王小
图/Pexels
11月1日,A股2023年三季报披露已结束。
“现金为王”,《财经·大健康》从三季报现金的角度,观察医药健康上市公司当下的情况。
现金的关键之处在于,在IPO放缓的行业整合期,手握重金的企业在保证内部正常运营的同时,还可能有余钱,具备推动外部并购或设立投资基金的实力;而对于以研发见长的创新药械企业,由于产品少,现金更为重要,以研发烧钱程度之猛,手握现金充裕才从容。
《财经·大健康》观察到,今年三季度末,A股医药健康上市公司“现金王”以龙头药械企业为主,账上现金及现金等价物超过50亿元的有26家,超过10亿元的更多,共150家。
创新药械企业的宽裕程度,总体上则略逊一筹,部分企业可能会有现金吃紧的隐忧。
谁是现金王?
A股400多家医药健康企业中,头部企业的现金更为充沛。
手握重金的A股前20家医药健康企业,多数是老牌药企,家大业大,有一定的原始积累,也是各自细分领域的龙头企业,对产品和市场都已建立起一些优势。
比如上海医药,一家商业领域龙头企业,兼顾创新药、中药业务。前三季度,上海医药的流通业务实现销售收入1771.94亿元,同比上升14.17%;医药零售业务的销售收入达到65.32亿元,同比上升15%。
白云山,一家老牌中药企业,2001年就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大健康板块的核心产品是凉茶“王老吉”。前三季度,白云山营收、净利润均较上年同期有所增长。
迈瑞医疗、恒瑞医药,分别是器械、制药行业的龙头。这两家公司在A股全部400多家医药健康企业中也是体量大的,截止10月31日收盘,是行业市值的头两名。
也有少量企业手里现金不少,很宽裕,是出于另一种情况:企业抓住了一些新近的机遇,快速扩展市场,在短期积累了大量财富握在手中。
A股医药健康企业现金较充沛的前20家里,有一家比较典型,就是耗材行业的英科医疗。
英科医疗本就是耗材行业的龙头企业,产品包括一次性手套、轮椅、冷热敷、电极片等多种护理产品。
2020年初新冠疫情下,市场对于能够用于防止交叉感染的一次性医疗手套的需求显著上升,医疗护理、餐饮、日常生活等都需要用到,一度远超出全球供应量。英科医疗在2020年的净利润达到70.07亿元,较上年激增30多倍。加之当时短短一年时间股价涨逾40倍,英科医疗被称为“手套茅”。
到了2021年一季度,手套需求和价格达到峰值,全球多家手套企业也进行了产能扩张,此后供需逐步回归平常状态。
2022年,英科医疗营业收入66.1亿元、净利润6.3亿元,较上年均有不同程度的下滑。但这份业绩,仍然比新冠疫情前2019年高出许多。2023年前三季度,英科医疗的业绩较上年同期仍有所下滑,但也能维持在营收50.4亿元、净利润3.3亿元的规模。
现金较充沛的前20家医药健康企业中,仅有一家来自科创板,是器械企业联影医疗。考虑到科创板企业普遍较为年轻,体量相对小,以创新见长的研发类公司居多,因此科创板企业的现金情况单独列出:
联影医疗、华大智造是前两名,均为医疗器械公司,前者主营医学影像设备、放射治疗产品等大型医疗装备,后者脱胎于测序公司华大基因,主营基因测序仪及实验室自动化业务相关设备、试剂耗材等。
科创板手头宽裕的医药健康企业中,还有一些与新冠疫情医疗服务有关。
东方生物、圣湘生物、之江生物,三家公司都从事新冠检测业务,赚得现金不少,有余力建新址、搞投资。比如圣湘生物,新冠疫情三年赚得净利润68亿元,钱既投过大项目,也参与了投资。
2022年,圣湘上海产业园完成封顶,规划是建设技术创新平台;同时,2022年圣湘北京产业园正式投入运营;长沙总部产业园二期加速建设,全称为“圣湘生物高性能医疗器械创新技术全球研发中心”,今年9月1日揭牌。
搞投资,圣湘生物没有跳出本行,5月披露其参与投资深圳一家公司,以进一步完善公司在免疫诊断,尤其是化学发光领域的布局。
新冠疫苗曾大幅创收的康希诺,在疫情缓和后,产品销售收入已然无法复刻往日规模,今年前三季度营收下滑、亏损,但仍手握超过20亿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公司的流脑疫苗产品销售收入今年在增长。
未盈利创新药企谁的现金更充沛?
据万得平台(Wind)统计,科创板未盈利药械企业现有16家,其中已披露三季度现金情况的有14家。
现金最充沛的是君实生物,截至9月底,现金及现金等价物超过40亿元。
君实生物是一家规模较大的创新药企业,截至8月底,公司获批上市或紧急使用的产品有4款,包括一款PD-1、一款阿达木单抗。此外,还有4款产品处于三期临床试验阶段,25款在进行一期、二期临床试验中。
2023年前三季度,君实生物累计营收9.86亿元,亏损14.07亿元,营收下滑19.04%。
像君实生物有产品能售卖,有收入进账,起码有创造现金流的可能。还有一些创新药企,至今没什么产品可供上市销售,导致营业收入很低,甚至直接为零。
海创药业截止今年9月底,手握现金及现金等价物超过7亿元。该公司今年前三季度营业收入为0。
不仅在今年,2020年、2021年海创药业的年度营业收入都是0,2022年一度以医药中间体销售获取收入165.08万元,但那一年的主营业务、具备商业实质的收入,其实依然是0。
海创药业同样是一家创新药企,从事癌症、代谢性疾病等领域的新药研发。
目前海创药业的亏损规模还在扩大。2023年前三季度,公司亏掉了2.38亿元,而去年同期亏掉的是2.23亿元。
海创药业2022年4月在科创板上市,募得资金净额9.95亿元。该公司坦言,在研发的新药成功上市前,“公司营运资金主要依赖于外部融资”。因此,如果公司经营所需的开支,超过能获得的外部融资,就将对公司的资金状况造成压力。
处于新药研发阶段的公司,研发人员比较关键,他们的工作能力和进度影响着产品问世的时间。2022年海创药业有118位研发人员,发了总计3838万元的薪酬,平均每位研发人员年薪32.53万元。
在研新药产生销售收入前,海创药业表示,还需要继续在临床前研究、临床开发、产品生产与控制等方面投入大量资金。
在港股,同样有一些收入少但现金还较为充沛的未盈利创新药公司。
科济药业2023年半年报显示,这是一家尚无收益及收入的公司。账面上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超过16亿元,据科济药业披露,再加上到期日3个月至12个月的定期存款,总计超过21亿元。
这是一家以CAR-T疗法为主业的公司,该疗法主要用于肿瘤治疗,目前进度最快的是一款用于复发╱难治多发性骨髓瘤的CAR-T产品,2022年10月国家药监局已受理新药上市申请,纳入优先审评。公司预计该产品将在今年年底或2024年初获批。
今年上半年,科济药业亏损4.04亿元,较去年上半年的亏损规模继续扩大,原因在于研发开支上升及汇率变化。
创新药械公司谁的现金相对少?
在A股科创板的生物产业里,部分公司到今年三季度末,账上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偏低。这些公司里,既有过往IPO时满足营收、净利润、现金流等财务指标上市的,近期财务表现不佳,比如南模生物今年前三季度亏损了;也有生物科技企业未盈利上市的,后者在证券简称后标U。
科创板的生物产业,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偏低的10家企业中,迪哲医药是其中唯一一家未盈利的创新药企。
这家年轻的公司,2017年成立,2021年12月科创板上市,自上市开始,从始至终未盈利。
迪哲医药脱胎于原阿斯利康中国创新中心。2017年由于阿斯利康调整全球战略,准备撤销中国创新中心,中国的国家级产业投资基金先进制造,出于对阿斯利康中国创新中心团队、研发实力的认可,促成了与阿斯利康、创新中心团队之间的合作:先进制造产业投资基金(有限合伙)与阿斯利康,按相同比例出资,同时原团队核心成员大部分加入这家公司,且同样是出资方。这才有了现在的迪哲医药。
迪哲医药主要从事恶性肿瘤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等的新药研发,目标在于推出全球首创药物(First-in-class)和突破性治疗方法。截至今年8月底,公司有一款肺癌药物在中国获批上市。
至今,迪哲医药的核心研发团队成员,仍是来自于原阿斯利康亚洲研发中心。截止2022年年底,迪哲医药有超过200名研发人员,在公司员工中占比过半,研发人员平均年薪68.11万元。
2021年科创板上市,迪哲医药募集到的资金净额为19.87亿元。10月30日,迪哲医药披露,拟使用不超过8亿元的闲置募集资金,适时购买投资安全性高、流动性好的银行理财产品等,以提高募集资金使用效益,获取更多回报。
在港股的未盈利生物科技行业中,现金相对较少的是迈博药业。
迈博药业是一家生物医药公司,从事癌症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新药及生物类似药的研发和产业化,总部位于江苏省泰州市。
公司的药物管线,目前包括9种单克隆抗体药物及1个强抗体药物。公司已有两款单抗药物分别于2021年7月、2023年5月获国家药监局批准上市,适应症包括成人溃疡性结肠炎、类风湿关节炎、过敏性哮喘等。
还有一款单抗,与化疗方案联用,用于转移性结直肠癌的治疗,公司预计将于明年二季度获准上市。
迈博药业对现金的渴求是显而易见的。前述三款已经商业化或马上上市的产品,迈博药业已将它们分别分配给了三个合作方,其中,与科兴生物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签过独家推广服务协议,和江西济民可信医药有限公司签订一款药在中国市场独家商业化合作协议,与江苏先声再明医药有限公司达成另一款药的商业权益合作协议,授出在中国内地的独家商业权益。
一位一级市场投资机构掌舵者告诉《财经·大健康》,目前已上市的创新药械公司,已经是行业内相对占优的那一部分,还有一些起步晚、进度不够快、细分领域拥挤的公司至今仍停留在一级市场上,创始人既要考虑公司运营层面的利润、现金流,也面临下一轮融资找不到接盘方的尴尬。
行业等待泡沫出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