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开明、幸福家庭的孩子为何也出现心理问题?答案太扎心。

新闻资讯2023-10-20 08:34:35橙橘网

父母开明、幸福家庭的孩子为何也出现心理问题?答案太扎心。


本文部分图片来源于韩国电影《蜂鸟》

孩子并不会“无缘无故”得心病,当父母意识不到问题存在时,问题可能就在这里。

作者:蝎子号。如果喜欢蓝橡树的文章,请记得要把我们“设为星标”哦!

很多人认为,会出现心理问题的孩子,是家庭教育出了问题:一定是父母太强势、一定是家庭不完整、一定是学习压力大……总之,我们家很普通,很温馨,青少年抑郁离我们很远。

但现实似乎并非总是如此。

最近,我接触了3个家庭,颠覆了我的认知。这3个家庭,父母教育风格开明,不逼着孩子一定要成绩拔尖,鼓励孩子全面发展,夫妻关系也蛮好,孩子竟然“毫无征兆”地抑郁了。

孩子真的会无缘无故得“心病”吗?一切正常的家庭,为何没能成为孩子的避风港?带着这些问题,我采访了游小挺老师。


游小挺老师,十余年从业。

有近5000小时青少年和家庭个案咨询经验,

曾为上海多所顶流国际学校提供心理咨询。

( 受访者供图)

毕业于复旦中文系的游小挺老师曾是一名记者,儿子青春期时一度成绩波动、沉迷游戏、亲子关系紧张。为了孩子教育,她转行成了一名心理咨询师。

犯过错、纠结过、反省过、痛苦过,最后游小挺用智慧的方式找到和孩子相处的平衡点。明年即将研究生毕业的儿子,如今已在纽约华尔街找到顶级证券交易公司的工作,从事量化投资。

游小挺老师如何看待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和亲子关系。回望自己走过弯路,她会今天的父母哪些建议。

(为方便叙述,以下内容将以游小挺老师第一人称展开。)

我很尊重孩子,

为什么他还是心理出问题了?

为什么现在的那么焦虑?父母很尊重孩子,夫妻关系不错,为什么孩子还是出问题了呢? 有几个方面原因。

1.高竞争社会,没人独善其身

首先,我们处在比较卷、比较焦虑的时代,这种焦虑势必渗透到每个家庭成员。比如新手妈妈产假满4个月,就要去上班了,工作压力大,又还要哺乳,身心俱疲。

在婴幼儿早期,浮躁不安的母亲无法及时回应婴儿的需求,影响孩子早期依恋关系的形成。我们常说,母婴依恋关系状态,铸就了孩子一辈子的人格底色。

我们所见,那些新生儿黄疸住院照光、早产住保温箱,早期有母婴分离的孩子,就会非常“难养”。

我们在做心理咨询个案前期会搜集基本信息,看他是否有早期重大的分离事件,孕期妈妈的情绪状态等,都可能对孩子产生影响。


2.没有建立真实的自体。

父母觉得教育子女没有大的问题,但我们的集体意识中有一个非常大的问题——我们太好面子了,太在意别人的看法了。成长的过程中,没有建立起真实的自体。

这是容易被忽略的。

北大徐凯文老师一直说“空心人”,说的就是假性自体——他们一举一动都围绕别人在转,没有真实的自我,不知道自己追求什么,非常迷茫。

如果父母特别好面子,孩子也会下意识看别人脸色,看起来他社会功能不错,但可能抑郁和焦虑程度非常深了。

我接触抑郁症的孩子,都有一个共同点——攻击向内,他非常害怕对外表达自己的不满情绪,根源就是真实自体的缺失。

3.缺乏边界感,亲子共生倾向

父母觉得,我对孩子很好啊,简直好得不能再好了。

孩子眼睛瞥了一眼这个菜,妈妈马上就把菜给他夹到碗里;孩子生气了,妈妈比孩子更生气;体现在学习成绩上,孩子的表现直接影响妈妈的情绪。

这其实是缺乏界限感,出现了亲子共生关系,结果也是影响孩子的自体形成。被父母长辈过度回应的孩子,会非常烦躁,他被粘连到几乎没办法呼吸。

现在的父母的确不太会有暴力行为了,但和孩子的沟通依然存在太多边界不清的问题。 比如全职妈妈跟丈夫关系不好,孩子就成了她的寄托,甚至是情绪的垃圾桶,一个人的身上承受不了两个人的压力。


如果你觉得自己已经做得足够好,但孩子依然出现各种问题,那不妨对照上述找找原因。

父母开始改变

孩子才能向好

教育因果轮回很快,你在孩子小时候是怎么对待他,孩子到了青春期就会怎么对待你。

如果一个家庭里,孩子有了心理障碍,让父母体会到战战兢兢的感觉,时时刻刻都得看孩子脸色,那父母可以回看一下自己的养育经历,自己是否是个情绪化的人,让孩子处在紧张里,害怕突如其来的责骂?

现在社会相对越来越开放,孩子们也越来越少压抑自己的感受,青春期前后心理咨询需求不少。在做初中以下孩子的咨询时,我基本都是做家庭系统,因为孩子在家庭中太弱小了,需要全家人一起帮助他。

1.父母放下自恋,尊重孩子的感受

我们给孩子做心理咨询时,不会急着矫正他们的认知,而是去了解他、接纳他。一个人只有被充分接纳和理解后,他的认知才有可能动摇。

就像很多父母说:“我不理解,为什么现在日子那么好过,我们也尊重他,他还是抑郁了。”这句话里就透露着父母的自恋,他其实意识不到,自己并不理解孩子。

如果父母还停留在“我没错”,孩子当然抗拒了。但如果父母开始意识到自己或许真的在某方面做错了,转变就开始了。


2.幼时充分回应,长大划清界限

孩子在3岁之前,父母充分回应,放下手机高效陪伴,孩子在妈妈神光笼罩之下,很有安全感,也更安定。

孩子长大后,父母要逐渐“划清界限”,给孩子发展自体提供空间。

比如你在单位挨了老板的批,回到家心情很不好,但你不会因此对孩子乱发脾气,他不需要对你的情绪负责。

对父母的要求仅仅是是做个正常人,你是健康的,孩子就健康。

3.任何时候改变都不晚

虽然孩童早期依恋关系的形成,重要性再怎么强调都不为过,但任何时候开始改变都不晚。

我是从心理学角度谈成长规律,如果你能做到回应、界限、情绪管理、重视孩子自体发展,教育之路就会走得比较轻松,孩子也能尽其所能发展天赋能力。

但人的成长是螺旋上升的,也不可能始终走在正确的路上。所以之前做得不够好,也不要着急,要相信孩子的自愈能力。

从年级百名到前三

靠的是父母的“不管”

从事心理行业前,我是媒体记者,转行恰恰跟儿子的教育有关。

那时候儿子读4、5年级,行为上出现各种“反常”,脾气很强,擅长给我制造难堪,孩子的种种变化让我身心俱疲。

此外,他特别喜欢玩游戏,我们其实并没有太限制他玩游戏。每天玩一小时?不肯,一直闹。


我的焦虑在他小升初时到达了顶峰。

他其实成绩并不差,班上前十名。但因为大环境如此紧张,让我坐立难安,找关系受挫,令我更是倍感焦虑!极度混乱时,我打坐了一个下午。

打坐的时候,我去观察自己的念头,就像水里的杂质一样慢慢沉淀下来,心里智慧的那部分就升起来了。

我突然想通一件事:我为什么不信任我的儿子?

现在回想起来,我和儿子当时是有共生关系的嫌疑,我很多期待放在他身上,我跟他的界限也是不清晰,因此他的学业如此牵动我。

随着孩子长大, 他会对这种「共生」感到不对劲,而我也会觉得很累。

问题核心不是孩子能不能拿到理想的录取结果,而是我需要处理自己的挫败。

当我意识到这一点后,我主动切断了和儿子这部分的连接——他的学习归他。

记得有一次他考了70多分来,找我签名。我一边签字一边说:妈妈再也不生气了,你考得再差妈妈也不生气。他“唰”得一下,把考卷抽走,说:“你不生气我生气!”

开始他也不能适应这种分离,后来他尝到了学业独立的好处,他无论考得多差,我只会安慰他,不会有任何责备。

我看到他考前还在打游戏,会过去问一句:你都复习好了吗?他说复习好了,我就不管他了,不会再唠叨第二句。

放手的结果是,他顺利拿到了心仪初中的录取,整个初中三年学业飞速发展,从年级百名跃升到前三。


高中转轨体制外,留学申请,他都自己做决定。高中毕业时,他的标化成绩是:托福119分,SAT1560,IB预估满分,还拿到了信奥赛的全国一等奖。

换句话说,父母放手,并不会耽误孩子成为学霸。

回头看我当时写的教育博客,我跟大多数现在家长一样,该犯的错一样没落下。比如我逼迫孩子学钢琴,活生生毁了一个钢琴的好苗子,我情绪也不够稳定。

但好在我及时自省并纠正,此后我们两个之间的分化越来越明显,他也越来越独立。

游戏并非洪水猛兽

最后来说说父母们痛恨的“手机游戏”。我家孩子玩游戏也挺狠的,我也曾经备受困扰。

可能会有很多人反对,但我认为“游戏”并非全然都是负面的。不要孩子一玩游戏,父母就非常抵触,形成斗争的状态,结果游戏反而成了亲子双方斗争的工具,掩盖了真实的矛盾。

孩子玩游戏,你要分析他背后的需求。可能是学习压力大,为了放松。我们开玩笑说,一旦你给孩子玩游戏设置一个KPI,大部分孩子立马就不玩了,因为太紧张了,得不到放松。

我们判断“游戏成瘾”是看他是否除了玩游戏,别的一切都不感兴趣。如果他能放下手中的游戏,参与到团队活动,去运动,去接触真实世界,事情就还没糟糕到那份上。

我儿子从小玩游戏,特别好钻研那款“植物大战僵尸”,疫情回国期间还在玩。我很好奇,为什么同一款游戏他能玩那么久。


他告诉我,他在玩的是“排列组合”的游戏,他是当 数学游戏在玩。他设计了一款经典阵型,到现在还是植物大战僵尸论坛上的精华帖,前后写了几万字的攻略。

我当时能放手让他玩游戏,让他对自己的学习负责,也是因为我看到他写的攻略——思路清晰、案例丰富、术语陌生,已经是我完全不懂的领域了。游戏在某种程度上跟学习是一样的,研究规律,归纳总结,分享经验。

明年,他就要从南加大研究生毕业,也已经在纽约找到自己特别满意的工作。可以说,“植物大战僵尸”这款游戏奠定了他未来工作的基础!

结语

有时我也挺心疼现在的父母。

他们之所以给孩子那么大的压力,可能是自己成长过程中,曾经用某种方式保护过自己,所以会对此产生执念,老逼着孩子必须要成绩好,长此以往就会产生反作用。

作为父母,时时自省,跟孩子大部分互动是不是愉悦,是不是有界限感。好在人的身心健康并非不可逆转,相信孩子的自愈能力,一旦你偏离中道太远,就有一种自然的力量能把你揪回来。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