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届的父母,注定要在现实和未来之间保持平衡:既要尽量努力,保障孩子的成绩不掉队,不至于被学历门槛刷掉;又尽可能的给孩子自由和时间,培养软实力,探索未来的各种可能性。
本文来源:公众号“小树妈妈”(ID:tree2050)。如果喜欢蓝橡树的文章,请记得要把我们“设为星标”哦!
我在B站上,看到一个视频叫《教育革命风暴来袭》,点赞过百万。
视频里,UP主@所长林超提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观点:“2023年,是应试教育终结的元年。”
他还说:
“应试教育改革的浪潮,其实几年前就已经悄悄开始了。 比如芬兰在2020年取消中小学分科教育,北美高校在2021年有超1500所取消了SAT和ACT考试的硬性成绩要求。 而到了今年,ChatGPT问世,更是加剧了传统教育体系的危机。”
我不知道这个判断是否准确,但毫无疑问的是:时代发展太快了,我们的教育却没跟上。
而这种脱节,又导致现在的年轻人越来越不好就业。
最近我还刷到一条新闻,说比亚迪今年校招,24小时就收到了12万份简历,官网都卡顿了,可见竞争有多激烈。
孩子们都在拼命地卷呀卷,家长也跟着受罪,所以这两年,教育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
只是到底要改什么,往哪个方向走,好像还没有一个准确的答案。
不过,我在一部名叫《极有可能成功》的纪录片里,看到了一点未来教育的雏形。
一、传统的应试教育
到底有哪些要改?
我们的应试教育,用一句话总结就是:基于课本,以老师为主体,用统一标准,让孩子们坐在教室里,被动接受各科知识。
这种模式最早起源于19世纪的德国(当时的普鲁士)。那个时候工业革命刚刚兴起,需要大量训练有素的技术工人。
所以应试教育对应的特点就是:分科、纪律、标准化。
虽然这几年,大家老吐槽,这种模式让孩子压力太大,思想僵化。但在当时,这种方法可以快速把农民培训成工人上岗。
不仅是我们国家,过去一百多年的时间里,很多国家都是凭借着这种模式,打下了工业经济的基础。
我们这一代人,就是吃到应试教育红利的那波人。
所以大家坚信:好好学习=考上好大学=找到好工作,过上幸福生活。
但是时过境迁,随着经济发展和科技革命的到来,这一套逻辑似乎行不通了。
美国经济学家Andrew McAfee发现: 中产阶级的收入,一直是跟着国家经济一起增长的。 但到2000年前后,一切 都变了,国家经济还在涨,个人收入却开始下滑了。
2000年,正是科技开始迅速发展的时候。
机器不仅能代替人做体力活,还能做简单的脑力活动,导致工作岗位急剧减少。
而且,随着技术不断更迭,在知识储备这方面,人还真比不过电脑。
纪录片中就提到一个很有意思的点:
应试教育中,那些单纯以备考为目的,却无法和现实产生联系的知识,在认知科学中被称为惰性知识。
哪怕当时学得再努力,考试后也会遗忘,我们也常常调侃自己的知识水平是“高考即巅峰”。
那到现在为止,人身上还有什么是机器无法取代的?
用马云的话说:
人类拥有的智慧是机器永远无法比的……未来不是知识的竞争,而是创造力、想象力的竞争,是智慧和体验的竞争,是领导力、担当力、责任的竞争,是独立思考的竞争。
然而这些面向未来的能力,恰恰是传统教育所欠缺的。
比如评价标准单一化,造成孩子思维局限,但现实中的情况会更复杂,问题也往往是开放性的,很可能没有标准答案。
比如教育是老师为主体,孩子是被动接受的,培养不出自主学习的能力,更发挥不出想象力和创造力。
当教育一直匹配不了现实需要的时候,就会往两个方向走。
一个是被迫内卷,把自己逼到极致,才能获得有限的资源;
一个是体制改革,寻找能填补这些缺陷的,新的教育方式。
第一个风向,我们正在经历,显然大家都吃不消,是时候往第二个方向看看了。
二、项目式学习
到底是个啥?
估计大家也知道,这两年一种叫PBL(project based learning),也就是项目式学习的教学方式,慢慢火起来了。
像今年9月,上海市教委就宣布: 要在义务教育阶段,全面推行PBL,2024年力争做到覆盖所有学校,2026年实现常态化。
那PBL和传统应试教育,到底有什么不一样?
简单来说,应试教育是老师讲,学生听,照着课本按部就班的学知识点,最后书面考试测试。
而PBL完全不同,它没有课本,没有课时,没有考试,甚至也没有语、数、外、物、化、生这样的科目之分。
所有知识被融入到一个项目作业里,孩子们以团队合作的形式,自己规划、探索和创造,在一定时间内完成,最后公共展示自己的成果。
纪录片中也展示了一所采用这种模式的学校:High Tech High。
课堂上,老师让孩子去研究古希腊、古罗马、玛雅等文明,分析它们兴亡的原因,并总结出它们的共性。
这些研究成果都要做成机械模型,在公众面前展示出来。
完成这个项目,在前期,孩子需要自己去阅读大量历史文献,做小组讨论,写文稿总结,理解式的学习。
设计模型,要学习数学和物理知识,比如齿轮、扭矩、抛物线、角速度……
制作模型,也会学到很多先进知识,比如电脑软件,激光切割……
除了跨学科知识融合之外,还有很多看不见的能力也在不断地提升。
比如小组合作,锻炼了团队协作,人际沟通,领导力,有个入学时挺害羞的女孩,项目结束时已经能导演舞台剧了。
比如因为没有课本和大纲,孩子要自己去找资料,鉴别不同的信息和观点,这锻炼的是独立思考能力,批判性思维。
为了完成项目,孩子们还要自己做策划,要把人文知识做成机械模型,这锻炼的是他们的规划能力。
我觉得最重要的是,它真正做到了让孩子把理论知识用于实践,感受到了学习的快乐,从“让我学”变成了“我要学”。
因为喜欢,也感兴趣,孩子们做项目时都是废寝忘食的,休息时间都来自愿加班。
最后公共展示时,孩子们做出来的模型效果是惊人的——
你很难想象,这么大的历史轮盘,大到框架,小到齿轮,都是十几岁的孩子们亲手做出来的。
他们脸上满是自豪和骄傲的神情,真的让人特别动容。
如果都能这样快乐的学习,现在也不会有这么多孩子患上心理疾病。
而且,这样教育出来的孩子,考试成绩竟然也比传统教学好上不少。
High Tech High学生的平均成绩比全美平均水平高出10%;
这所学校的大学录取率是98%,而全美国也仅仅有68%。
三、普通人家的孩子
离PBL有多远?
PBL的确有各种各样的优点,但普及和推广,我觉得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传统的应试教育,虽然死板,但结果能以分数直观呈现出来,同时最大程度确保考试的公平性。
PBL没有考试,我们只能看到孩子玩得很开心,参与得很尽兴,但是知识掌握得怎么样,谁也不知道;
而且,因为孩子只能一个项目,一个项目的完成,知识深度虽然有了,但广度却不够,只能达到教学大纲的40%,远远不如传统教学。
至于各种“软技能”,更是摸不见,看不着,如何在公平公正的前提下评测最后选拔,还没有一套完整妥善的方法。
如果不改变选拔机制,就会倒逼大家用脚投票,为了备考继续死记硬背,搞题海战术。
应试教育有大纲和课本,哪怕师资力量一般,只要踏踏实实的学,成绩总不会太差。
但PBL不一样,老师的自主权很大,教什么,怎么教,教多少,完全由自己决定。
孩子能不能学到知识,学到多少,完全取决于老师的教学水平和知识上限。
加上现在的老师大多是分科教学,专业专攻,有多少人能适应这种跨学科教学的模式?
还有一个让人头疼的问题,就是管理和纪律。
孩子毕竟是孩子,你给了他极大的自主权,就得考虑到,他们开小差怎么办?彼此有矛盾怎么协调?
数不清的细节问题,也会成为PBL在实践中的阻力。
教育再怎么改革,也是越优质,越花钱。
尽管纪录片里介绍,HTH是公立校,学费全免,一半孩子来自弱势家庭。
但那些高大上的设备,比如设计模型的软件,切割零件的激光仪器,就不是普通学校能配置的。
不说国内,哪怕在美国,搞这种创新教育的,也只有一小撮有钱人,而且还有中道崩殂的风险。
像Facebook总裁扎克伯格投资的创新性学校Altschool,融资1.73亿美元,办学没几年,就因为烧钱太快直接倒闭了。
纪录片里有这样一段话:
“教育的蓝领工业时代已经过去了,我们处于一个觉醒时代。未来的教育模式,更多是能力相关,而不是知识相关。”
我当然认同,PBL这种新型的教育模式,不过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
这一届的父母,注定要在现实和未来之间保持平衡:
既要尽量努力,保障孩子的成绩不掉队,不至于被学历门槛刷掉;
又尽可能的给孩子自由和时间,培养软实力,探索未来的各种可能性。
有学历,也有能力,无论外界怎么变,孩子都能过得游刃有余。
以上内容包含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