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没搞清复试的作用,很容易被淘汰,谈谈导师视角的筛选规律

新闻资讯2023-11-17 18:31:09橙橘网

考研没搞清复试的作用,很容易被淘汰,谈谈导师视角的筛选规律

考研人数再次达到新高,无奈的是,大家已经不觉得意外了。尽管谁都清楚考研上岸难,弄不好就是浪费青春。而且认真备考免不了又遭一番“高三”的苦。

可就业的难度,却倒逼着大学生继续提高学历。最苦恼的,莫过于笔试胜利、复试“滑铁卢”的同学。就好比60分及格你答了59分。临门一脚被淘汰。

考研没搞清复试的作用,很容易被淘汰

很多家长抱怨,认为研究生考试中,复试也就是面试环节,阻挡了很多普通家庭的学生。他们不擅长言谈、也不知道怎么提前拉近关系。而且自卑的性格容易导致紧张。



总之,综合多种因素,在复试中处于劣势。教育相关部门还曾对此回应,表示不可能取消复试。被淘汰真是因为“家庭背景不行”或者性格卑微所致吗?

这样的答案也许适用于个别考生,也变成一些同学抱怨不公的借口。但理智点,不靠走后门,能上岸的考生靠的是什么呢?如果没搞清楚复试的作用,很容易变成“愤青”和遭到淘汰。

其实招生单位不知道复试环节麻烦吗,不知道评分标准不及笔试那么简单吗?当然知道。但之所以要求研究生考试必须有这个步骤,其实教育部门早给出答案。



要求培养研究生人才,需要具备“创新能力、专业素养、综合素质”。就是说,既要用初试来筛选知识上的水平。又不能“唯分数论”,要考察考生的其他能力。而这个“其他”,导师的想法很重要。

谈谈导师视角的筛选规律,这2个层面考生要重视

复试能否得到导师的认可,对于上岸的意义不言而喻。那么懂了国家安排复试的作用,接下来就要变成导师眼中“有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的人才。

站在导师的视角才能分析出筛选的规律。基本上无非是这两个层面:学习上的能力,和个人的性格人品。前者决定教学和交流时,是否在一个“档位”;降低沟通障碍。



其实有些导师优先选本科阶段学历出彩的同学,不是完全没道理。因为导师的角度,这类学生天生更聪明、本科期间接触的培养更正规。

如果你“第一学历”没那么出色,就要在回答问题时,展现出对本专业的理解和熟练。光是笔试成绩,不一定有优势。



第二个要素是展现导师青睐的性格和人品。这方面每个教授的偏好不同,怎么办呢?其实无论哪个导师,都有共同的标准:希望自己的“徒儿”勤快又听话。

如果复试时表现得自己很懒散,或者过于“精贵”,导师就算喜欢也会动摇,担心你以后不会配合他完成项目。比如有个女生穿着貂皮大衣,留着很长的美甲,导师觉得她肯定不甘心干活的。

考生如何联系导师呢?需要有技巧

通常认真规划考研的同学,对于自己有望被哪所院校录取,心里是有备选答案的。能提前联络导师,哪怕只是留下点印象,通常也胜过完全的生面孔。



如果交通距离短,比较方便,最好就是去当面拜访。但大部分可能没有这个条件,也可以通过邮箱等网络途径,简要介绍自己以及考研的目标与心得。

让导师知道这位同学是认真的。很多高校的研究生院网站,会公布导师的工作邮箱甚至电话。但是否回复,这个说不准。

复试之后成绩还没出来时,联系导师也有技巧。可以这样说:您近期忙吗,有没有什么任务我能出力的。虽然自己没经验,但杂七杂八的活如果缺人,可以让我来做。



大致就是类似这种意思,通常导师如果选择了你,便会告知接下来有什么初步计划,或是要你帮忙或是告诉你准备什么。如果复试被淘汰,对方也会透露,让你把心思用在别处吧。

【结语】联系导师需要有一定技巧和智慧,既要搜集有效的信息。在语言上又要懂得分寸。跟导师并不熟悉的情况下,需要保持些“距离感”,正式一点。

而正式中又要带着真诚和坦率,别说过于虚伪的话。导师每年都见过各种不同的考生,嘴上甜、各种承诺;到时候又无端放鸽子、或者上岸后态度大变的同学,也不是没有。

总之,笔试和复试是相辅相成的,通过初试也要严肃地对待复试。学习切换成导师的思维,就更容易上岸了。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