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柴旭晨
“‘剩者为王’从来不是悲观的解读,上汽大众想要在竞争环境下稳住销量、守住规模,既能打胜仗,也能在赛场上拼到最后”。
近年来,新能源变革之下自主品牌如“洪水猛兽”般地跃进,挤占合资车企的生存空间,并在“终局论”的渲染下,纷纷向巨头争抢那最终的TOP席位。
而目前正身处“巨头圈层”的上汽大众,面对如此局面,开启了一场应对“New Money”的功守道。
在11月17日广州车展的访谈中,上汽大众销售与市场执行副总经理俞经民向华尔街见闻如是表明,为有根基的主流全球化品牌,上汽大众作会成为留在终局的牌桌上人。
年初,走马上任上汽大众一号位的贾健旭,大刀阔斧地推进着改革,在新能源板块选择让价求量,使得ID.3一炮走红,日均订单攀至500张,也让整个ID纯电系列的销量水涨船高,上汽大众终于得以扬眉吐气一回。
但在日益内卷的裹挟下,临近“不惑之年”的上汽大众想要继续留守巨头席位,需要平衡的远不止电动化的纸面成绩。
作为最早一批成立的合资汽车品牌,上汽大众可谓是中国车市中呼风唤雨的角色,巅峰时期曾连续四年拿下中国乘用车市场销冠,年销破200万台,创造了桑塔纳、朗逸、帕萨特、途观 L 等“神车”,成为长期处于统治地位的“合资一哥”。
如今面对决赛,如何调动合资双方的力量齐心攻克中国市场,又该如何分配油车和电车的资源守住原始基盘继续扩张,降价换量的大潮下作为老牌车企有没有新的解法?这些问题都需要上汽大众来亲自回答。
曾经的这位合资一哥,迫切地想重振曾经千百万级油车版图时代的辉煌。接下来,它将如何快马加鞭,打赢这场“剩”仗?
以下为华尔街见闻与上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销售与市场执行副总经理;兼上海上汽大众汽车销售有限公司总经理俞经民的对话实录(经编辑):
问:上汽大众对未来车市走向的预估是怎样的?
俞经民:我们对市场的总量和前景还是看好的。
首先,今年下半年市场的整体情况比上半年明显更好,全年的汽车销售量预计达到2180万。除了用户层面的刚需,旅游业、租赁业的复苏也变相促进了大出行行业的发展。
第二,上周新能源上险量占比达到41%,今年全年的销量预计达到35%,明年的新能源占比将有可能突破43%或更高,后年预计接近50%。市场竞争的烈度、卷的程度都是前所未见的。
“剩者为王”从来不是悲观的解读,上汽大众想传达的是,我们要在这样的竞争环境下,稳住销量、守住规模,既能打胜仗,也能在赛场上拼到最后。
问:你觉得最后谁能在淘汰赛里突围?
俞经民:面临剧烈的大洗牌,能“打剩仗”的有这几种品牌,一种是主流品牌,即全球化品牌;第二种是特斯拉这种品类品牌;第三种是不断崛起的自主品牌。汽车是全球化的经济品类,没有品牌的根基“剩下来”会有点困难。
问:这种情况下,我们为明年这场“决战”做了什么准备?
俞经民:首先,要做好的产品,控制成本,提供“好用不贵”,但不是低质低价的产品。
其次,要保证合理的利润。价格是一个门槛,现在价格每增加1万,就是一个新的版本,每个价格区间的产品性价比都要做到最优。
第三,要适应中国快速的市场竞争环境。上汽大众有很明确的九字方针:促油车、稳电车、上奥迪,以此保持高质量的发展。
汽车产业还要继续往上走,明后年压力也会更大,经销商、投资人、用户等对上汽大众拥有更高的关注。新能源提升的同时,油车更加精进,效率更高,单品效应更大。
上汽大众不仅电动车上量了,燃油车也卖得很好,我们在A级车市场有朗逸家族,B级车有帕萨特;SUV市场有途观L,这些车型都是各个细分市场的销量领头羊。
目前我们考虑的是,怎么让各个车型在每个细分市场发挥最大的优势。明年,我们也将在燃油车、新能源市场带来更多有竞争力的产品。
问:你认为作为一家老牌车企,上汽大众在竞赛中有什么样的优势?
俞经民:上汽大众现在要把股东双方好的东西往合资企业里搬,产品和技术股东双方都要拿,有得拿为什么不拿,但是光拿也不行,还要消化吸收形成自己的能力。
问:上汽大众如何适应当下的竞争环境?
俞经民:今年是大众进入中国市场的第39年,现在拥车的用户至少有1500万。
我们这两年聚焦在一件事,就是“拉动经销商一起更好地生存和发展”。过去,我们竭尽全力出政策,让经销商面对用户。如今时代在变化,厂家就是要和经销商一起直面用户。
我们通过广告,媒体话题破圈,获得声量和流量,从线上互动达到公域到私域的转换,经过更真诚的沟通、与消费者的交互,让流量变成“留”量,留住更多的用户。无论是用户运营还是服务,这两点是绝对高频的交互。
我说这些故事,是想传达我们要把基盘的优势最大化。市场上新车层出不穷,上汽大众能够顺利的活下去,靠的是战略的前瞻性、稳定性,比如“促油车、稳电车、上奥迪”的九字方针。
问:ID.系列算是合资品牌中比较成功的纯电产品,这背后有什么可以总结的原因?
俞经民:在主流合资品牌里,上汽大众是最早完成对电动车的整体布局的。早在2017、2018年,我们就已启动MEB汽车工厂建设。
ID.纯电系列自推出以来,共上市了三款车。ID.3在今年持续热销,7月现金订单1.3万辆,此后每个月新增1000左右。而且订单对生产拉动地很快,从6月的3千台涨到11月的月1.3万台,下个月将挑战1.5万。
另外,ID.4 X和ID.6 X的市场表现也越来越好,这次广州车展,我们还带来了ID.BUZZ,先做到进口, 明年将引进到ID.Store的展厅。
在所有主流合资品牌中,上汽大众的电动化是做得最好的。现在ID.系列的目标已不仅仅是“合资纯电销冠”,ID.3也不止于成为“12万品质纯电首选”,我们要成为这个价位段市场的首选,包括新能源与燃油。
问:为什么上汽大众用这么大魄力来做ID.3这款车?
俞经民:其实在12万-14万这个价格段,既可以选择上汽大众的燃油车,也可以买一辆ID.3。我原来觉得ID.3应该是“电动时代的高尔夫”,但现在我觉得它应该是“电动时代的甲壳虫”。
大众汽车集团前董事长卡尔·哈恩曾带领大众实现了甲壳虫的畅销。它当年是一辆有性价比、独特的、有品质的车,是一辆任何家庭都想买的车。
卡尔说,你家有一辆甲壳虫,可以是唯一的一辆,也可以是你第二辆车,就算是富裕家庭也会被这辆车吸引。所以这辆车的用户跨度就很大了。ID.3虽然不是定位豪华的车,但任何人都可能都有这个需要,它是一个宽泛的、好的选择。
问:ID系列的成功一部分因为上汽大众打出了价格牌,你如何看待“以价换量”?
俞经民:规模化背后其实是供应链的竞争,供应链也是挑客户的。主流的车企,依然占有规模化的优势,所以当ID.要起量,我们的供应商比我们还兴奋。
规模起量,成本就可以降下来,集中生产的效率也会更高。所以ID.虽然降价,但往后亏的会越来越少。接下来,上汽大众还将上新ID.NEXT、独家进口ID.BUZZ,规模的潜力将会更大。
问:我们对当下火热的增程是否有规划?
俞经民:未来上汽大众将为中国市场量身定制增程车型,其中中方会承担75%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