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内15家上市公司花17亿买私募! 业内建议:排查多层嵌套产品陷阱

新闻资讯2023-11-24 15:30:21橙橘网

年内15家上市公司花17亿买私募! 业内建议:排查多层嵌套产品陷阱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易妍君 广州报道伴随理财产品净值化转型,上市公司投资私募基金的案例开始增加。

据私募排排网不完全统计,截至11月21日,今年以来共有15家上市公司认购了私募证券产品,涉及16家私募旗下的20只产品,合计认购金额超过17亿元。受访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指出,上市公司投资私募基金,普遍是出于拓宽投资收益以及优化财报的需要。

不过,投资私募基金也需要规避风险。

上市公司投资私募基金时做好分散投资,避免押宝式集中投资,并选择适合自身资金属性和风险收益预期的产品或者组合。”一位私募人士提醒。

50亿以上规模、量化策略受青睐

排排网财富管理合伙人荣浩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指出,今年内,上市公司购买私募基金产品的数量整体呈上升趋势,截至11月21日,年内有15家上市公司购买了16家私募基金旗下的20只产品,总计17.37亿元,同比增加了1.3亿元。


数据来源:私募排排网 截止日期:11月21日

上市公司自身的财富管理需求一直存在,过去是以固定收益类产品配置为主,而随着该类产品收益率的下降,和近年来许多非标暴雷,很多上市公司转向私募基金,也慢慢适应了净值型产品的收益特征。”荣浩解释。

力资产董事长、投资总监宝晓辉认为,一些上市公司是出于拓宽投资收益以及优化财报的需要而投资私募基金。

他还谈到,过去,私募行业没有被市场充分了解,不少上市公司还认为私募是面向个体的投资渠道,也对私募行业的安全性有一定的担忧,但随着私募行业不断健康发展,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认识到私募行业对自身运营的辅助作用,更愿意尝试私募基金投资。

年内认购私募证券产品的上市公司有哪些偏好?

从管理人规模上看,超过6成以上的上市公司选择了50亿元以上规模的管理人;其次,选择管理规模在0-5亿元规模管理人的上市公司占比为26.7%。

从策略类型看,上述15家上市公司配置的私募产品涵盖了债券、CTA、FOF等策略,其中,量化策略相对更受青睐。

对此,荣浩分析,上市公司选择50亿元以上规模的管理人,能相对降低自身试错成本。同时,资产配置的逻辑正在被广泛接受和作用,而量化这几年有目共睹的收益特征也让上市公司选择下注。

宝晓辉认为,目前上市公司相对比较青睐固收类私募产品。随着市场波动的不断加深,对倾向于稳健投资的上市公司而言,固收类私募基金有着较强的吸引力。

从项目上看,目前上市公司主要倾向于‘投资本行业的私募基金’以及‘投资高新行业的私募基金’这两种,前者是因为上市公司对自身赛道相对熟悉,有更好的把控度,后者则是上市公司对新行业投资试水的一种尝试和探索。”他进一步分析。

应重视风险防范

值得一提的是,年内出现了一起上市公司因购买私募基金过程存在违规而被监管处罚的案例。

11月初,重庆证监局对隆鑫通用(603766.SH)及4名高管出具了警示函。此前的10月下旬,上交所也对隆鑫通用及有关责任人予以通报批评。

起因均为隆鑫通用实际控制人暨时任董事长涂建华于6月14日代表公司签订了某私募基金合同,而市场对该董事长在自身债务缠身的情况下批准公司用7亿元购买私募产品之事颇有争议。不久后隆鑫通用全额收回了7亿元认购款。

针对此事,上交所方面认定,隆鑫通用以自有闲置资金7亿元购买中高风险的私募股权基金产品,相关投资款项能否按期赎回具有较大不确定性,基于其风险敞口,属于公司董事会审批权限。且根据公司公告,实际操作中可能存在的回撤风险,存在给公司带来更大损失的可能性,甚至达到股东大会审议标准,但公司未按规定及时履行相应审议程序和信息披露义务,情节严重,造成较大市场影响。

购买私募基金引发违规或许只是个案。从更普遍的情况看,上市公司投资私募基金还需要规避一些风险。

荣浩建议,一是做好充分的尽调,选择已备案的、正规的销售机构或者管理人,避免投入多层嵌套的产品;二是在策略上做好分散投资,避免押宝式集中投资,并选择适合自身资金属性和风险收益预期的产品或者组合;三是定期与销售机构或者管理人做好务实、有效的投后沟通。

宝晓辉则谈到,私募投资是高风险行业,具有周期较长、流动性较低、投资回收期较长等特点,期间面临着投资项目风险、管理风险等诸多风险,一旦上市公司投资失败,不仅会对自身现金流造成冲击,还可能会影响到自身主业的拓展经营,加剧投资者的不信任。

此外,他认为,对于已经涉足私募股权投资的上市公司来说,需要对监管风险有更清晰的认识,要设立防火墙,保持上市公司与基金、投资标的的独立性,避免利用关联交易损害公司和股民利益。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