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长 3000 字,阅读大约需要 4分钟
“双减”是党中央、国务院为推进我国义务教育工作良性发展、正本清源的一项重大举措。作为中小学校毫无疑问应当担负起其中的责任来。那么,我们该做些什么,能做些什么呢?下面谈点儿我们的认识和做法。
一、作业减负
这是“双减”对学校提出的直接要求,是学校首先要面对并需采取措施解决的问题。
减轻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起点和关键点都在“留”上。留多少作业,留什么样的作业,这要看老师的功夫。在这点上,我们对老师的要求是:总量控制,弹性布置,必做为主,选做为辅。解释开来,就是每天布置的各学科作业总量不超过90分钟(这是“双减”明确要求的)。其中有一部分作业所有学生都应当完成。这部分作业主要体现在落实“双基”或每个学生都应知必会上。我们把这部分作业叫做常规性作业。还有一部分作业留给学生自己选做。这部分作业主要体现在知识和技能的延伸、迁移、拓展、综合以及应用的实际性、灵活性上。这部分作业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精力或兴趣、喜好来选做,能做多少做多少,不做亦可。这部分作业我们叫做非常规性作业。总之,我们的作业既要体现出面向全体学生的全面性和统一性,还要体现出面向学生实际的个体性和差异性。
同时,为达到落实,我们要求以学科组跨年级统筹、年级组跨学科统筹的方式制定本组的可行方案。在批阅上,必做作业留多少批阅多少;选做作业学生做多少批阅多少,不允许让学生或家长代批。
应当说,由于各种原因,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问题长期以来一直存在。教师对作业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也不尽相同,不否认有的教师在作业布置上缺乏科学性、系统性,有随意性、盲目性。为此,在作业问题上,我们要求教师要做认真的、理性的、全面的、深入的思考,把它作为一个课题来研究,把作业有机地纳入到备课内容和教案设计中,把平时的课堂教学和作业这两项功能有效地结合起来。
二、课时减负
教材、教学进度、课时,这三者互为制约并统一。课时安排应服从教学进度,教学进度应服从教材所规定完成的教学内容。这里,教材是第一位的,教学进度和课时都要服从它来安排。
现实中,应当说各所学校在教学进度和课时的具体安排上,都存在不规范行为,各有各的做法,在抢进度、加课时这两点上大同小异。这也是多年来形成的常态。减少课时,会有些困难。一是老师们已习惯了通过增加课时来安排教学进度和课堂教学。减少课时,老师们会有些不适应。再有就是不排除现有一些教材按规定课时完成确有难度,教材之间在内容编排上也存在着不同步、不协调问题。还有就是老师们担心自己的教学成绩会受到影响。这些我们都是理解的。但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克服了种种顾虑和担忧,一竿子插到底,坚决按规定安排课时。
我们的认识是,课时固然是完成教学任务必不可少的,但并不等于说课时越多,教学成绩就会越好。课时多了,学生自主可利用的时间少了,同时理解、消化当天课程内容的时间也就少了,此长彼消,这样学生的负担也会加重。何况,各学科所加课时不等,也会带来相互之间的不利影响。我们把“双减”看作是促进规范办学行为的一个契机。同时我们也坚信:不增加课时会有利于教师在备课、教案设计、课堂教学、作业布置、课后辅导等各个教学环节上做通盘考虑和研究;会有利于教师发挥主观能动性,发挥好课堂教学的特有功能,提升每一节课堂教学的时效性;会有利于教师的进步与成长。
三、考试减负
考试,无论对教师教学,还是对学生学习,都是必不可少的环节。通过考试,可以验证老师教和学生学的效果。这对老师和学生来说,都是必要的。教育无论怎么改革,考试是不能没有的。但考试不宜过频,更不能有“分数挂帅”。从实际来说,提升成绩并不取决于考试多寡。考试多,讲评多,占用有限的教和学的时间也多,必定会影响有限的教和学时间的有效利用。这个账我们可以仔细算算。从学校的常规教学管理角度来看,我们做出这样安排,除了有期中和期末两次统一考试外,不再安排其他的考试。
不过话说回来,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总是需要得到及时验证和反馈,而且应是越及时越好。那么,是不是没有了考试,验证或反馈的渠道就没有了呢?当然不是。这个渠道就是练习。少点儿考试,多点儿练习,充分发挥练习的作用和功能,是需要我们去再认识和深入探索的。教学上有个原则,叫作“讲练结合”。这是大家都知道的。“讲练结合”不仅是课堂教学的一个原则,也是整个教学应遵循的原则。对学生而言,课上有练,课下也应有练。过一段时间,或者学完一个专题,可以根据需要有个限时的集中练习。不过这个限时的集中练习,我们不是由教学处或年级组这样的行政部门和管理单位来组织和管理,而是由任课教师或同一备课组自行安排。如同前面作业所要求的一样,不管是小练习还是大练习,学生在家练习还是在校练习,凡老师提供给的练习都要有计划,并体现出全面性、差异性、连贯性、系统性。另外,无论是考试和练习,我们都不允许给学生按成绩排名。尽管排名也有鼓励和激励的作用,但总体来说负面影响大于正面作用。
四、提质减负
减负不是减质。减负提质,这是我们所要的。只有提质工作做得好,减负工作才能真正落实好。没有提质,就不会实现真正的减负。怎么提质?还是那句老话,要想学生学得好,老师一定要教得好。做好“双减”工作,实现减负提质,从根本上讲,还是要全面提升我们老师的教学水平。要想学生减轻课下作业负担,老师就要在课上不给学生增负担,不给学生留负担。不能是“课上不足课下补”,而是要确保课堂教学的时效性。
教无止境,学无止境,研无止境。提质,无论对学校还是对老师,都是本职所在,都是需要长期努力做好的工作。
“双减”之下,我们一方面继续坚持深入抓好教学的常规管理。十六年前,我们就制定了16条的《上课常规》。八年前,为规范教师教案书写,统一印制了要求手写的格式化教案本。同时印发了《格式化教案编制使用说明》,供老师们参照使用。虽然这些都体现为管理上的制度要求,但这也是上好一堂课的必要条件。“不以规矩,不成方圆。”作为“常规”的“规矩”,我们还是要遵守。世上一切工作都是有变的,也有不变的。变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但只有做好不变的,才能创造出有变的,并不是所有的变都能说成是改革和创新。我们的教学工作也应是如此。“严谨、精深、善诱、创新”是我们倡导的教风,也是我们老师应有的素养。
另一方面,我们坚持在全校教师中,进一步大兴学习和研究之风。结合“双减”要求,深入推进我们已坚持多年的“教师讲坛”“向身边榜样学习”“每学期每人一节研究课、每学科一节示范课”以及“小课题微创新”等活动。同时强化年级组、学科组、备课组的集体学习和研究功能,更好发挥集体备课和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以此进一步促进把教、学、研三者统一到日常教学工作中来,并作为教师每天应做的功课。
五、课后减负
首先,我们严格执行和落实作业管理的相关制度,不在作业上给学生增加负担。其次,做好下午放学至五点半学生自愿参加的课后服务工作,包括给需要的学生答疑解惑,指导学生完成课后作业,组织学生开展学科兴趣小组活动,以及组织学生参加必要的劳动,等等。这些活动,不仅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成长,也有利于帮助学生在思想上、心理上减负。最后,在课后服务上,我们从学生需要和学校条件这两个实际出发,认真把握一个原则,即“从实际出发,务实开展”。决不能把课后服务变成师生新的课后负担。
总之,“双减”虽然给我们带来了暂时的不适应,带来了一些困难,但从根本和长远看,它对规范我们的办学行为,促进学校内涵发展是非常必要的。我们应借助这个东风,把学校办得更好。
本文为北京理工大学附属中学分校原校长朱靖华2021年10月15日在学校“教师讲坛”上的发言
本文选自朱靖华校长著作
《做朴实教育》
校长派投稿邮箱:xzpxzzk@163.com
陪伴整个学期
作者丨朱靖华
编辑丨智库君
我们在一起,可以成为改变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