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杀4年后,雪莉再上热搜:这样养女孩,注定是个悲剧

新闻资讯2023-11-27 08:30:44橙橘网

自杀4年后,雪莉再上热搜:这样养女孩,注定是个悲剧



有“讨好者”心态的孩子,一直在委屈自己成全别人,从未获得真正的快乐。

父母一定要多肯定和鼓励孩子,引导他们遵循内心真实想法去生活,赋予他们做自己的底气。

作者 | 土豆妈
前几天,无意间刷到了韩国女星崔雪莉的热搜。

自杀4年后,她的遗作《致真理》首次上线。

这个总是面带微笑的女孩,在采访中坦露了自己最真实的心声,也是最痛苦的一面。



作为妈妈,真的是越看越揪心。

她的悲剧,也让我深刻地意识到:

家有女儿,千万别让她养成“讨好者”心态。



雪莉是一个没能在爱里长大的女孩。

在她7岁那年,爸妈就离婚了,雪莉和哥哥弟弟3人跟着妈妈独自生活。

为了生计,妈妈几乎没有时间陪她。

而对于爸爸,她的记忆也很模糊,脑海中只能想起爸爸总是侧躺着玩手机的画面。

她印象很深的童年经历,是爸爸的同事送给她一个芭比娃娃的套装,她把头和手拆了,还将娃娃涂成了红色。

为此母亲惩罚了她,并且从此之后再也没给她买过芭比娃娃。

因为害怕被抛弃,害怕失去爱,所以她努力化身完美听话的小孩,去讨好自己的妈妈。

她不喜欢绿色,但妈妈喜欢,于是她告诉所有人,自己最喜欢的是绿色。



从小到大,她都对妈妈言听计从。

哪怕成为了顶流爱豆,每月也会把所有收入交给妈妈,自己想要生活费还得打申请才能拿到。

在纪录片里,她这样形容自己与妈妈的关系:

就像是双胞胎或者二重身。

在妈妈那里,她掩藏了真正的自我,因为怕自己做错事情妈妈就会离开。



(雪莉的日记)

再加上爱豆的身份,让她不得不时刻带上“面具”,看人脸色,伪装自己,装作开朗自信的样子。

后来,她甚至变成了一个没办法不笑的人,这已经成为了她的肌肉记忆。



她总是习惯性自责,把所有的问题都归咎于自己。

朋友被自己牵连,她会特别内疚;

被恶意中伤,她也觉得都是自己的错;



想起诉造谣者,可得知对方还是在校学生,她又害怕别人因为她而成为有前科的人,最后选择了原谅。

提及过往,她忍不住想要流泪,可还是会问导演“我能哭吗”,因为害怕把采访搞砸......



她处处为他人考虑,却把尖刀对准了自己。

最后,在不停地自我贬低和自我攻击中,她患上了抑郁,走向了绝路。

作家刘娜曾说:

“所有的过度压抑和过度委屈,终会被漫长的人生讨伐。
以学业、以恋爱、以婚姻、以人际关系,以过分考虑他人过度牺牲自我的讨好型人格。”

一个女孩若是从小就习惯了讨好和迎合,她的后半生多半也会很悲惨。



身边有个朋友,也是典型的“讨好人格”。

有一次暑假,她早早就订好了出去玩的机票和酒店,可舅妈却想让她给读初中的侄女补习功课。

她心里很不乐意,可还是点头答应了。

在她的生活中,类似的情况比比皆是:

坐车时,哪怕自己很晕车,也不敢跟司机说“别抽烟了”,或者提出“开车窗透下气”。

去理发店,原本她只是想把头发剪短一点,可理发师稍微诉几句苦,她便办了一张两千块的会员卡。

尽管她心中有无数次想要拒绝别人,但最后到嘴边都变成了一句“好的”。

在坚持自我和迎合他人的矛盾中,她每日纠结、内耗、痛苦不堪,最后不得不求助心理医生。

《讨好是一种病》一书中指出:

“关于讨好有一个很大的误解,很多人会觉得它是一种良性的心理状态,毕竟看起来,被当做好人总是不错的。
但实际情况是,很多讨好者已经不是简单地取悦他人,而是无法控制地讨好他人,下意识牺牲自己,甚至对来自他人的赞赏和认可上瘾。”

更可悲的是,讨好者越是卑微,越是小心翼翼地考虑他人的感受和态度,最后越得不到认可和尊重。

就像日剧《凪的新生活》中,女主角凪每天都在察言观色,不停地迎合他人。

替同事加班,帮同事背锅,以为能换来大家对她的喜欢和感激。

可结果,她反而沦为了大家的笑柄:

“她只会说‘好的’。”
“只要夸她几句,她就什么都做,是我们的专用小妹。”

就连她心里觉得最亲密的男友,也在背后否认和她的关系,和同事一起对她指指点点。

当她在办公室里晕了过去,也没有一个同事过来关心,男友更是不知去向。



生活中,我们见过太多这样的女孩了。

不会拒绝别人,不敢麻烦别人,永远是委屈自己成全他人。

可最后呢?她们不仅在生活中吃尽苦头,在职场上不受待见,在婚恋中也会遍体鳞伤。

这样的女孩,活得何其憋屈和可怜。



心理学家米基·法恩说过:

讨好型人格形成的根本原因是童年创伤,是在原生家庭中没有得到过父母“无条件的爱”。

也就是说,习惯讨好的人,在父母那里得到更多的是“有条件的爱”。

这一点我深有感触,因为我也曾犯过这种错。

以前,人人都羡慕我有一个好女儿,有礼貌、性格好,学习上从来不让心,生活上也从来不会忤逆我。

我操

我嘴上不说,心里是得意的,觉得自己把女儿教育得很成功。

在她很小的时候,我就经常对她说:

“你要乖一点哦!”
“听话才是好孩子。”
“只有你乖乖的,爸妈才喜欢。”

所以她很懂得礼让、分享,哪怕是自己很喜欢的东西,只要我一个眼神,她便能心领神会,乖乖把东西送给其他小朋友。

跟我们去商场的时候,她眼巴巴看着玩具想买,但只要我说一句“太贵了”,她就会一声不吭地走开了,不哭也不闹。

上学后,我总是叮嘱她不要惹事,让她一定要和同学们和睦相处。

她也确实做到了,不管是各科老师还是同学家长,都对女儿赞不绝口。

直到有段时间,我感觉女儿总是鬼鬼祟祟,好像哪里不太对劲。

她经常放学回来很迟,晚上也总是写作业到凌晨。

后来,她又借口买资料,不停地问我要零花钱。

女儿的种种异常,让我以为她是“早恋了”。

有天下午我特地请了假,悄悄跟着女儿想一探究竟,才发现了事情的真相。

她放学晚,是为了帮同学值日。晚上熬夜,也是替同学补作业。

为了能和同学打成一片,她每天用自己的零花钱给同学带早餐、买零食。

我问她为什么不拒绝呢,女儿支支吾吾半天才说:

“我如果不做这些,她们还会喜欢我,继续跟我玩吗?”

那一刻我才知道,我引以为傲的乖女儿,不过是习惯了顺从和讨好。

我们常常以为孩子是懂事、识大体,却不知道在我们有条件的爱里,她们的性格也会悄悄改变:

她们善解人意背后,其实都是逆来顺受和委曲求全。

等她们长大了,也会把这种讨好心态带进所有关系中,最终一生也无法获得幸福。



孩子的每一种问题,父母都需要反思和改变。

如果你的女儿也有“讨好”的苗头,该如何挽回呢?

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个非常温暖的故事。

一位妈妈带女儿去买寿司,因为去的比较晚,店主说只剩最后一份了。

女儿看到排在身后的小男孩一脸失望,半天也舍不得离开,于是主动提出把自己的这份让给小哥哥。

但是妈妈并没有理会,而是继续付款,买走了寿司。

回家路上,妈妈问女儿:

“为什么要把寿司让给那个男孩?是因为你觉得他比你更需要那份寿司吗?”

女儿摇头否认:

“我自己其实也很想吃......让给小哥哥也不会真的开心。

但是我要做一个善良的女生,只有善良的女生才最美,才会被爸爸妈妈和老师夸奖。”

妈妈蹲了下来,扶住了女儿的双肩,郑重其事地说了这样一番话:

“我的女儿不需要懂事,也不需要善良。

她聪明、勇敢,可以是最厉害的小朋友,但不做最厉害的那个也没关系。

因为我和爸爸会永远支持她、爱她,所有最好的都是她应该得到的,没必要用让给别人来换取夸奖,宝贝自己开心比别人开心更重要。”



我们常常用各种规矩和教养,把女儿往“听话、懂事、善良”这些方向培养。

可是我们却很少告诉女孩:

你可以不乖,可以犯错,可以发脾气,可以不完美。

我们爱你,是因为我们本来就爱你,无关其他。

而你也要首先爱自己,因为你的感受才是最最重要的。

有心理研究表明,每一个孩子在童年期,都需要从父母身上确认一件事,那就是:无论怎样,你都会爱我。

我想,能给女儿无条件的爱,让她能有底气,以任性的、活泼的、顽皮的样子去肆意成长。

长成她本来的样子,让她觉得自己很好,很值得被人喜欢。

这便是我们作为父母,能给到女儿这辈子最珍贵的礼物了。

共勉。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