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流感大爆发,因为前几年戴口罩免疫力下降了?

新闻资讯2023-11-28 08:38:42橙橘网

今年流感大爆发,因为前几年戴口罩免疫力下降了?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邓铂鋆】

2023年冬天,我国多地出现呼吸道传染病高水平流行,不时传出儿童医院爆满的新闻。

其实早在10月,我国流感、肺炎支原体感染活动逐步增强。11月13日,国家卫健委举行新闻发布会,强调今冬“多病同防同治”的现状。

此后的一周左右,多地疾控部门发文呼吁民众戴口罩,然而收效甚微。随即,多地出现了儿童就诊高峰,众多知名儿童医院接诊量突破历史记录。11月22日,国家卫健委答新华社记者问,提出应对儿童就诊高峰的五点建议。世界卫生组织也在11月23日发表关切,提出信息公开透明。

11月24日,国家卫健委再次召开新闻发布会,预计流感将出现全国冬春季流行高峰,肺炎支原体感染未来一段时间在部分地区仍将持续高发。专家指出,今冬明春我国可能面临新冠、流感、肺炎支原体感染等多种呼吸道疾病叠加流行的局面。

为什么今年会出现反常的呼吸道传染病高峰?我们能否采取一如继往的哲学智慧,面对众多呼吸道疾病叠加流行,既来之,则安之,适应疾病、与疾病共存,最后战而胜之?

“百鬼夜行”会成为新常态么?

各种媒体报道习惯将今年的各种呼吸道传染病叠加流行的高峰称之为“传播大年”,“大小年”的区分让人们感到宽慰,忍过今年就好了。为什么今年会出现呼吸道传染病“大年”?目前许多专家提出了“免疫债”理论。

“免疫债”假说经过近半年的宣传,对很多人来说并不陌生。这一理论原本是指无害菌刺激人的免疫系统促使免疫系统发育完善。2021年经由法国科学家再创造,用于解释当时一些国家的流行病防控工作完成保障转段之后的呼吸道传染病高发。

根据该假说,已知正常人在一年当中会感染各种致病菌和病毒多次,但是多数感染是无症状或轻症状。由于此前曾有一段时间,人们前往公共场所需强制戴口罩,人的呼吸道缺少病原体的刺激,没有形成抗体,摘掉口罩之后就更容易感染传染病,并且病情更重。

该假说解释了为什么今年以来许多没能列入法定传染病的“无名小卒”大行其道,比如说支原体、偏肺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甚至大面积出现了成人患手足口病、疱疹性咽峡炎等免疫力较低的儿童才患的“孩子病”。感染支原体形成的抗体只能维持三个月,流感等传染病的抗体寿命也是半斤八两,人们也并不是每年都会患病。但是到了今年,人们突然因为缺少抗体欠下“免疫债”,集中发病了。


美国疾控中心近年流感阳性检测结果统计

根据该假说,人们通过感染多种传染病恢复了基础免疫,呼吸道传染疾病的流行水平就会逐渐回归正常水平。当前“百鬼夜行”的各种传染病“乱杀”不会成为常态。据医学媒体丁香园介绍,以流感为例,近年来一些境外地区每年流感流行时间有所提前,但是感染规模与往年相当或略有增加。


此外,另一种理论认为流行病会破坏人的免疫细胞。越感染,体质越差。但是医学专家接受采访时提及该理论的较少,只有少数科研管理机构在公众忽视的网页上默默发“皇榜”,求贤破解“T细胞耗竭”。该理论仅做参考。

分级诊疗,度过时艰的破解之道

现在医院里最让人揪心的场面是儿科就医难。根据历史资料,6岁以下儿童占儿科住院病人总数的95%左右,其中一岁以下的婴儿期和28天以内的新生儿所占比例较高,占住院病人的一半以上。低龄儿童容易生病,主要是由于年纪小的儿童器官发育稚嫩,更容易患病。

近6年,我国生育率降幅51.3%,更容易生病的低龄儿童大幅减少,然而近日仍有许多医院儿科接诊量突破历史记录。尤其是本轮流行的支原体感染及支原体肺炎病情顽固,病程长,既给患儿带来痛苦,又造成医院床位等诊疗资源周转时间延长,降低了收治效率,导致病人“堰塞湖”。无数镜头里,长夜中拖家带口的漫漫就医长龙,令人心痛。

日前,国家卫生健康委已指导各地加强统筹调度,落实分级诊疗制度,发挥医联体作用,加强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技术指导,提高一般性感染的诊疗能力和重症识别的转诊能力。同时,指导各地对外公布本地区可以提供儿科诊疗服务的医疗机构信息,方便群众就近就医。

医学专家也正在努力开展科普,呼吁民众做好“健康第一责任人”,就医时自主辨别病情轻重,轻症可以前往基层医疗机构就诊,避免前往大医院就医的奔波劳顿和院内感染风险。

据笔者去年年底在北京市某区疾控中心相关工作专班认识的医生朋友介绍,该区本周已经在十余个社区卫生中心开设了儿科急诊。“原本就是一老大爷扎针灸治腰的地儿,现在能开儿科急诊了。”

但是,“骐骥千里,非一日之功”。基层医疗机构仍有许多问题要解决,才能充分发挥就医分流的作用。包括人员缺少培训与经验,在支原体感染存在普遍耐药的情况下没有配备特效药物,检测检验等诊疗设备不足无法确诊病情等等。基层医疗机构要想获得就医群众信任,仍需苦练内功。

前车之鉴:如何避免下一年的大流行

“上医治未病”,想要治好病,最好别得病。最佳的治疗是预防,这也是最经济的做法。2023年前3个季度,我国基本医保基金收入同比增长9.2%,同期基本医保基金支出同比增长17.9%。社会经济基础已经不能支撑医疗体系长期“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局面了。

以目前来势汹汹的流感为例,流感疫苗对预防流感有着极佳的效果。只要科学家准确预测了当年流行的主要毒株,正确设计出疫苗,人们在接种流感疫苗并产生抗体之后发烧,医生首先就可以排除流感——流感疫苗基本不会破防。

但是在我国,流感疫苗接种率极低。在2021-2022年流感流行季,中国流感疫苗接种率仅为2.46%。一些专家认为居民近年来过于重视发烧,发了烧就化验,导致支原体等疾病的“发病”增多。然而就在同一时期,居民并不热衷接种流感疫苗这一安全可靠的预防手段。同样不被居民热衷的简单、经济、普遍适用于多种呼吸道传染疾病的防病方式还有正确佩戴口罩,养成良好生活习惯诸如勤洗手、勤通风之类。

同时,我们也应当看到,当前很多导致全社会重大疾病负担的呼吸道传染病没有疫苗。比如说今年“大出风头”的支原体感染、偏肺病毒感染、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并没有研制出相关疫苗。同时,偏肺病毒感染、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没有特效药,只能对症治疗。奈玛特韦/利托那韦片这些年被一些人追捧为“美国神药”,能带领全世界回归到没有口罩的2019!然而我们的医生看得很清楚,奈玛特韦/利托那韦片的说明书上写得明明白白:“儿童禁用”。治疗同一个病的众多小分子抗病毒药物,没有一个可以用于儿童。


装“空调”,少发烧?

针对今年学校出现大面积流感,也有不少人呼吁要改善学校的通风系统。实际上,相比于加大医疗资源投入、推动疫苗普及率,这个办法可能效果最快。

以各类呼吸道传染病为例。传播途径为飞沫传播的病原体需要依附着较大的颗粒物,或者与飞沫一起结合形成较大的气溶胶才能传播,在空气中不会单独存在。空气净化工程能有效降低空气中的病毒颗粒浓度。实验中,使用过滤效率达99.7%的高效过滤器(国标F7级)实现每小时空气净化14次,可以降低室内人员73%左右的气溶胶暴露风险,相当于为室内人员佩戴了无形的医用外科口罩。

高效过滤器可配合中央空调及新风系统的终端安装。辅助使用等离子技术、负离子技术、紫外线技术等空气消毒器,能破坏空气中病原体的DNA、RNA链,使其失去活性,能够进一步降低人员感染风险。

美国疾控中心建议建筑物应使用F7级高效过滤器每小时净化换气5次以上。新加坡及我国香港特区均要求堂食餐馆的餐厅每小时应净化换气六次以上。我国内地的公共建筑空气净化标准制定较早,标准较低。随着社会的进步、生活水平的提高,出于维护人民健康的考虑,应考虑全面升级脆弱人群集中的养老服务机构、医院、幼托、学校等机构的空气净化标准。

以医院为例,医院门诊及急诊、住院部、手术室等部门属于一般清洁区域,每小时换气2~3次。该标准低于商业KTV要求的每小时换气6~8次。由于经济和技术原因,一些医院的换气强度时常达不到要求。医疗机构病人集中,如果短期内集中暴发烈性呼吸道传染疾病,既危害本已脆弱的病人生命,又损害医务人员健康,导致医疗队伍减员,影响医疗队伍战斗力。某些呼吸道传染疾病导致的长期症状对健康影响较大,降低呼吸道传染疾病在医院内的传播风险可以稳定医务人员队伍。

目前养老服务设施、幼托、学校都有相关的换气卫生要求。例如根据国家技术规范,中小学教室要求每生每小时新风量不低于11~12立方米,仅相当于每小时换气2~3次。当前校舍换气以自然通风为主,受天气等因素影响较大,通风效果不达标。近期中小学普遍出现的呼吸道疾病传播证实了这一情况。建议相关机构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普及新风系统与空气净化器,强制新风量达标,并根据实际需要配置空气消毒机。


结语

破解呼吸道传染疾病叠加流行,貌似是人类与传染病斗争漫长历史的老生常谈。但是随着人类历史步入21世纪,我们理应有新的技术手段去化解老问题。近日公布的《传染病防治法》修订案草案中反复强调公共卫生卫生设施,重视“改水改厕”等传染病防控的“老把式”。

采取卫生工程技术改善室内空气质量,是防范呼吸道传染疾病的重要措施。面对城市化、全球化下的交通便利、潜在的新型传染病带来的呼吸道传染病传播风险,社会应该对疾病控制的工程技术措施予以足够的关注。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