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龙头房企保利和万科在多地试水降价,中国房地产市场的深秋似乎已经来临。此轮降价潮的出现,揭示了房企面临的种种困境,也让市场各方权益受到冲击。
监管层虽然加大干预,但调整阵痛仍在继续。前景未卜的楼市,正式拉开市场重新配置的序幕。
无奈之举降价
保利和万科的降价举措并非出于对市场判断,而是被迫选择。追溯历史,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我国就启动了住房制度改革,解决城镇职工住房问题。
这为房地产市场注入活力,也启始了中国楼市高速发展的历史。在此后二三十年时间里,房地产业靠着政策红利、人口剧增、城镇化浪潮等因素迅猛扩张,对GDP增长作出重要贡献。
但可以说,这波快速增长也积累了诸多潜在风险。步入21世纪后,我国房地产市场趋于白热化。土地财政和银根松动的“双引擎”效应下,房价虚高现象时有发生。
2017年的新一轮调控政策出台后,楼市终于步入平台期。如今在“三稳”的政策环境下,龙头房企面临越来越大的经营压力。销售额下滑导致现金流不足,叠加信贷收紧,资金链出现断裂迹象。
正处在建设高峰期的项目如果停工,将造成更大损失。所以,管理层选择让利来保证速度,这已经成为开发商的自救之举。
我国房产市场在巨变
事实上,在这波降价潮背后,中国房地产市场正在发生结构性变化。多年来的增长确立了房地产业的支柱地位,但也滋生了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依赖。
如今,在人口红利减退、城镇化率峰值的情况下,楼市已经很难再找到新增的持续动力。可以说,深度调整是大势所趋。许多城市也在研究新的经济增长点,逐步摆脱对土地财政的依赖。
龙头房企该何去何从
在这个过程中,龙头房企正处于风口浪尖。销量下滑削弱了生存基础,而累积的高额负债也难以支撑过长的低谷期。
这使得它们不得不选择让利套现,但这样的举措势必会波及业主利益甚至整个市场秩序。近日保利和万科降价事件频出,已引起当地政府高度重视。
但是对于资金链已现断裂迹象的房企来说,监管措施恐怕已经太迟。许多企业也在尝试产业链延伸和转型,但转型路上现实困境重重。中国房企的出路仍是一个远未明朗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