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11月24日,世界中国学大会·上海论坛在上海国际会议中心举行。 大会主题为“全球视野下的中华文明与中国道路”,共邀请400余位海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围绕相关主题和议题进行深入探讨与交流。 在分论坛四“学术的演进:代际传承与范式转换下的中国学”中,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的高默波教授就改革开放以来英美国家的中国研究的特点演变做了发言。以下为演讲整理稿,未经作者审定。
高默波:
在谈本场分论坛主题世界中国学的代际传承与范式转变之前,我想先谈几点关于中国道路的看法。
学者甘阳受公羊学“通三统”理论的启发,提出新时代的“通三统”,即一是中国传统的儒学、道家思想,二是中国1949年革命的传统,三是西方的传统。
我觉得现在中国的道路是在这三者之间摸索选择,比如传统民本思想,即使是对中国最不友好的人,也该承认中国取得了1亿贫困人口脱贫的伟大成就,这跟民本思想有一定关系。
关于中国革命的传统,比如现在农村虽然实行土地承包责任制,但土地仍是集体所有制,这是中国革命过程中遗留下来的,很难一下子把它丢掉。
至于西方传统,中国也讲市场经济、个人自由、“good government”(好政府)等等,怎么实现一个“好的政府”?西方当然会说用民主的方式,但我们中国有中国的方法来使政府成为一个好的政府,比如反腐,就是为了达成这个目标。
接下来,谈谈汉学的问题。
要谈这个问题,首先要厘清的是汉学跟中国研究是两个概念,汉学“sinology”的历史很长,中国研究“Chinese studies”更倾向现代,主要进行社会科学研究,包括经济学、政治学、人类学等,这是中国研究囊括的范围。那么,从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研究有些什么特点?我今天的讨论把这个定义范围缩小一点,一是只讲改革开放以来的时段,二是只限于英语国家的研究。
为什么要把范畴设定在改革开放以来,我觉得国外的中国研究是跟中国国内的发展密切相关的。改革开放后中国国内发生的变化,深刻影响了国外的相关研究。
如果把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由于“文革”的过激政策引起对中国政治和经济界的反思,在反思过程中就出现了类似“伤痕文学”“告别革命”“启蒙与救亡”等观点,这些思想都影响了国外对中国的研究。因为国外研究者要从中国取材,在此过程中就会影响他们对很多问题的看法,比如其中一种中国研究模式,就是以权力斗争的视角来解释中国当代的政策,这种视角影响了国外的一批研究。
第二个时期是中国正在崛起,在这一期间,中国对国外学者开放,很多人跑到中国来搞田野调查,比如今天上午做报告的学者——牛津大学的雷切尔·墨菲教授,她就是来到中国做田野调查,博士论文写的是农民工改变中国农村,这本书让她一举成名。有了田野研究,就会牵涉到更多方面,妇女问题、劳工问题、民族问题像西藏、新疆等,所以这就不仅仅是汉学研究了。
第三个时期,是大概从新冠疫情前的两三年开始,一直延续到新冠以后,疫情期间整个学术界几乎处于“冬眠”状态,不能旅行也不能跨国做研究,看似是封存了几年,但同时埋在地下的暗流一直在涌动。
这种暗流是什么?就我的理解、观察和亲身经历,就是对中国的焦虑。中国的崛起是世界上前所未有的,这么大的一个国家、以这么快的速度发展起来,可以说西方国家两百年来的变化,在中国只用了几十年就发生了。
我的孩子在澳大利亚长大,他们的同学都是本地人,其中一个同学,他母亲的母亲是意大利人,父亲是法国人,一个标准的西方家庭;我跟他们比较熟,有一天他的家人问我:默波,如果中国强大到跟美国一样,我们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子?因为他们知道自己现在的生活,有可口可乐、好莱坞等这些很熟悉的事物,虽然常有抱怨,但已经很习惯了。那么,如果中国强大到可以影响世界的话,生活会变成什么样?他们很焦虑。
“澳大利亚战略政策研究所”及其背后主要资助来源(Australian Strategic Policy Institute,ASPI),该智库近年来时常发表一些反华报告。资料图
而这种情况反映到学术界又是如何呢?现在媒体和智库的发言权越来越大,它们受到政府的影响,政府则受到军情机构的极大影响,中国是不是很危险,要怎么处理中国威胁的问题,等等。海外研究中国的学者在这一时期都在不断思考究竟要怎么处理、怎么解决中国问题,怎么做中国的研究,这是一种非常不安的状态。
至于年轻学者、年轻一代,他们就是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中国有很多问题,普通人对中国有很多不满之处,甚至但凡是亚洲面孔就会感受到来自周遭的不信任或被歧视。
过去中国被冠以“世界工厂”,为西方提供廉价产品,现在中国科技升级之后,也有一个问题,我在澳大利亚观察到的是:凡是中国生产的商品价格都很低廉,而且越来越低,凡是中国从外面进口的,像澳大利亚的铁矿石、农产品,则价格越来越高,现在中国的科技实力上升以后,中国的产品还是没有更高的价值,无论是政治界、商界还是学术界都有非常担忧的感受。
在这种情况下,对于英美国家的中国研究学者来说,怎么来接近中国、研究中国,是一个艰难的问题。
谢谢大家。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