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很多香港年轻人至今“不想过深圳河”?

新闻资讯2023-10-06 09:11:40橙橘网

为何很多香港年轻人至今“不想过深圳河”?

在西方对新疆棉疯狂抹黑之际,40年前曾搭火车、靠沿途民众送粮票游走大西北的香港人冯炜光,决定以自驾游的形式重访新疆,实地了解棉花田的真相。

旅途中,他在媒体上连刊数篇游记,记录自己所见所闻,并多次浮想、对比香港社会现状。

观察者网近日同冯炜光先生聊了聊他的这趟新疆见闻。采访上篇聚焦一个香港人视角下的新疆行;本文为采访下篇,侧重香港与新疆乃至内地在社会心理、文旅服务层面的比较。

观察者网:您在游记中经常边游边对比、反思香港现状。我读到您多次感慨,内地的人能跨越千里,从东北、深圳跑到新疆创业、工作,而香港的“黄丝”年轻人却“连迈过深圳河也不愿意”。那在您看来,这心理背后可能存在哪些原因?

冯炜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源于典型的负面刻板印象。他们会觉得内地除了几个大城市,整体是落后的。

其实不是这样的,内地很多二线城市相当宜居,比如我现在长住的中山市,它还有一个很不错的高尔夫球场;而很多香港年轻人很喜欢喝的一个奶茶品牌,就诞生于广东江门。


在广东中山骑行(作者供图)

内地不同地域间的发展确实有差异,但这是难免的,毕竟即使是香港内部发展也不平衡,而我认为内地的发展,整体还算是相对平衡的。我以前读过一些关于东南亚的书,了解到受殖民历史影响,这些东南亚国家会把很多资源汇集到首都,而首都以外的城市与首都相比,发展能差好几个级别。而在内地,相较而言,差异没那么大,至少我在大湾区感觉不到这种情况——比如北上广深能用的外卖软件,中山也可以用。很多香港年轻人总觉得香港的生活最方便,对内地当下的这一发展不甚了解。

除了负面刻板印象,也因为很多香港年轻人长期存在着一种傲慢心理,以至于一叶障目。且不说一个国家,即使是一个城市,也有发达和不发达的地方,不论是东京还是纽约都有好与不好的一面,香港也是如此。若用无人机俯瞰香港,会发现香港有些地方相当混乱,这里摆一个货柜,那边是一个废车场,这些场面与香港中环的金融中心是云泥之别——但是,这也是香港。我们不少香港年轻人缺乏这种自我反省的视角。

刘德华出演的一部电影《失孤》,讲述了一位父亲千里寻子的故事。这电影一定程度上也强化了一些香港人对内地的负面印象。我记得数年前我来内地,个别不是很喜欢来内地的家人就同我开玩笑说,“阿冯,你带孩子回内地,要是不见了,怎么办?”这种自高自大的态度,再加上对内地的不了解,造就了很多香港年轻人“不想过深圳河”的心理。


观察者网:心理层面,除去这两点,可能还有其他原因?我以前和几位经常往返两地的香港青年聊过这话题,有位告诉我,不少香港年轻人会担心成本和风险——在香港,有相对熟悉的资源和人脉;一到内地,可能就得从零开始。

冯炜光:这可以分两方面来谈。如果是旅行,出发前做好计划,很多风险就相对可控。比如我有位内地朋友,是个年轻女孩,去埃及旅游,我提前提醒她,到埃及留意下饮用水的问题,很多游客喝了会拉肚子;其他常见的问题,她也都做好了准备,所以整趟行程很顺利。我有次凌晨4点出俄罗斯的某个机场,接我的司机用简单的英语提醒我,“先生,天还没亮,你最好到酒店安顿,天亮了再出来,毕竟这里的治安不是很好。”就像在罗马经常被人偷钱包、纽约的地铁又脏又乱,出门在外人生地不熟,多少都会遇到这类风险,提前做好防范能安全很多。

如果是工作,那就是另一种情况了。事实上,西方媒体某种程度上会将西方描述得比较正面,对于偏负面的新闻如枪击、性侵案等,多是简单略过;但是,对于我们国家,只要出现一两件不好的事,他们就会疯狂放大,而香港的年轻人对内地的印象很容易受这些媒体的影响。

另外,我也对很多香港年轻人说过,去一个地方旅行和去一个地方生活,不是一回事。比如,香港有些人喜欢去日本,我会跟他们说去日本生活和去日本旅游是两种感觉,而在中国,大家同文同种,隔阂相比要少很多。

观察者网:一方面,想法受外界影响,另一方面,也有观点指出,四、五十年前经常强调的“狮子山精神”,在现在香港年轻一代的身上有点淡了。

冯炜光:确实淡了一点。有很多原因,其中一点是因为时至今日,“狮子山”这一文化符号原本的积极意义被模糊了,混进了其他一些概念。如“黑暴”期间,有人三番四次地跑到狮子山挂横幅,借此表达自己对政府的不满。换言之,当下再提起“狮子山精神”,概念未必纯粹。也因此,你或许可以留意到,现在不论是香港特区政府还是香港主流媒体,都很少提及这词。

观察者网:您刚提到部分港人对内地的刻板印象问题,随着这几年大湾区建设的推进,这一情况有没有好转?还是说,实际上“信息茧房”越来越厚了?

冯炜光:香港人内部存在多种分野,譬如政治分野。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不断推进,一些向来比较支持国家的香港人确实往返两地更为频繁。比如我有留意到,星期日回香港的人变多了,因为很多人周末来内地居住、休息。像我经常搭乘从中山港到尖沙咀中港城的轮渡,在一些节假日会因乘客爆满而买不到票。

在政治分野之外还有阶级分野,可以简单分为精英阶层和一般阶层。比如我最近因病去香港的一家医院,接诊的医生是这类病情的专家,对两地的态度也比较开放,但仍会特别提醒:“冯先生,你住在大湾区,要记得回来复诊。”他们总觉得香港同内地存在一种界限,这种界限绝对不是所谓敌我,也不是“我不是中国人”的心理界限,而是潜意识里认为两地隔得很远,就像我们香港人去澳门,总觉得是去一个特别的城市。

我当时就回复医生:“其实我坐船回中山只要1.5小时,再算上半小时的网约车,前后只要两小时就可以到家了;而坐车从港岛到屯门、元朗,若遇到堵车,可能都不止两小时。”后面这点,我真的经历过。我妈妈住养老院,有次因呼吸问题急需送到屯门医院。当时我正在港岛同一个立法会的朋友吃饭聊天,从那边急找一辆车赶到屯门,中间花了一个多小时,几乎是我坐船回中山的时间。


图自作者朋友圈

多次亲身体验过,就会知道往返香港-内地两地,其实同在香港内部活动没什么分别,而且过关并不像一些香港人想象的那么困难——很多香港人将过关想象成空气闷热、通道挤满人,甚至有人闷到晕倒——实际上,像在中山港,说过就过,根本没那么多事。

观察者网:您在游记中多处提到,不管是餐饮服务员还是路上遇到的路人,都对您非常友好。与此相对照的是,很多游客尤其是内地人在香港的旅游体验并不是那么的舒心。比如,我有次在粉岭一家餐饮店用普通话点餐,柜台服务员就很不耐烦地表示“唔知你讲乜”,后来是后面排队的顾客帮用粤语报菜名才完成点单。

针对这类问题,网上有过很多探讨,尤其是前阵子国泰航空出现“毛毯事件”后,东亚地区有不少游客反馈,不单单是针对内地人,很多其他地方的非白人在香港也会受到歧视。而且,仅从我个人的体验来看,相比海港城这类大商场,越是街头的门店,服务员的态度似乎越糟糕。

冯炜光:这里头需要逐点分析。第一,这个观察是正确的,香港基层的店铺对内地人或者说非白人的态度是会差一点。

对待白人,其实他们的态度也不一定是好,只不过因为要讲英文——香港人称之为“讲鸡肠”——大家心理上多少会有一些负担,所以不会有过于明显的不礼貌,甚至他们想表达不礼貌都表达不了。而与内地同胞交流,就算大家是“鸡同鸭讲”,其实也只是某些词汇难听懂,听多了基本上都能听得懂对方在说什么。所以,当他表达不满时,内地同胞能大概知道,也因此很容易产生冲突。

另外,香港人向来说惯了粤语,说普通话确实不流利,一些词语的读音还相差甚远。比如啤酒,广东话读“ be1 zau0”,普通话念“pí jiǔ ”,我也是和内地交流多了才大概听懂。中国语言文化博大精深,但对于香港一个基层的服务员而言,他不一定有这样的觉悟,心里听不明白你在讲什么,就会很厌烦,认为最好不要服务你,找一个说得明白的人服务会更方便。


再就是社会心理。毕竟英国“殖民”管治香港长达156年,即使香港回归至今已有二十余年,一些香港人仍难改被“殖民”心态,认为白人高人一等。而在对待内地人时,一定程度上,部分香港人从“一国两制”的安排中获得一种优越感,并基于此构建起自己的身份认同和文化认同——这并非国家认同,他们也不会认为香港是一个“独立国家”。

如果要类比,可能有点类似早些年的上海人,我清楚地记得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有些上海同胞曾骄傲地告诉我,“全国每6个人里,就有1个是我们养起来的。”现在的一些香港人有点像当年上海人的那种心态,认为如果不是自己有东西比其他地方的人优越,就不会有“一国两制”;如果不是自己比较优越,国家也不会对自己这么重视。自认为优越,现在却要服务对方,他们心理上难免有抵触。

还有一点是逆反。就算心里很不喜欢,他们也不能不承认内地游客是自己的衣食父母之一,而且数量庞大,带来很多生意,经济贡献巨大。因此,他们可能产生一种逆反心理,觉得“你不要这么麻烦,差不多得了”。也因此,假如中间突然有一些事,譬如要推一辆婴儿车进来,或有些食物搞错了,他们就很容易产生不耐烦的情绪。

最后提到一点,互联网传播很容易将一些问题放大。

观察者网:确实如此,人们往往对负面信息更感兴趣,因此,媒体和自媒体为了流量会更热衷于传播负面内容,导致两地民众对彼此的嫌弃一点点加深。除了鼓励大家尽可能地亲自到当地去看一看,您有没有什么其他建议?

冯炜光:香港政府和香港媒体是要多做一些宣传,不能任由负面信息在媒体上肆意发酵。此前因“黑暴”问题严重,所以我们看到香港满街都是对香港国安法的宣传;下一步,我觉得应该多做做关于两地融合的宣传。

在新疆,你能经常看到各族人民“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这样的口号标语;而在香港,你几乎看不到与内地同胞民族融合相关的宣传,既没有“普通话和广东话都是中国人的语言”之类的标语,也很少有“我们是一家人”之类的宣传片。

香港一些茶餐厅的服务态度是出了名地差。我记得2000年初刘德华还拍过广告,直言“今时今日咁嘅服务态度唔够嘅”(“今时今日这样的服务态度是不够的”),号召香港社会改善待客之道。而现在,既没有正面呼吁香港人改善态度的广告,也没有鼓励两地民众互相包容的宣传。这点其实应该多由香港政府来推动,香港政府也经常做一些宣传短片(TVAPI,TV Announcement in the Public Interest) ;普通媒体很难有动力去做这些事,最多也就是做一些采访。


另外,我一直鼓励香港的中高层官员来内地一些城市如乌鲁木齐、银川、拉萨、长春等地挂职。在这边,他们面对的不仅是民政、财政等问题,也可能接触到民族事宜,这样就能对我国的民族问题有更深刻的了解和认识,以后也能以更接地气的方式帮国家说好故事。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本文标签: 澳门  港岛  深圳河  内地人  年轻人  香港政府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