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产妈妈放弃托举后, 女儿从美国二本逆袭进哥大……

新闻资讯2023-11-03 08:30:49橙橘网

中产妈妈放弃托举后, 女儿从美国二本逆袭进哥大……


几乎所有的亚洲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着过人的天赋和超凡的才能。这是父母的愿望,也是孩子们从刚出生就被施加的高强压力。

作者:熊靓,本文授权转载自:公众号“国际教育视界”(ID:FindingWIE)。如果喜欢蓝橡树的文章,请记得要把我们“设为星标”哦!

按概率学来说,99%的人有99%的可能会平凡地度过一生。

“不行!我的孩子肯定不行,我们花几百万托举他们去海外留学,几千万走国际教育路线,难道就换来个普普通通吗?我接受不了!”

四年前,对于把女儿当天才养的Ailsa来说,哪怕只有一丝希望,她也不想放弃。

四年后的今天,当女儿拿到哥伦比亚大学硕士录取通知书,成为美国留学生圈里让人羡慕的精英时,她发现她错了,而且犯了大错。

因为不想让女儿走上普通人的道路,她做了太多伤害女儿的事情。女儿SAT没考到满分,Ailsa一个星期没有跟女儿说话。女儿芭蕾比赛没得名次,Ailsa每天都拿话讽刺她是因为太胖才会被淘汰。

这一句句看似鞭策孩子的话,一天天反复被提起,伤害就像慢性毒药一样渗入了心里

Ailsa说,无论家长多么残酷,孩子却是可爱的。当她开始从过高期望值的失望式教育转到鼓励认可式教育时,结果也发生了神奇的改变。

托举普娃,

妈妈眼里曾经总含泪水


几乎所有的亚洲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着过人的天赋和超凡的才能。这是父母的愿望,也是孩子们从刚出生就被施加的高强压力。

如果孩子足够优秀且能满足家长的要求,那是幸运的。很可惜,送子观音没给Ailsa送来这样的天才娃儿。

委屈和母爱纠结在一起,就成了痛苦,在Ailsa的育儿路上经常交织在一起,十几年都无法释怀。养女儿仿佛成了人生路上的一大错事。

先来聊聊委屈,这部分主要自于家族。Ailsa说,家庭出生是由不得自己选择的。如果能重选,她宁愿让女儿出生在一个普通人家。

女儿小学在南京一所非常知名的顶级小学就读,但成绩一直是中等水平。中等在Ailsa和她的家族眼里就等于普通,就等于失去成为优秀者与精英的资格

大人有时候真残忍,拿学习成绩决定孩子一辈子的命运。而且这么想、这么干的还是家人。

Ailsa的公公告诉Ailsa:“生普娃没事,反正我们有的是钱,只要舍得花,花到位了,就不可能普通。我们家族不是人人都是天生的赢家,但是后天的托举都能让他们成为精英。你的女儿该如何成功,就看你怎么规划了。这是你作为精英的能力,也是作为母亲的义务。”

公公的话让Ailsa感到十分不适,把教育孩子成才的责任都推到了她身上。但是她又无可奈何,只能默默较劲把女儿培养成精英,来还自己一个公平。明明知道托举不了女儿,Ailsa也要执行所谓的天才打造计划。


按照Ailsa所在的阶层惯例,女孩必须要练习芭蕾,不仅是因为芭蕾能提升气质,还因为拿着获得的等级证书,可以作为申请大学的筹码。

即便女儿学芭蕾已经学到极度厌恶了,即便女儿天生手脚不协调,Ailsa依然坚持让女儿学了十年。这十年,Ailsa记不清有多少次女儿从芭蕾班逃课,又被她揪回来。

女儿问Ailsa:“为什么要这么折磨我,难道我就不能做一个没有特长的人吗?难道给你们当孩子就必须样样拿得出手,必须让你们面子上好看吗?如果真是这样,你们也太自私了!

每次听女儿这么说,Ailsa都想哭。她很想告诉女儿,如果你是个天才,是个优秀的孩子,妈妈就不会到处受委屈,就不会总含着泪水了。

Ailsa曾经以为,女儿会从最初的不理解转变成配合,但她忽视了个性的力量。对抗一直在她和女儿中间,摩擦是母女两人的日常。

她也经常问自己,为什么要这么折腾,是不是应该佛系一点?但是心底总有一个声音在说:想要优秀,就得把这些苦难都经历一遍,就像西天取经一样,要经过九九八十一难才能取得真经

看着被折腾的女儿,她越发觉得这个声音是来自内心的贪婪。接受现实,还是继续折磨孩子?所有的决定都在她的一念之间。

发掘天赋,

等待十年几乎一无所获


天赋藏在基因深处,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彩蛋,是那些我们不需要苦苦练习,就能做的比别人好的部分。

明知道孩子没有什么天赋,但有些父母还是不愿放弃,总想着通过培养挖掘孩子的天赋,甚至还有父母会制造假象,让孩子误以为自己有天赋,到最后仍免不了竹篮打水一场空。

每当谈及自己在培养女儿路上做的傻事,Ailsa都会觉得自己既愚蠢又失败。

她说:“在挖掘女儿天赋的路上,我是个疯狂的妈妈。几乎热门的兴趣班,我都给女儿报过,从五万块一期的天才奥数训练营到五十万一年的高尔夫特训班,我都试过

我觉得我女儿努力了,她基本上每种培训班都认真去学了,但结果是奥数从来都没有及格过,高尔夫球打得乱七八糟,去了几次比赛,连入围资格都没拿到。面对这样毫无天赋的娃儿,我十年的挖掘简直是一无所获。”

失败的结果并没有动摇Ailsa的心,因为她知道海外名校都爱录取有特长的学生。

留学顾问告诉她,普娃的简历他们都不敢往名校递。成绩普通就拼特长,特长普通就拼社会活动,总有一样要能拿得出手,才有底气到名校的赛场上去搏一搏

没有就买,这是Ailsa所处环境的潜规则

Ailsa的老公家在南京是有名的房地产投资人,家族靠着拆迁获得第一桶金,后期又靠着房价高涨的机会吃到了红利。家族的几个孩子,都是在国际比赛中以赞助的名义拿到了名次,从而顺利拿到了名校的offer


当Ailsa决定给女儿买点光环,弄点国际赛奖章加在申请大学的文书里时,女儿是第一个跳出来反对的。

她说:“我肯定是不会配合你的,为什么要花钱买一些根本就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呢?我觉得我挺有天赋的,我能说会道,英语好。为什么大人总是在一些不靠谱的地方玩命花钱呢?我就要按照我自己的真实状态去申请名校,如果去不了我也不希望造假。”

女儿反对到底的态度,也让Ailsa开始反思,培养女儿是为了去名校,还是为了让她受更好的教育?

去名校,自然是非常有面子的。而受教育,是Ailsa最看重的。她回想自己对女儿最初的期盼不也是想让她成为能够独立思考、有独立经济能力的女性吗?在精英培养的路上,她既迷失又迷茫,才会动起歪念头来。

她想,天赋是运气,也是买不到的。女儿说的对,难道英语成绩好不算是天赋吗?这十年到处挖掘,也未免花了太多冤枉钱了。

Ailsa说,作为家长,她以前一直劝自己接受女儿的普通。随着陪女儿成长,她发现育儿的过程也是家长成长的过程

在这个没有评判标准的过程中,需要真诚地问一问孩子是不是满意家长,才能少走点所谓的天才培养和精英教育的弯路。

美国二本,

鼓励女儿继续保持平凡


清华大学刘瑜教授曾说过:“要坚信自己的孩子会长成一个普通人。”这句话就是Ailsa作为一个母亲的座右铭。

“万一我女儿是个旷世奇才,我肯定会偷着乐,但到目前为止,我那个朋友是对的,我女儿正在势不可挡地成为一个普通人。”

接受孩子的普通,需要调整的是父母的心态。作为精英家长,顶着博士和学校文科第一名光环的Ailsa,是刘瑜教授的粉丝。

她看了刘瑜教授所有的文章和演讲,她说,这种接地气的劝解和讲故事的方法,比她窝在家里乱看一些心理学方面的书更有效果。

因为这就是家长的心声呀!当说出心声,离释然就不远了。

当得知女儿被所有名校拒绝后,Ailsa还是觉得不能接受。虽然前期她做了很多心理建设,告诉自己如何面对一个普通的孩子,还看了很多学渣逆袭世界名校的案例,但真到了那一刻,她浑身都在不受控制的发抖,甚至连完整的句子都说不出来。

Ailsa说:“我一直在极力掩饰自己的情绪,但太难控制了。女儿小学就进入了国际教育赛道,我总幻想着她拿出点与众不同的东西,在这条比赛道上能够赢一次,但最后的结果和我预期的一模一样。”

最终,Ailsa还是坚持住了。当在家族群里被问到录取结果时,她是坦然的。在女儿被美国二本录取之后,她接受了来自公婆和老公家族的质疑。

老公指着Ailsa劈头盖脸就是一通数落,指责她没有按其他孩子培养的套路,认为她所谓的任其发展成为一个普通人的理念,就是把女儿挡在名校之外的罪魁祸首。

这一次,Ailsa没有示弱,也没有妥协。她说,就是希望女儿能够平凡一点。这不是放弃,而是真正的因材施教

家长都希望孩子能够从一出生就拥有过人的天赋,稍微长大点就超越同龄人。她已经这么干了十几年,真实的结果并不理想。而身边人的成功不是靠买,就是靠包装,“打”这种擦边球总有一天会变形的。


所以,Ailsa告诉自己必须放弃这种错误的教育观念,才能让女儿更自由的选择想要的生活。

虽然她心里是不愿意让女儿放弃继续奋斗的,但她送女儿去美国的时候还是说:“到了美国先把本科读完再说,不要总想着去名校。即便是没有名校毕业,在妈妈心里,你也是最优秀的。

即便是你回国后月收入只有几千块,我也非常满意你留学的结果。你要继续做平凡的自己,完成留学就是最大的胜利。

Ailsa至今都在说,自己这番看似拉垮的话却带给了女儿莫大的安慰与鼓励,居然成了女儿向藤校迈进的动力。以退为进的策略,似乎比鸡娃更管用。

逆袭藤校,

乐观成了被录取的原因


接受孩子的平凡,这是父母最大的难关。99%的亚洲父母在养育子女的过程中,不会因为孩子高兴玩了一天产生成就感,却会在看到孩子的奖状和成绩后感到自豪。

女儿大学的四年,是Ailsa心态变化最大的四年。她从期待女儿成为精英到希望女儿做一个平凡的女孩,这也是和环境作斗争的结果。

在Ailsa生活的环境里,妈妈们一聚会就句句不离名校、名牌、明星。自从女儿去美国读二本后,妈妈们也不带她玩了,她也就不用再继续端着了。

Ailsa几乎每年去一趟美国看女儿,除了给她做好吃的,还陪着她在美国各地旅行。

她说:“这四年,我给自己定了一个目标,只要女儿不主动提,我不会和女儿聊任何关于继续读名校的话题。虽然我希望她能够更优秀,但我忍住了没说。

我不希望因为念叨让女儿重新进入压力状态,最后连好不容易申上的二本也读不好。反正我也想开了,接受平凡,说不定能够等来奇迹。”

当女儿告诉Ailsa自己要申请哥伦比亚大学硕士时,Ailsa是又惊又喜。

她惊讶于女儿的突然选择,担心没有突出特点的女儿得不到藤校的青睐,到头来白忙一场,还打击了自信心。但她的内心却是无比开心的,这是她盼了十几年的事,而且是女儿主动提出的。她想,也许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

不同于Ailsa的紧张,女儿倒是非常的淡定自若,也与四年前她申请美国本科时的慌乱形成了鲜明对比。

Ailsa看了女儿写的申请文书,发现居然一点都没提及自己的家世和从小到大的爱好,而是将自己这四年在社会组织、福利机构做项目负责人的经历列举的十分详细,甚至还附上了一份改进计划书。

对于女儿的申请材料,Ailsa没有提任何意见,因为她的心态已经完全变了。

她看到的不是一个受过精英教育的女儿必然的收获,而是一个平凡女孩正朝着非凡努力的过程,这也正是让她感到骄傲与自豪的地方。她说,这种感觉虽然来得迟,但她总算体会到了。


今年,陪女儿去哥伦比亚大学报到时,Ailsa专门去拜访了女儿的教授。她问教授,为什么会给一个美国二本毕业的学生发offer,她的女儿到底哪里符合哥大的录取要求?

教授告诉Ailsa,他们从她女儿身上看到了乐观精神,就是百折不挠的抗挫折能力,特别是她还有家庭富裕的女孩身上没有的质朴和服务精神,这些都非常打动学校,也符合招收硕士的要求。

教授的一席话,让Ailsa感叹,没想到教育方式的转变,居然带来了如此多的收获。早知如此,与其纠结培养精英十几年,她还不如一早放手来的好。

现在的Ailsa十分平静,她没有向亲友们炫耀女儿已申上藤校硕士,而是继续在中美两国奔波陪伴女儿过好每一天。

她说:“平凡是心态,而不是状态。我已经学会了用普通人的要求看待女儿的前途。无论何时何地,只要努力了,优秀是必然的。”

结语

纪伯伦曾说过,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他们借助你来到这世界,却非因你而来,他们在你身旁,却并不属于你。

本篇中的Ailsa是很多中国家长的一个缩影。他们总想挑战高难度,却往往忽视了孩子已经有的优点或天赋,在过高的期待中,让教育越跑越偏,成为了孩子不喜欢、自己也难受的家长。


以上内容包含广告

本文标签: 托举  刘瑜  美国  女儿  父母  家族  中产妈妈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