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友宜和柯文哲,谁肯做“副手”?

新闻资讯2023-10-19 08:41:53橙橘网

侯友宜和柯文哲,谁肯做“副手”?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王晓笛】

如果说2024年台湾大选有什么看点的话,那一定是“蓝白合”,即国民党和民众党以“下架民进党”为核心目标,组成政党联盟,形成竞选统一阵线,并在胜选后共同组阁。

10月14日,在万众瞩目之下,国民党和民众党的合作会晤召开,双方进行了“坦诚”与“建设”的交流,然而在“如何产生共同候选人”这样的关键性问题上产生了较大分歧,只得收兵回营,相约再谈。


10月14日,蓝白合会前会,国民党和民众党未达成共识

为什么要“蓝白合”

之所以“蓝白合”备受关注,是因为无论是国民党还是民众党,在当前台湾绿化的政治生态中,都无法单挑如日中天的民进党。

去年的选举于民进党而言是一次“滑铁卢”,全台22县市只赢下5席位,是自有民进党以来的最惨纪录。然而不到一年后,赖清德便以碾压性的支持度霸屏,其支持度大致维持在3成5,而这种支持度足够将侯友宜与柯文哲按在地上反复摩擦——二人目前各自只有两成的民意。

此外,民进党的政党支持度也遥遥领先国民党和民众党,大致维持在2成6的水平,而且支持民进党的民众有9成会坚定支持赖清德,“西瓜效应”十分明显。

进一步讲,民进党的民意基础不仅强势,而且还高度团结与忠诚。“九合一”选举(地方选举)通常“选人不选党”,具体而言:其一,选民相对聚焦于地方事务,更多考虑一方父母官是否与自己有亲缘关系,或者是否能够给自己带来实际的收益;其二,由于票仓分散,各政党和候选人主要面对的是属地选民,选举动员作业不仅分散,不同县市的选举态势也较少相互干扰;其三,各县市的候选人往往深耕地方,有很大的在地影响力,政党标签的重要性相对较低。

不过到了“二合一”选举(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层级,随着选举议题向高政治层面移动以及候选人数量的减少,选民的注意力得以聚焦,政治认同也更容易被整合。其次,由于选举规模变大,票源宽度变大,候选人需要政党在组织战方面的支持。最后,由于台湾地区累积性社会分歧,使得政党——主要是两大党的民意基本盘相对稳定,基本盘民众一般会惯性投票给所属的政治阵营,候选人的政党标签也自然会影响选举结果。

一般而言,国民党在“九合一”中的表现要好于民进党,而民进党在“二合一”中的表现要好于国民党。这主要是因为历史上形成的“恩庇侍从”关系,使能够推动基层选举动员的地方派系与国民党的关系更为紧密。民进党是地方组织战的后来者,不过其更为倚重社会公民团体、政治受难者团体以及宗教团体等社会性力量,而这些社会性力量在全台串联方面相较传统的地方势力具有优势。此外,这些社会力量自我维系的价值基础在于国民党的原罪,意味着相对国民党,民进党基本盘的忠诚度更高。

在这种情况下,自去年“九合一”期间便流行的“下架民进党”愿景,恐怕真的只是一个愿景。诚然,由于执政拉胯,“下架民进党”成为很多人的精神图腾,直接导致了民进党在去年选举的大崩盘。然而随着“二合一”选举拉开序幕,民进党迅速完成了以赖清德为核心的选举机器建构,基本盘也积极归位,而所谓“下架民进党”的民意因为蓝白的各自为战,产生了分裂。

根据目前的各方民调,无论是政党支持度还是候选人支持度,只有蓝白实现合体,才有与民进党的一战之力。如果蓝白不能整合,那么2024年就是基本盘的比拼,蓝白各自的政策设计再巧妙,惠民口号震天响,也无法反转当前的政治格局。


赖清德、柯文哲、侯友宜最新民调情况

“蓝白合”的技术细节问题

大方向上,因为有“下架民进党”的民意需求以及单一政治势力无法撼动民进党统治地位尴尬格局,蓝白之间其实是有合作基础的。因此,自选战开启以来,国民党和民众党之间的政治斗争礼貌了很多,彼此出手都给对方留有余地,以为可能的合作建立良好的氛围。此外,随着选举临近,民进党的一家独大让非绿民众对合体有了更多期待,因此无论是为了胜选,还是为了作秀以巩固民意,蓝白双方都有磋商合作的必要。

蓝白合对双方的意义完全不同。国民党志在政党轮替,重新执政,而民众党因为实力较弱,对胜选并没有较高的期待,其基础目标在于尽可能多的获得“立法院”的席位,为未来积累更多的政治影响力。

此外,由于国民党基本盘少于民进党,因此国民党若要赢得选举,就必须争取到足够多的中间选民,而中间选民又多倾向宣称自己是“三不沾”的民众党,侯友宜自己又偏偏没有吸引中间选民的个人魅力。国民党的组织动员体系能够保证侯友宜的下限,但无法再使其更进一步。某种程度上,蓝白合表面上是双方互惠,大吉大利,未尽之言却是国民党有求于民众党。

当然,合作对民众党未必完全没有好处,国民党毕竟号称“百年老店”,虽然颓势已显,但相较民众党还是家大业大,分碗肉汤也能够让民众党喝上很久,这对于草创的民众党而言是一种助益。而且,这种合作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分担民进党对民众党的政治围剿,为发展壮大赢得时间。

蓝白合目前尚存在很多技术细节问题,其中的一个关键的问题在于谁正谁副?而这也是14日两党未能谈妥的核心议题。副手是一个非常鸡肋的角色,如果柯文哲是正的,侯友宜还不如回去把新北市长“做好做满”,何必冒着被罢免、被新北市民厌恶的风险,去当柯文哲的陪衬。


2023年8月,侯友宜和柯文哲共同出席台湾文化协会成立百年纪念纪录片发表会,两人被安排坐在一起

同样的,如果侯友宜选正的,柯文哲也未必看得上吉祥物的位置,还不如谈谈“立法院”“行政院”一把手的位置比较实际。然而让出“议长”与“院长”,又无异于从国民党党内蠢蠢欲动、望眼欲穿的大佬们口中夺食——朱主席窝囊了那么多年,总要让人家扬眉吐气一次吧!

谁正谁副争议的背后是两党各自的沉重政治包袱。国民党是有稳固基本盘的第二大党,且在基层有较大的号召力,有这样的优势与地位却让一个新兴小党来攒局显然不太合适。民众党从建党之初就标榜自己非蓝非绿的中间路线,为了胜选而将自己摆在一个仆从地位,不仅有悖于本党价值观,其实也冒着被国民党吞并的风险。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蓝白合说虽然吵得震天响,却始终没有靴子落地,其实是双方在等一个各自都能接受的台阶——民调。在国民党完成整合后,侯友宜的民调止损回升,和柯文哲不分伯仲,双方都有不服的底气,也没有退让的借口。原本双方的想法是在民调中决出胜负后,再来谈合作形式。但随着选举的临近,双方民调焦灼的局面没有改变,只能主动戳破窗户纸。

从14日的会晤情况来看,民调台阶依然是两党的共识,不过形式上存在分歧。和各机构的追踪民调不同的是,蓝白合的民调是主动民调,可以自主选择统计方式。国民党提出“民主初选”,由民众实名制投票,展现直接民意,而民众党提出“比民调”的方式,以五次民调平均数决定最强候选人。实施细节按下不表,只能说,双方提出的都是最有利于自身的民意统计方式,分歧也自然存在。

“蓝白合”的三策

如果没有蓝白合,2024年也别奢谈政党轮替;而有了蓝白合,才能为明年选举打开一个五五开的局面——郭台铭虽然参选,但会逐渐边缘化。这时候两岸关系、进口鸡蛋等具体议题才会在选举中发挥作用。没有五五开,那就是基本盘的硬碰硬,赖清德将稳坐钓鱼台。

无论怎样,蓝白合已经也必须在路上,然而这其中也有程度问题。

上策即高度整合。蓝白两党共推一组候选人,统率全部非绿阵营,而这是双方正在努力的方向。其结果或是侯柯配,或是柯侯配,或是一方退出而全力支持另外一方,并得到相对应补充。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柯文哲不会接受成为副手,沦为国民党的仆从,侯友宜虽然内部表态可以接受副手,但朱立伦等一干党内大佬又不能接受。上策最好的发展结果,就是柯文哲接下“行政院”或“立法院”,从而开启台湾地区的“内阁制”时代。

中策即有限整合。蓝白两党在推举一组候选人的问题上没有谈拢,于是各自参选,但彼此之间相互配合、相互应援,但在“立法院”层面做对应的席位划分。这是一个至少能够保证在野势力权力最大化的中间选项。

下策即选民自行整合。蓝白两党合作告吹却互不拆台,将选择权交给选民,在正常的选举流程中达成一种所谓的“纳什均衡”。这种策略的潜台词是触发“弃保效应”,然而弃保发生的前提是双方已经在民调中决出胜负,选民为了不浪费自己的选票,投给最可能获胜的一方。一旦双方支持度焦灼的状态持续到投票前夜,那么非绿阵营依然在分裂,赖清德依然是老神在在的一方,所谓的“下架民进党”,政党轮替也都是大梦一场。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