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公众号为一线语文教师个人原创公众号,所有文章均为个人独立撰写,欢迎点击上方的“水寒说语文”关注。
2023年第八十四期(总第753期)
文末有本周末讲座的海报,欢迎关注,欢迎参加。
【按】本文发表在今天的《光明时报》的评论版上,发表时与原稿略有差异。学生太难了,老师太难了,家长也太难了,然而谁不难呢?这太难又是谁造成的呢?值得深思。
“听那叮铃铃的下课铃声送来十分钟,来吧,来吧,来吧,大家都来轻松轻松,让我们那疲劳的眼睛看一看蓝天,让紧张的大脑吹进清风!哦,你好,你好,十分钟!哦,欢迎,欢迎,十分钟!那下课铃声送来十分钟,来吧,大家都来轻松轻松!”
仅仅是看这段歌词,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上中小学的人,头脑中就会响起那特别熟悉的旋律。那时的中小学校园课间十分钟是热闹的,是轻松的,是欢乐的。然而,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很多学校的课间十分钟变得安静了,沉闷了,甚至是压抑了。
这个过程,有点儿像“温水煮青蛙”,最初是不允许学生在校园内追跑打闹,然后是不允许课间下楼,再然后就是不允许出教室。现如今,有相当数量的中小学,课间十分钟,学生除了接水上厕所,其他时间都得老老实实呆在教室里。何以如此?据说是为了校园安全,为了便于管理。
近期,中小学课间十分钟被“圈养”的现象引发全社会的广泛关注,教育部负责同志也就此专门发表谈话,明确指出:中小学校安排课间休息十分重要、十分必要,有利于学生调节情绪、放松身心、增强体质和防控近视。教育部高度重视学生课间休息,2021年9月1日起施行的《未成年人学校保护规定》(教育部令第50号)明确,不得对学生在课间及其他非教学时间的正当交流、游戏、出教室活动等言行自由设置不必要的约束。在实际工作中,要求中小学校每天统一安排30分钟的大课间体育活动,每节课间应安排学生走出教室适量活动和放松。
但是不是教育部有了明确要求,于是这个问题就能立刻得到解决呢?恐怕还不行,如果想要切实保证把课间十分钟还给学生,还需要多方共同努力,持续发力。
首先,从硬件建设来说,要确保学生有足够的活动空间。
由于计划生育政策调整引发的生育高峰,以及早前学校撤并等因素的影响,很多学校目前面临的状况是学生多,地方小,办学空间远远不足。在狭小的活动空间内学生跑来跑去,就很容易出现磕碰受伤的情况,因此一些学校不得不“出此下策”,要求学生课间也留在教室。要大力加强硬件建设,将保障学生活动空间落到实处。不能短视,不能基于未来人口减少的判断,就紧缩现阶段的投入。只有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活动空间,才能将环境育人的口号落到实处。
其次,从法律建设上来说,要确保厘清责任各负其责。
当前,学校成为“无限责任公司”,一旦在校园中发生学生受伤等情况,学校就要承担完全责任,而不管学生受伤的原因如何。学校把本应是家庭、社会乃至保险公司承担的责任,也承担下来,结果自然不堪重负。这就导致学校在开展各种活动时畏手畏脚,教育者出于自保的目的,就会自觉不自觉地约束学生的自由活动空间。为了解决这个“无限责任”问题,确保厘清责任各负其责,不但要加强相关的法律建设,做到有法可依,而且还要做到有法必依。
再次,从认知层面上来说,要让保证儿童休息权成为教育的基本常识。
现代著名儿童教育家陈鹤琴曾说过:“游戏是人生不可缺少的活动,不管年龄性别,人们总是喜欢游戏的。假如说读书只有读书,读书就不应游戏,那么,读书的生活,势必枯燥无味,哪里还谈得到进步。”只有保障学生的课间活动时间,让学生得到充分的放松和休息,才能够达成更好的学习效果,也才能保证儿童的健康成长。这应该成为人所共知的教育常识。不能因为各种利害关系遮蔽了这一常识,就对存在的问题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河冰结合,非一日之寒;积土成山,非斯须之作。”要解决中小学的课间问题,不能寄望于打一场运动战,而是要一步一个脚印,从系统上做出根本性调整。但在整体做出调整改进之前,我想学校老师也有责任,从对教育的基本认知出发,确保学生课间休息放松的权利,而不能因噎废食。这应该成为评价一所学校好坏的重要标准。
期待《哦,十分钟》的歌声再次在校园唱响,并且真正落到实处。“大家都来活动活动,让我们那握笔的手指摸一摸皮球,让快活的叫喊冲出喉咙……”
想要报名参加的朋友,可以扫描识别下方的二维码。
图片来自网络,如涉版权,请联系删除。
欢迎分享,若公众号转载,请联系授权。
给我自己的作品带个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