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不起的阿斗”!凯石基金一产品27次清盘预警终遭清算,旗下公募基金仅剩2只

新闻资讯2023-06-03 19:54:46橙橘网

“扶不起的阿斗”!凯石基金一产品27次清盘预警终遭清算,旗下公募基金仅剩2只


本报(chinatimes.net.cn)记者耿倩 胡金华 上海报道

基金规模低于5000万元人民币的产品被称为“迷你基金”,由于新基金发行成本较大等因素,公募基金一般会选择保壳来维持规模低于清盘线的产品继续运营。但在众多“迷你基金”中,有一只“扶不起来的阿斗”,该产品在成立三年多以来被发布超20次清盘风险预警,多次被机构大额申购“拯救”,最终仍不能逃脱被清算的结局。

它就是凯石基金的凯石沣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下称“凯石沣”)。5月30日,凯石基金发布公告,暂停凯石沣的申购、转换转入、定期定额投资业务。公告发出后第二天,凯石基金就发布了《关于凯石沣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基金合同终止及基金财产清算的公告》,正式宣告凯石沣走向终结。

值得注意的是,据记者不完全统计,凯石沣从2019年9月成立至今,共发布了27次可能存在清盘风险的预警,最早的一次在2021年4月20日。截至目前,凯石基金旗下仅剩两只公募产品,总规模1.76亿元人民币。

对于最终清盘凯石沣的原因和公募基金业务未来规划等,6月2日,凯石基金方面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这是我司从维护基金持有人利益和资源优化配置角度出发做出的审慎选择。在经营公募业务的同时,通过与客户充分沟通及需求确认,我司也发行了几十只资管计划,满足客户多元化的投资需求。未来会综合考虑客户需求、市场环境及公司利润效应等因素,在合适时机布局新产品。”

清盘预警27次,难逃清算命运

5月31日,凯石基金发布了旗下公募产品凯石沣的基金合同终止公告。公告指出,“截至5月30日,本基金已连续60个工作日出现资产净值低于5000万元的情形。为维护基金份额持有人利益,根据基金合同约定,无需召开基金份额持有人大会,本基金合同自动终止并依法履行基金财产清算程序。”

这其实不是凯石沣第一次被发布清盘预警。据记者不完全统计,凯石沣从2019年9月成立至今,共发布了27次可能存在清盘风险的预警,最早的一次在2021年4月20日。而在此前清盘预警发布之时,往往会有单一投资者进行集中大额申购,随后迅速赎回,避免该产品出现连续60个工作日资产净值低于5000万元而清盘。

资料显示,凯石沣在2023年第一季度报告中给出了基金资产净值预警说明。其中指出,“本基金自2023年01月03日起至2023年02月23日连续33个工作日及自2023年03月02日起至2023年03月31日连续22个工作日出现基金资产净值低于五千万元的情形。”

在“报告期内单一投资者持有基金份额比例达到或超过20%的情况”说明中,记者观察到,在今年2月23日,有一位个人投资者购买了803.34万份基金,随后又在第一季度全部赎回。在今年2月24日,两位机构投资者一共购买了3154.57万份的产品,并在3月2日时全部赎回。而正是在2月24日,以上三方单一投资者的大额申购帮助凯石沣摆脱了被清盘的困境。但在3月2日两位机构全部赎回后,凯石沣规模再次低于5000万元人民币,并于5月31日达到连续60个工作日规模低于清盘线,最终走向被清算的命运。


凯石沣在成立三年多以来被发布27次清盘风险预警,多次都被机构大额申购“拯救”并存活下来,但最终公司还是将其进行清算,背后原因究竟是什么?6月2日,凯石基金方面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这是我司从维护基金持有人利益和资源优化配置角度出发做出的审慎选择。我司旗下的其他产品运营一切正常。”

公开资料显示,产品现任基金经理为张俊,他从2022年6月16日开始管理该基金。张俊的证券从业年限为12年,但其管理公募基金的经验不太丰富。他从2010年9月开始就先后在湘财证券、平安证券、中泰证券担任研究员;2016年11月至2017年12月在上海鼎峰明德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担任研究总监;2018年1月至2021年4月任国盛证券研究员;并在2021年4月加入凯石基金担任基金经理。

除了张俊,凯石沣成立三年多以来,还历经了两任基金经理。2019年9月23日,梁福 涛担任凯石沣的基金经理。2021年03月13日,凯石基金发布凯石沣基金经理变更公告,原基金经理梁福涛因个人原因在2021年3月12日离任,付柏瑞已于2021年3月4日被增聘为该产品的基金经理。然而付柏瑞管理了一年多之后,就因工作调整于2022年10月11日离职了。

或许跟频繁更换基金经理有关,凯石沣清盘时的业绩跑输了同类均值。数据显示,截至5月31日,凯石沣A/C规模共1170.98万元人民币,其中凯石沣A成立以来累计收益为-3.84%,远低于同类均值的27.38%。在今年一季度报告中,从凯石沣A自成立以来至清盘时的累计净值增长率中可以看到,该产品自2021年7月2日就一直呈现下跌态势。

规模提不起来,业绩跑输同类,基金经理公募基金管理经验不够丰富,或许综合导致了凯石沣走向清算。

旗下公募基金仅剩两只,规模合计1.76亿元

凯石沣清算后,凯石基金公募产品就只剩下两只,分别是成立于2018年12月的凯石澜龙头经济,以及成立于2020年1月的凯石岐短债A/C。两只产品规模都不太大。Wind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凯石澜规模为1.35亿元,凯石岐短债A/C共有4207.94万元规模,低于5000万元清盘线。两只产品加在一起,凯石基金公募基金规模共计1.76亿元。

规模不大的同时,以上两只产品收益也没跑赢同类产品。数据显示,截至6月2日,规模较大的凯石岐短债A成立以来累计收益5.93%,远低于同类均值的9.37%;近一年累计收益也才只有1.37%,而同类均值已经达到2.48%。另一方面,凯石澜成立以来收益为27.15%,远低于同类平均的77.53%;近一年累计亏损19.38%,比同类平均亏损的6.29%要多。

产品数量少、规模小、收益差,凯石基金在公募基金领域面临发展瓶颈。面对以上难题,凯石基金是否有应对方案?未来,公司又是否有产品规划、投研方向、经营等规划?

凯石基金方面表示:“在经营公募业务的同时,通过与客户充分沟通及需求确认,我司也发行了几十只资管计划,满足客户多元化的投资需求。未来会综合考虑客户需求、市场环境及公司利润效应等因素,在合适时机布局新产品。”

本报记者发现,目前凯石基金旗下两只公募产品的基金经理管理经验不太丰富。凯石岐短债A/C的现任基金经理为张明明,她于2020年12月25日管理该产品,此前曾担任工银瑞信基金会计、国开泰富基金会计、交易员、投资经理。而凯石澜龙头经济的基金经理和凯石沣相同,都是张俊,他在凯石基金管理公募产品之前,并没有基金经理相关从业经验。

这是否说明凯石基金投研能力较弱?凯石基金方面对本报记者称,公司已组建了超过25人的投研团队,在员工总数中占比超过35%,全面覆盖权益、固收产品线。投研团队平均金融从业年限为10年以上,核心投研团队平均从业年限超过17年,有金融行业多年成熟投研经验。

单从投研团队占比来看,凯石基金的确高于大多数公募基金。中基协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末,根据调查的122家基金管理公司提供的数据计算,投资团队人数共计4803人,占总人数比例为19.55%;研究团队人数共计2754人,占比 11.21%。

“马太效应”下中小型公募基金如何突围?

现如今,公募基金行业竞争日趋激烈,“马太效应”愈发明显。

头部基金公司凭借强大股东背景和投研实力开发多款公募产品,不仅规模大增,管理费也十分可观。“大型公司发行产品容易获得投资者信任,叠加明星基金经理强大的号召力市场份额不断攀升,因此在基金销售、银行券商等销售渠道上也会优先考虑和大型公司合作。目前行业前20大基金公司市场份额占比接近2/3。”私募排排网财富管理合伙人姚旭升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

有些公募基金虽然成立时间较短,没有大股东背书,发行产品也仅有一两只,但凭借“明星基金经理”光环,单个产品就吸金高达500多亿元人民币,能够在市场赢得一席之地。

此外,市场上更多的是那些规模不大、产品数量很少、投研能力也较弱的中小型基金公司,往往旗下多只产品在清盘线下挣扎。

任何行业发展到后期“马太效应”都会非常明显,最有实力的几个玩家会占据市场绝大部分份额。星图金融研究院研究员雒佑对本报记者表示,我国公募基金发展超过20年,对于不同基金公司的品牌声誉、投研实力、经理队伍、销售渠道、风险控制等都有历史作为参考,而中小基金在实力强大的公募基金公司面前只能是“被动挨打”,投资者用脚投票,从而造成了目前的现状。

在姚旭升看来,“相较于头部公司,中小基金公司主要存在组织架构不完善、投研团队与投资体系不够成熟,运营成本压力大基金经理薪酬待遇偏低等问题。”雒佑指出,从成立以来的基金业绩综合来看,排名靠前的是景顺长城、汇添富、富国、银河、博时等实力强的头部基金公司,中小基金公司几乎不见踪影。投资者购买基金目的是获取收益,但中小基金在信息获取能力弱、研究实力不足的情况下,很可能对行情判断失误从而造成投资者的损失。这也间接对中小基金的规模、申购、新基发行等造成冲击,最终导致企业利润微薄。此外,由于资金实力薄弱、名声弱,中小基金公司对人才的吸引力也不强,这是一种恶性循环。

“中小基金公司在品牌推广、渠道资源、产品发行等方面均处于弱势地位,如果没有建立具有自身特色的核心竞争力,很容易丧失市场份额,在激烈的竞争中逐步被淘汰出局。”姚旭升进一步分析,中小基金公司想要快速成长,需要扬长避短打造差异化优势,形成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坚持以投资人的利益为中心的经营理念,不断提升专业能力和服务水平,赢得客户的认同和支持。同时加强与销售渠道方的合作,提高品牌曝光度,对营销工作进行长期的规划和部署,稳步提升管理规模。

中小基金公司想要取得突围,重在集中打造精品。雒佑建议,:中小型基金公司当下没必要盲目扩张规模,可以集中优秀人才专心做好某只基金,并将其打造成爆款产品,塑造品牌声量,从而吸引普通投资者视线,有了声量后再招募更优秀的人才,以此形成良性循环。”

责任编辑:徐芸茜 主编:公培佳

本文标签: 清盘  投研  公募基金  凯石基金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