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下隐债化解、稳增长、防灾减灾等多重压力下,中央撬动整体政府杠杆,增发一万亿元特别国债,将赤字率从3%突破至3.8%左右,传递出财政政策积极信号,表明稳增长决心。而在流动性方面,本次国债将加大资金面压力,债市也将承压,预计四季度大概率会对冲性降准。
10月24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表决通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批准国务院增发国债和2023年中央预算调整方案的决议。中央财政将在今年四季度增发2023年国债1万亿元,作为特别国债管理。其中5000亿用于2023年财政支出,5000亿结转明年使用。全国财政赤字将由3.88万亿元增加到4.88万亿元,预计赤字率由3%提高到3.8%左右。此次增发的国债全部通过转移支付方式安排给地方。
此次国债增发有何特别?国债资金将用于何处?万亿元的国债资金如何发挥作用?增发国债背后透露出哪些政策含义?对资本市场有何影响?
一问:万亿国债特别在哪?
作为“特别国债”,我国此前共发行过三次。
第一次,1998年8月,2700亿元30年期特别国债发行,所筹集的资金全部用于补充因受亚洲金融危机冲击的工、农、中、建四大行资本金,标志着我国特别国债初次登上历史舞台。
第二次,2007年6月,由于我国在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之后持续多年的贸易顺差导致外汇储备规模快速上升,流动性过剩,通胀压力凸显,财政部采取公开和定向两种方式开始发行特别国债,分为8期,共募资1.55万亿,用于购买约2000亿美元外汇,作为即将成立的国家外汇投资公司的资本金。此次发行的部分特别国债在2017年到期后开展了6964亿元续发行。
第三次,2020年5月,为应对新冠疫情,发行1万亿元抗疫特别国债,用于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和抗疫相关支出。
与之前三次特别国债均纳入政府性基金预算管理、不纳入赤字相比,本次特别国债发行明确将纳入预算赤字。
本次万亿国债直接改变了年初确定的3%赤字率和3.88万亿赤字规模。这是自1998年、1999年、2000年之后,第四次在年内追加财政赤字。
上海国家会计学院金融系主任叶小杰向《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对比以往年中调整国债而言,一是本次调整列入财政赤字,幅度由3%赤字率突破至3.8%左右,传递出财政政策积极信号;二是在四季度调整年中赤字很罕见,明确剩下两个月使用5000亿元,表明稳增长决心。
上海交通大学高级金融学院教授胡捷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此次国债所募资金的用处具备一个突出特点,即全部以转移支付方式支持地方政府,并用于指定用途,与通常发行国债用于一般性支出不同。这个举措旨在刺激地方经济恢复,但不加重地方的财政负担,务实且有针对性。
二问:国债资金将用于何处?
根据财政部介绍,新增国债用以应对部分地区的灾后重建和提升我国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资金将重点用于八大方面:灾后恢复重建、重点防洪治理工程、自然灾害应急能力提升工程、其他重点防洪工程、灌区建设改造和重点水土流失治理工程、城市排水防涝能力提升行动、重点自然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建设工程、东北地区和京津冀受灾地区等高标准农田建设。
国家发展改革委副秘书长张世昕表示,为促进资金使用精准有效,此次增发国债资金全部按项目管理。国家发展改革委将落实“资金和要素跟着项目走”的原则,与财政部会同有关方面,统筹推进国债项目安排实施各项工作,确保新开工项目尽快开工建设,在建项目能在今明两年形成较大实物工作量。
哪些项目能得到增发国债资金支持?
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固定资产投资司司长罗国三介绍,项目需要符合规划或实施方案,避免超标准建设、重复建设;需要满足投向领域要求,精准聚焦灾后恢复重建和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此外,项目还得满足前期工作比较成熟、资金需求与建设进度相匹配等要求。
对于此次国债募集资金的用途,胡捷认为有两方面的经济意义:一是对于受灾地区的消费者有所补助,帮助其尽快走出灾情造成的消费抑制状态;二是建设防灾减灾的基础设施,可以拉动相关产业,也对于未来经济的长远发展有所助益。“建议各地侧重选择产业拉动效应强的项目,可更好发挥这笔资金对于恢复经济活力的作用”。
三问:如何发挥作用?
国债如何起到带动经济复苏效果?
“当前我国地方政府面临着资金需求与资金供给的不平衡结构。”叶小杰分析称,资金需求方面,今年多地发生自然灾害,灾后恢复重建任务较重;资金供给来看,受制于房地产不景气,地方政府土地出让收入受到很大影响。此次国债通过转移支付给地方,将有效缓解地方政府的财政压力。中央开始加杠杆,为经济复苏和增长注入强大的动力。通过国债驱动投资,带动相关产业链复苏,增加居民收入,助力消费端发力,形成正向循环。
受房地产低迷影响,土地出让收入继续大幅下行,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持续负增长,财政支出力度受到制约。今年1-9月累计,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和支出分别为38683亿元、66368亿元,同比下降幅度分别为15.7%、17.3%。
“地方隐债化解大框架下,存量化解与严控新增双线并推,基建投资愈发依靠财政资金。特别国债的发行,弥补了一般预算账户紧平衡和卖地收入下降的影响,有助于稳定今明两年基建投资。”中金公司研究部首席宏观分析师张文朗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预计明年中央政府在新增赤字中占比继续提升,中央加杠杆仍有空间。
四问:透露什么政策含义?
“1998年至2000年连续三年进行年中赤字调整。1998年的情形‘今日再现’,时空相似性验证财政扩张合理性。此外,即便在2022年疫情冲击下,赤字率目标也一直没有调整,而此次3%的赤字率约束打破是审时度势之后的政策动态调整。”中信建投首席经济学家、研究发展部联席负责人黄文涛向《国际金融报》记者分析,2023年可以用于周转的财政资源本就在逐步减少,而年内面临隐债化解、稳增长、防灾减灾等多重压力,财政面临的收支紧平衡问题较为严峻。从长期债务化解和央地债务一盘棋的角度出发,中央主动承担一定的加杠杆责任是有必要的。
“与以往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这次国债增发最终形成的格局是,杠杆加在中央而支出落在地方,中央撬动整体政府杠杆。”民生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周君芝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也表示,地方化债浪潮已来,化债本质逻辑是债务重定价过程中,完成风险转移并化解,并伴随一轮权责重塑。本轮化债还将伴随着深刻的财政运行框架变革,未来财政运行,一是中央政府权重提高,二是政府的支出和债务结构中,央地结构重塑。
五问:对资本市场有何影响?
股市被视为国民经济的晴雨表。
7月24日政治局会议后,一系列稳经济政策加速落地显效,经济已逐步回升向好。但股市情绪波动大,背后影响因素不只是基本面。为进一步提振信心,市场迎来一系列“救市”措施,包括证券交易印花税减半、阶段性收紧IPO节奏、限制控股股东减持、中央汇金斥资购买ETF及增持四大行股份等。
截至10月27日收盘,沪指在连涨4日后,收复3000点。渤海证券指出,万亿特别国债的发行,提升了A股未来基本面的支撑力。
思睿集团首席经济学家洪灏认为,此次万亿元国债增发旨在实现今年目标,但股市可能并不太关注基本面变化。A股市场波动有很大的情绪成分,数据分析证明每日波动与基本面变化关系不大。因此,不应该把股市的波动作为政策是否有效的判断标准。
债市方面,在周君芝看来,增扩赤字推高四季度利率债供给,短期内加大资金面压力,加上增扩赤字释放较为浓烈的关注经济的政策信号,债券市场表现有待观察。
“本次发行国债将加大资金面压力,债市也将承压,预计四季度大概率会对冲性降准。”国盛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熊园认为,与过去赤字率调增时相同,本轮增发国债仍是公开发行,将对流动性进一步造成冲击,央行对冲性降准必要性增加。对债券市场而言,国债发行还将进一步加大资金面压力,预计短期可能有调整压力;中期来看,经济基本面仍是债市的核心变量,尤其是房地产市场的修复情况。
万亿元资金进入市场,是否会带来通货膨胀?
西泽金融研究院院长赵建表示,增发一万亿元国债用途很明确,当下节点可谓是“久旱逢甘雨”,切实投入市场“刀刃”所需,带来新的经济增长效应,形成优质资产很关键也很有价值,这也体现了中央政府重视经济的稳定性,解决当前资产负债表紧缩和需求收缩市场主要矛盾。可持积极眼光,这个节奏不会带来通货膨胀。
“打破3%赤字率约束,以支出政策为主、收入政策为辅,推动政策方向从重投资转向投资与消费并重,增强财政政策不同方式的系统集成性。”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院院长罗志恒撰文坦言,2024年或仍面临一系列风险挑战,既有中长期和结构性因素,还有短期的房地产、地方政府债务、金融风险、结构性失业等问题。建议仍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稳健偏宽松的货币政策、继续发力的房地产政策,将提振市场主体信心和解决就业置于更高的位置,推出一揽子举措提振市场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