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需要教育家,但仍离不开“教书匠”

新闻资讯2023-10-19 08:34:31橙橘网

中小学需要教育家,但仍离不开“教书匠”

全文长 3000 字,阅读大约需要 4分钟


众所周知,“教师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也是学校发展的重要软实力。尤其是社会的快速发展对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对教育的高要求,其实就是对教师的高要求。比如,当下人们都希望中小学教师要做教育家,而不要再做“教书匠”;如果教师仍是“教书匠”,那么他们就会“过时”,“过时”意味着落后,落后就要被“淘汰”。

据此,笔者认为,当下中小学需要教育家,但仍离不开“教书匠”。笔者为什么要这样说?

一方面,教育家具有独树一帜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他们是推动中小学教改的领军人物,更是广大教师学习的标杆和努力的方向;问题是当下的教育家还是稀缺资源,他们的作用发挥还是有限,他们还是满足不了教育教学发展的需要。

另一方面,身为教师,当下的我们虽然与教育家相距遥远,虽然我们一下子都成不了教育家,但我们毕竟都是课堂教学“干活者”;所谓课堂教学“干活者”,指的就是“教书匠”;“教书匠”就要认真备课、认真上课、认真批改作业、认真辅导学生、认真对学生检测评定。这些是“教书匠”的基本职责和义务。

为了贯彻落实“教学五认真”,为了加快课改步伐,为了走出“双减”深水区,为了挑好教书育人的重担,当下的我们还要有一技之长,也就是我们都要有自己的“绝活”。记得笔者在当学生和工作时,曾经遇到过不少有“绝活”的“教书匠”。

比如某语文老师经常手不释卷,一有空就读书,每当夜深人静时,其他住校的教师早已熄灯了,只有他还在挑灯夜读,所以他在上课时,历史、文学、哲学等知识经常脱口而出,说话风趣幽默且有磁性,常常把我们逗得哈哈大笑,在轻松愉快的教学中,既让我们学会了知识,又学会了学习;即使是上课经常要打磕睡的学生,在他的课堂上早把“磕睡虫”赶跑了。

比如某历史老师写的粉笔字堪比印刷体,下课后我们不但不忍心把它擦去,还以临摹他的字体为荣。

比如某数学老师,上课思路清晰,要言不烦,能把教学的重点讲到位,能把教学的难点讲透彻,能把教学的阻点讲通顺;布置作业少,学生的考试成绩也很好。

比如某生物老师心灵手巧,经常制作标本,经常用自制教具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和形象化。

比如某班主任老师从不训斥、挖苦学生,除了轻声细语讲道理,除了善于发现、挖掘、放大他们的“闪光点”,除了表扬“用喇叭”、批评“打电话”,还经常以朋友的身份和学生唠嗑,一有空就走到他们中间嘘寒问暖,耐心倾听诉求和心声,尽力帮助他们解决困难;还和他们一起打球、野炊,包括唱歌、游戏、举行篝火晚会等;总是循循教导学生要学会学习、学会做人,总以强大的亲和力取得他们的信任,还以建立班级图书角、图书漂流进教室等载体重视班级书香文化建设,以带头读书的无声行动影响和感染学生读书。因此,学校经常把差班交给他,他总是能“妙手回春”,把差班带成好班。

当然,“教书匠”也有优劣之分。比如,当下不少教师虽然拥有较高学历,虽然懂得不少理论知识,虽然会“写”论文、“做”课题,但不会教书亦不会育人;其实,他们“眼高手低”,没把心思用在课堂上,没把精力花在孩子身上;一个连课都不愿上或不会上的教师,能称得上“教书匠”吗?

又比如笔者熟悉的某个区级名师,虽然她教的是小学三年级数学,可是学生的作业每天都要做到夜里十点,导致学生白天上课呵气连天,无精打采。这样的名师,恐怕要打引号了。

以上所说也许只是个案或者并不多见,但造成的负面影响不可小觑。如果教师是论文写作和课题研究的“高手”,却不会上课;如果学校是教科研先进单位,但学生作业依然很多、学习负担依然很重,那么这种现象不但反常,而且有悖于教育教学客观规律;不但玷污学校信誉,更是对学生和教育的一种伤害。

笔者之所以要这样说,并非说中小学校不要进行教科研,不要成为科研型学校;也不是说教师不要写论文、做课题,不要成为研究型教师,包括向教育家看齐;而是希望我们能拷问一下自己的内心和良心,我们究竟应该做什么样的教师?我们究竟应该做什么样的科研?我们究竟要写什么样的论文?我们究竟要做什么样的课题?我们究竟要做成什么样的课题?

换句话说,一个教师如果连课都上不好,连“教书匠”都称不上,那么,他(她)拿什么去写论文、做课题?即使“写”出了论文、“做”成了课题,又有什么用?说穿了,无非是为了评职称、评名师之所需;除了这些,他们所写的论文、所做的课题多半都是假论文、伪课题。

实际上,我们千万不能小看“教书匠”。因为“万丈高楼平地起”,因为“教书匠”是教育家的成长基石和“阶梯”。也即我们只有先夯实基础,先当好“教书匠”,才能一步一步走向教育教学的高地,才有希望成长为教育家;这样我们才能对得起自己的良心,才能对得起自己的职业和所拿的薪酬,才能对得起学生,更对得起家长和社会对我们的尊重与信任。

说得再具体一点,我们只有把所教学科的教材和相关文本给读透了,把学生研究透了,把每一节课都备好了,把每一堂课都上好了,把每一次作业和考题都批改好了,才能不断发现教育教学的问题,才能不断产生新的思想,才能不断找到新的教法,才能不断上出好课。这样写论文、做课题才有源头活水,这样写出来的论文、做出来的课题才有价值和意义,这样我们才有底气走向教育家的彼岸。

作为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我们应该改进对教师的考核评价机制。因为考核评价机制是导向,更是指挥棒;也即考核怎么考,教师就会怎么做。

因此,在职称评审、评先选优时,应该加强对教师的教书育人能力和专业发展水平等综合性考核,比如通过进课堂听课,找师生、同事和家长代表座谈或问卷调查、民意测验等,考查出教师真实的教育教学能力;通过笔试和面试,即兴考查他们的逻辑思维、写作和表达能力,倒逼他们养成习惯去读书、去思考、去探究,去记录、梳理和提炼实践中的点点滴滴,倒逼他们把所读所思所悟做出来,倒逼他们把做出来的说出来、写出来,倒逼他们把功夫花在平时,倒逼他们炼就属于自己的特长,倒逼他们做个有自己“绝活”的“教书匠”,倒逼他们成为研究型教师,更倒逼他们朝着教育家的方向负重前行。

作为学校,应该树立“课比天大”的理念。因为教育教学的多半问题都来自课堂,因为课堂教学效率提高了,减轻学生负担才能落地。

基于此,当下尤其要顶住压力、排除干扰,坚决杜绝各种非教育教学事务对教师的冲击,引导他们专心致志上好每一堂课,还要通过能者为师、结对帮扶、轮流上课等途径,帮助教学能力偏弱的那些教师尽快改变自己,大家携手同行,为争做高水平的“教书匠”而努力。

作为教师,更要清醒头脑、分清工作的主次,除了心无旁骛地耕耘好自己的“一亩三分责任田”,还要刻苦修炼一、二门特长,为争做有“绝活”的“教书匠”而奠基。

面对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教育教学的不确定性,面对每个学生每天都在变化的客观事实,我们千万不能满足于现状,心安理得只做一个会上课的“教书匠”,而缺乏全员育人意识,更不懂得与时俱进地改变自己;如果这样,我们真的走不远,真的会落伍,真的要被淘汰。

因此,为了以变制变,我们首先要突破自己,要永不满足,永不服输,永不停止“生长”,不断突破观念的桎梏和实践的藩篱,尤其要像李镇西老师说的那样,做到“四个不停”一一一不停地实践,不停地思考,不停地阅读,不停地写作,争取做一个能上课、会反思、爱读书、擅写作、勤育人的“教书匠”,进而走向教育家的彼岸!此乃学生之幸、学校之幸、教育之幸、国家之幸、民族之幸!

作者单位系浙江省奉化区教育服务管理中心

校长派投稿邮箱:xzpxzzk@163.com




作者丨周建国

编辑丨智库君

我们在一起,可以成为改变的力量!

本文标签: 教学  教师  教育家  中小学  教书匠  新学期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