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经纬6月5日电 题:A股TMT成交占比再破四成,过热?
作者 陈刚 东吴证券首席策略分析师
陈李 东吴证券分析师
5月29日以来,TMT板块成交额再度进入40%以上的关键区间,接近2023年3月下旬-4月下旬出现的“TMT成交高度拥挤”区间(成交额占比整体超过40%),而4月下旬“高交易拥挤度”后迎来长达1个月的板块回调,部分投资者较为关心当下TMT板块交易拥挤度是否已经进入到类似于4月初的“成交拥挤”的危险区间。
2023年AI与数据要素催化的TMT行情中,在4月前有不少投资者认为本轮行情偏向于主题交易性质,持续时间不确定性较大,但近期英伟达业绩超预期等事件出现,使得越来越多的投资者认为本轮AI行情从主题交易到基本面交易的切换时间或将显著缩短,而此前针对主题交易的短期博弈策略或将失效。
2023年初至今,在“AI+”以及数字经济行情的演绎下,TMT板块行业交易拥挤度震荡提升,如果以TMT板块(申万一级行业的计算机、传媒、通信、电子)行业成交额占市场总成交额的比例与TMT板块流通市值占全A流通市值比例的比值作为行业成交拥挤度的度量,以2023年初至今作为观察窗口,1-3月TMT行业热度持续上行,至4月初,TMT成交拥挤度达到阶段高点;4月下旬至5月下旬TMT热度小幅回调后,于5月23日再度进入上行区间,目前处于年初至今均值+1倍标准差附近位置,部分投资人认为板块拥挤度过高,担忧短期拥挤度上升后边际增量资金有限,亦担心随着前期TMT获利盘了结及行业拥挤度达到阶段性高点后博弈抛盘发生。
行业拥挤度只能作为短期板块交易热度的参考指标,而从中期视角看,后续细分赛道行情分化主要取决于业务落地进度及产业趋势演进,建议关注短期业绩兑现确定性强/中长期产业趋势逻辑无法证伪或确定性较强的子板块投资机会,前者如“AI+”游戏、影视、教育(应用落地快、AI技术降本效应增厚利润),算力方向的数据中心、服务器及其零部件(订单及业绩有望率先落地)等,后者如AIOT智能终端、AI+智能硬件(如XR设备、AI+机器人等)、AI安全、AI自主可控(国产大模型)、推理端算力(AI规模化应用后打开推理端市场空间)。
以2013-2015年TMT牛市为例,2013年4月-2013年10月,传媒板块在游戏和影视的带动下,交易拥挤度增幅超过600%,板块在前三季度涨幅超160%,随后交易佣金度指标在10月率先触顶,进入长达半年的下行通道(2013年10月-2014年4月),但板块股价回调仅历时1个月,又重新进入上行区间,而除传媒外,TMT其他板块(电子、计算机、通信等)行情呈现出类似特征,后续“互联网+”教育、医疗、金融等方向随新技术赋能新应用,均获得表现。
新产业趋势板块中期走势决定因素来自技术迭代(4G技术的应用、移动智能终端的渗透持续提升、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普及等)、政策升级(十二五规划“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2015年《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推动的“互联网+”趋势的演进,高交易热度在筹码博弈思维下确实可能带来阶段性扰动,但不影响产业趋势变革,故本轮“AI+”投资中交易拥挤度也只是短期板块热度评价指标,中期趋势应以新技术落地和应用进展为标准进行评估。
再以2020-2022年的新能源牛市为例,2020年9月-2020年结束以及2021年7月-2021年11月分别迎来两次行业交易拥挤时期,而从细分赛道看,硅料、光伏加工、光伏发电及蓄电池、风电等轮动接力成为交易热点,在短期内(3-4个月)经历交易集中度处于峰值范围的阶段。
而从股价端看,尽管短期的交易热度锐减(例如2021年初的光伏设备)会导致板块明显回调,但对于景气度较高和产业趋势逻辑支撑的赛道或公司,股价回调后会再度进入较长阶段的上行通道,如光伏设备仅在2021年1-3月出现回调,而2个月后重回上行趋势,但下一轮交易集中度较高的阶段则出现在2021年8-9月,而在交易热度下行阶段末期,支撑股价上行的为产业趋势逻辑:海内外光伏装机的高景气使得逆变器相关公司出货量增长显著,光伏产业低渗透率的新技术品种如TOPCON具有较高的预期增速,属于高景气和产业趋势驱动。
当前TMT板块再度出现“交易拥挤”信号,本轮AI行情中,投资人除关注到短期交易拥挤度信号外,还应更多关注到行业基本面和产业技术变革趋势,理由有以下几点:第一,根据过去历次主题行情,“交易拥挤度”只是短期交易热度的评价指标,中长期股价收益仍然围绕产业自身发展逻辑,历史上“拥挤度博弈”策略失效的前提均是产业逻辑持续兑现和验证;第二,本轮AI行情较以往各类主题行情,呈现出产品/服务落地更快、业绩兑现提前的特征,或使得传统由主题投资到基本面投资的过渡时长有所缩短,建议投资者以跟踪产业趋势和行业基本面变化为投资策略布局。(中新经纬APP)
本文由中新经纬研究院选编,因选编产生的作品中新经纬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选编内容涉及的观点仅代表原作者,不代表中新经纬观点。
责任编辑:孙庆阳
【编辑:杨京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