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基建,少有人注意到西方跨国公司“闷声发大财”

新闻资讯2023-11-02 08:38:17橙橘网

“一带一路”基建,少有人注意到西方跨国公司“闷声发大财”

【今年恰逢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10月28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主办的“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成就与展望”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召开。会上,多位中外嘉宾围绕共建“一带一路”的“硬联通”、“软联通”和“心联通”三方面展开了精彩的探讨。

在“硬联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与经贸合作”讨论环节,国家发展改革委一带一路建设促进中心主任翟东升发表了题为“共建‘一带一路’下的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演讲。其在演讲中回答了“基建在共建‘一带一路’中的分量到底有多大”、“中国基建为什么行”等四个问题。观察者网编辑、刊载演讲全文,以飨读者。】


翟东升主任(主办方供图)

【演讲/翟东升】

我想围绕四个问题,给大家做一个汇报。

第一个问题:基建在共建“一带一路”中的分量到底有多大?

我们知道共建“一带一路”的内容非常广泛,但是硬核还是基础设施建设,从投资规模、建设体量、合作潜力到受关注度,基础设施建设的分量都是最重的,这十年来取得的成效也是最显著的。可以说,基础设施建设是共建“一带一路”最鲜明的标签。

基建包括能源、交通、通信、水利、市政等多方面,其中能源和交通的投资体量是最大的,拿去年来说,比例分别占到了32%和21%左右。

中国现在是共建“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建设者,中国国有企业是主力军,建设的主要方式是工程承包,融资的主要模式是中国的金融机构提供政策性、开发性贷款,而且大多由所在国进行担保。这十年下来,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承包工程营业额规模已达6000亿美元左右。

第二个问题:中国基建为什么行?

中国基建确实行,这点是得到国际公认的,我们甚至有一个名称叫“基建狂魔”。

一般来讲,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规模非常大,系统成套性强,技术含量高,供应链长,建设周期长,施工难度大(需要大型工程机械)。因而很多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虽然国内面临巨大的基建缺口,但开展基建有心无力,而这恰恰是中国的拿手好戏。

中国干基建有比较明显的比较优势。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相比,中国产业门类齐全,工程设计和施工能力强,设备和原材料的生产能力强,融资能力强,建设经验又非常丰富,而且现在已经培养出一支能征善战的基建产业大军。美国杂志《工程新闻记录》(Engineering News Record,ENR)每年都要评选全球前250名国际承包商,中国的分量都是最重的——2022年的榜单中,中国占79家,且排名较靠前。



1500名工人同场作业9小时,福建龙岩火车站启用新站台

为什么中国的基建能力这么强?这与中国的国情有关。

中国幅员辽阔,地形、地势和气候多样,可以说全世界基础设施建设的特点和可能面临的困难,在中国的大地上都能遇到,我们经历过非常长期的考验。而且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非常重视基础设施建设,相关能力得到了锤炼。

与发达国家相比,除了以上大部分优势之外,我们还有建设运营成本低、融资成本低、建设效率高、工程技术人才和产业工人丰富等比较优势。更为重要的是,“一带一路”建设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我想这些方面都是很多国家所不能比拟的。

第三个问题:“一带一路”的基建,到底谁受益?

首先肯定是共建的伙伴国受益。基础设施互联互通,非常显著地改善了这些国家的生产和生活条件,解决了它们长期存在的瓶颈制约。

这里面有很多生动的故事。我们通过“一带一路”这十年的建设,解决了很多问题。比如,世界上很多过去电力短缺的地方,现在解决了用电问题;很多通讯不便的地方打电话需要上山或爬树,现在也解决了这一问题。我印象中,在2016年斯里兰卡一个电站建成投运的仪式上,时任斯里兰卡总统当场宣布全国降低电价——成效就是这么明显。

中老铁路的开通让中国民众吃到了更廉价的榴莲,泰国的榴莲销量也大幅增加,这都是非常明显的双赢例子。而中老铁路的开通,不仅解决了交通和物流问题,还会带动沿线工业化和城镇化,未来十年我们可以看到这一点——埃塞的亚吉铁路于2018年正式投入商业运营,现在铁路沿线已经建了10多个工业园区。


“澜沧号”动车组列车驶离老挝万象站(图/新华社)

中国同样受益,这点毋庸置疑。一方面是释放了中国的建设能力,带动了一些设备、材料的出口;另一方面,中国现在对外投资非常大,而我们在外边投资也常受困于基础设施比较薄弱,因此当地有很多基础设施建设,也能为中国的投资企业所用。

西方发达国家也有从中受益,我们要很清楚这一点。一方面,基础设施互联互通,降低了它们与这些国家的贸易成本,改善了它们的投资环境;另一方面,也带动了它们企业的设备、材料乃至高端服务的出口。实际上,这里面西方的跨国公司受益最大,但是这方面说得非常少——我们很多工程设施建设使用的设备是小众的,而西方是“闷声发大财”。

再就是全世界受益。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促进了全球联通,我认为这是经济全球化的一个重要前提。更为重要的是,共建“一带一路”得到了全世界的赞誉,发挥了鲶鱼效应。

“一带一路”建设基础设施提出之后引起了西方发达国家的关注,它们出于竞争,也相继提出了一些类似的促进基础设施建设的倡议,如美日印澳的“蓝点网络”计划、G7提出的B3W倡议(Build Back Better World,“重建更好世界”)、欧盟的“全球门户”计划,以及9月美国和印度等在G20峰会期间又提出了“印欧经济走廊”计划。我认为这些很大程度上都是受“一带一路”建设的刺激。

第四个问题:下一阶段“一带一路”要怎么干?

简要来说,一是促进融资主体国际化、多样化,融资模式多样化。考虑到“一带一路”机遇属于全球,我们应该向全球兄弟国家、兄弟企业分享这一机遇。更为重要的是,降低中国的融资压力,分散中国的融资风险。

二是与发达国家同行开展第三方市场合作。第三方市场合作是和共建“一带一路”共生的。为了给美欧发达国家解决参与“一带一路”的渠道,我们很清楚地提出了“第三方市场合作”这么一个概念。第三方市场合作能促进中外基础设施建设优势互补、互利共赢,这在很大程度上也是机遇共享、分散风险的策略。

三是把中国周边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作为重点。现在我们周边的基础设施相对还是比较薄弱的,潜力还是很大的。换言之,我们周边的互联互通水平还没有提起来,有点“灯下黑”。

中老铁路的案例显示出周边联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中吉乌铁路已经搞起来。刚刚俄罗斯的朋友也讲到,中国这么长的边境线,但中俄在中国西部地区没有直达口岸,这也直接影响到中欧班列的开通——现在只有两个口岸,非常拥堵,这次高峰论坛提出要开第三个口岸,即中国塔城和哈萨克斯坦的边境口岸,但这仍然要经过哈萨克斯坦;要是在阿勒泰地区直接开通一个口岸,那么中欧班列的运行会少经一个国家,这意味着运行效率会大幅提高。我认为这些都是短板。

再回到中老铁路,未来还需要加强老挝和柬埔寨、泰国的联通。这样一来,中老铁路的作用就能得到更大幅度的发挥,就能强化中南半岛的铁路网,就可以和亚欧铁路网非常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中国老百姓就可以坐高铁游新马泰。要想实现这些,还需要我们在周边建设大量的基础设施,而这些工作也和我们构建的新发展格局非常匹配。

四是基础设施建设要注重绿色化,要充分地考虑节能环保和生态保护这些方面,为此我们提出了“绿色基建”。

讲得不对的地方请批评指正,谢谢!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