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日报海外版
王鑫慧(前排左二)在荷兰留学时和同学一起庆祝春节。
受访者供图
胡珈源在英国留学时留影。
受访者供图
日前,新东方教育发布《2023中国留学白皮书》。《白皮书》中调研数据显示,25岁及以上出国读硕博意向人群呈上升趋势,越来越多在职人士希望通过出国留学提升学历、增强就业竞争力。辞职留学有哪些考虑?再返校园的体验如何?本报记者采访了几名工作后留学的中国学生,听听他们的经历和想法。
提升个人竞争力
在计算机领域工作3年后,刘宇决定去美国攻读新的研究生学位。
“大学毕业后,我进入了目前的公司。逐渐适应工作后,我感觉每天做着重复的事情,职业上升的空间也很有限。”刘宇说,“通过观察职场前辈的发展路径,我思索着有哪些提升自己的方式。我认为互联网行业的纯技术岗发展有限,如果能懂些管理知识,则更有个人竞争力。因此,我申请去美国读商科提升学历背景,也能拓宽求职方向,迈上更广阔的平台。”
无独有偶,在上海工作近2年后,胡珈源去年踏上前往英国的留学路,攻读知识产权法硕士。胡珈源坦言,辞职留学主要想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出国前我在律所工作,工作中常用英语写作法律文书、交流沟通。我想,来英国进修知识产权法,不仅通过课堂的听说读写训练提升英语水平,还能学习知产前沿的知识。”
王鑫慧在荷兰埃因霍温理工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攻读博士,对于英语学习环境,她有相同感受。王鑫慧说:“出国前我在研究院和医院分别工作过,其中需要用英文阅读大量期刊、举办会议,国外的英文环境对提升科研工作能力确有帮助。同时,留学时我能接触到国际化的学术理念,不同思维的碰撞更能生出启发。”
新生活新机会
曾在外企工作的赵伊楠去年辞职后准备出国申请,并拿到了心仪的录取信。赵伊楠说,虽然身边人并不完全理解她的决定,但她有自己的想法。“我原本的工作薪资、环境都不错,是许多人羡慕的‘好工作’,但辞职留学不能单纯用投资回报比率来考量,我喜欢创意,想转行去做广告,出国留学给了我第二次选择职业的机会。”
赵伊楠提到,留学并不仅仅是拿一个新学位。“工作之后,我明白职场不仅需要硬实力,还需要软技能。留学时能认识更多同学、行业内的前辈,积累人脉。日后,我们可以互相分享信息、寻求合作,这是人生的一大财富。”
“从现实角度考虑,留学后就业能再次有应届生的身份,参加校园招聘,其中包含很多优质职位。”刘宇说,“我申请的研究生学制比国内更短,付出的时间成本低,不会与职场脱钩太久。况且,留学生身份也能帮助我回国后在一线城市落户。”
对刘宇而言,工作后留学也完成了自己的一个心愿。刘宇说:“上大学时,我其实一直有个留学梦,想要出去看看、拓宽视野,但留学的花销并不低。如今,我已经有一些积蓄,可以不给家里增加负担,靠自己实现留学梦想。”
胡珈源则谈到,重返校园的自己会更加珍惜上学的时光。他说:“我想好好利用在国外的机会,多走走、尝试感兴趣的事,给留学的日子留下美好回忆。”
少了些“玻璃心”
受过职场的训练,胡珈源对留学生活的安排更有规划。他说:“工作时我的时间管理能力得到了锻炼,现在我更清楚如何分配时间和精力,每天都过得比较充实。由于此前接触过法律实务,我发现在学习时知道自己需要接受哪些信息、提升什么能力。我已经明确了毕业后回国继续从事律师工作,因此也时常关注国内相关领域最新的法律案例、文章等,让自己不和实务脱节。”
“以前我是个‘社恐’,现在不再像本科时那么在意面子了。”刘宇自我调侃说,“商学院有许多社交活动,现在在讲座、聚会上,我会主动上前介绍自己,和对方交流行业信息,在职场社交的网络平台我也联系了一些校友,向他们征询实习机会,即便被拒绝我也不会因此沮丧,少了些‘玻璃心’。”
“工作经验让我的读博心态更平稳。”王鑫慧说,“由于有过实践经历,我更清楚自己对什么感兴趣,学习的目的是什么,以及目标的达成路径如何。有时遇到工作任务冲突,我可以比较成熟、妥善地拒绝。再者,经历的事情多了,我的抗挫折能力也变强了。遇到困难的时候,我能较快调整好情绪,做科研嘛,得慢慢来,急不得。”
王鑫慧在荷兰加入了中国学联,解锁了很多新体验。“今年在荷兰恩斯赫德,我作为执行导演组织策划了新冠疫情后的首次线下春晚,这次晚会还来了不少荷兰友人,大家热情似火。工作后再次投入学生活动,我感受到满满迸发的青春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