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烈校长:小学育人方式变革,一定要把握好这两大关键点

新闻资讯2023-10-25 22:34:30橙橘网

李烈校长:小学育人方式变革,一定要把握好这两大关键点


学校,应该是孩子们一早起来最想去的地方。一所学校如何成为孩子们幸福成长的伊甸园?如何让每一个孩子成为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真正呈现出每一个独特个体身上的理想状态?

10月22日至24日,中国教育学会小学教育专业委员会2023年学术年会对小学教育的发展和变革做了学术研讨。据了解,此次会议的主题是“新时代小学育人方式创新与实践”,邀请了相关领域的专家、领导就前沿研究、改革方向进行主旨报告,为小学教育事业的发展共谋大计。

国家督学、教育部教指委副主任委员、中国教育学会小学教育专委会理事长、北京市正泽学校校长,原北京第二实验小学校长李烈在开幕上致辞。

作为小学教育工作者,我们要适应改革的要求与趋势,站在教育的专业角度,思考学校育人方式的变革与创新,综合小学教育的实践特点和基本属性。

—— 李烈校长

据了解,李烈在基础教育的田野里深耕了数十年,她的个人教育史与改革开放的教育发展正好合拍。一位教育界资深人士曾经赞叹,“她是中国小学教育的财富。”

京城教育圈今天摘录分享李烈在中国教育学会小学教育专委会2023年学术年会上的发言,一起来了解她关于小学育人方式变革的两点体会。


李烈校长在开幕式上致辞

关于小学育人方式变革的两点体会

01

“培养人、发展人”的立足点和目标是什么?

明确小学育人方式变革的立足点——

尊重规律,才能发挥教育的真正作用

实现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的改变,需要回归学习的本质,深刻理解人是如何学习的, 这就决定了小学育人方式变革的立足点就是——尊重规律。

小学阶段是儿童身心快速发展的时期,有着自身的规律性。比如,学生身体发展的顺序性,认知和道德发展的阶段性,身心发展的差异性,以及学生学习是身心共同参与并受到外部环境影响的开放性活动的具身性等。

这些规律是学校教育教学具体实践、改进、创新的科学基础。教育的对象是人,必须尊重、顺应人身心发展的规律,才能真正发挥教育的作用,违背规律会让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甚至产生适得其反的结果。方式的变革乃至教育的改革,从根本上讲是在不断认识人的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改变那些不符合规律的行为或举措,向着教育“培养人、发展人”的本原不断回归的实践努力。

转变育人方式,实现变革目标

促进每一个学生健康快乐成长

小学教育是个体终身发展的基础,也是国民教育体系中最为基础的部分,是后续所有阶段学校教育的基石。此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对学生身体素质、思想品德、思维品质、心理品质、行为习惯等素养的启蒙和初步培养,为其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这是其它任何阶段的教育都无法替代的。

小学阶段育人方式的转变就是要实现“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健康快乐成长”。

其中,“健康”是小学阶段一切教育工作的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没有学生的健康,就没有教育存在的意义。这里的“健康”包括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三个维度的健康,这是学生作为一个完整个体终身发展的最根本基础。

“快乐”是儿童生活在小学阶段本应呈现的理想状态。6-12岁的儿童生活应该是自然生态、天真烂漫、丰富多彩的。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中唯一没有升学压力的阶段,更应该关注的是学生的心灵快乐和幸福体验。

“成长”是指学生的全面成长,这是新时代教育格局的根本要求,也是小学教育本身所承载的育人使命。健康、快乐、成长,三者应该共同落实在“每一个学生”身上,真正呈现出全面发展在每一个独特个体身上的理想状态。


02

两个关键转向,引领小学育人方式变革

两个关键转向——

从学科本位转向育人本位

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人,其学习过程是全人的、整体的。就小学教育来看,虽然每一个学科都有其独特的学习内容和教学目标,学科分化也有其难以超越的优势,但学科的教育功能绝不仅仅限于学科学习目标的达成,而是具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综合育人功能,因此,要站在整体育人的高度看待各科课程的功能与价值,着重在教师认识、课程内容、教学方式三个方面突出育人的整体性与融合性。

首先,引领教师先为“人师”,后为“经师”。教师是学校育人方式变革的主要力量和关键所在,要引导老师们跳出“学科”本位的思想,以做“大先生”为追求,自主、自觉地改变教育教学方式。

其次,突破基于学科分化的单一思维,鼓励学科间的多样联结与多种融合,倡导综合化的多学科主题课程和基于现实问题解决的跨学科项目学习,培养学生系统、多维的思维,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形成。

第三,注重课堂教学中的多维融合。如,不同学科老师都应关注学生的合作意识的培养,低年级课上学具整理作为落实劳动教育的具体内容,体育活动中彰显的运动精神、积极心态等。又如,针对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更多采用情景性、综合性、体验性、实践性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在自身的探究过程中形成多感官通道的综合认知结构,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两个关键转向——

从标准培养转向差异培养

这一转向既是对我国基础教育“顽疾”的反思,也是新时代教育改革理念中对人性的尊重与回归。诞生于工业时代的学校教育,天然存在着标准化培养的“基因”。而以尊重差异为前提促进学生的个性化成长,是新时代教育对人性的最大关怀,也是信息化时代人才培养的最高命题。

要实现这一转向,就要注重在课程、教学和评价上做到尊重个性地面向全体、尊重差异地全面发展。

我们眼中要有全体学生,更要看到组成全体的一个个独特的个体,不仅要考虑全面发展的需要,更要尊重学生自身的天赋、潜能,促进每一个孩子在共性发展基础上的个性成长。如:

课程上

注重课程的丰富性和选择性,在课程内容上为学生提供大量、丰富的学习体验,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在课程设置上提供学生可自主选择的课程,给学生自主发展的空间;

教学上

要充分发挥班级授课作为教学基本组织形式的功能,广泛采用体验、探究、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与同伴的互动中获得激励与发展,同时也要针对差异,采用分层教学或分层给任务与作业设计,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

评价上

评价上要进一步解开单一化、标准化的镣铐,尊重个人的主体性,更多地呈现纵向的发展,凸显学生自身的“增值”;更多地采用表现性评价,而非等级性评定;更多些学生的自由表达,而非统一的规定动作,让评价过程成为学习体验的一部分,实现尊重差异的教-学-评一体化。

编辑 | 京教君


今日推荐视频


欢迎扫码加入

京教圈学习交流群

注意!微信算法改版了!

圈友们要是不给京城教育圈加星标,

可能就收不到京城教育圈的推文了,

所以,亲们一定一定一定要加星标!

重要的话说三遍!

然后,多点在看、多点赞、多分享,

不然我们就要失去彼此了……

亲们,快加星标,风里雨里,

京教君在这里等你!

本文标签: 李烈  教学  教育  学校  记者  优秀教师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