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经纬5月29日电 (付健青)29日,A股三大股指整体震荡走弱。不过,脑机接口概念异军突起集体飙涨,这是发生了什么?
“神经连接”获批人体临床试验
A股相关概念集体狂飙
截至午盘,脑机接口概念领涨两市,爱朋医疗“20cm”涨停,创新医疗一字板,三博脑科、汉威科技涨超15%,佳禾智能等多股跟涨。
来源:同花顺iFinD
说到脑机接口,一直致力于在此领域有所突破的企业家莫过于马斯克了。日前,他旗下的脑机接口公司迎来了产品研发中的重要一步。
马斯克旗下的脑机接口公司“神经连接”(Neuralink)于当地时间5月25日宣布,已获得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批准,将启动该公司首次脑植入设备人体临床试验。
“神经连接”于2016年成立,由马斯克和八名联合创办者共同创办。彼时,马斯克就公开探讨过科幻小说中的概念,即人脑与机器的交互。2017年,有媒体报道,马斯克计划研发治疗严重脑部疾病的设备。随后于2019年7月,“神经连接”对外宣布研发了一款脑机接口设备。2020年8月,马斯克在直播中展示了大脑被植入脑机接口设备的小猪,其脑部活动信号可以被实时读取。
不过,“神经连接”获得FDA批准之路并非一帆风顺。据路透社此前报道,公司多次申请均遭到了否决。FDA指出了几个安全问题,涉及设备的锂电池、植入物电线在大脑内移动的可能性,以及在不损坏脑组织的情况下安全取出设备等。
好消息是,目前脑机接口技术让瘫痪者行走的目标已经实现。据《纽约时报》报道,瑞士研究人员在《自然》杂志上发表的最新研究成果显示,一名大脑植入脑机接口设备的男子已经能凭借意念站立,并重新开始学习走路。
报道指出,该名男子曾遭遇一场摩托车事故,导致下身瘫痪。研究人员在他的大脑和脊柱上放置植入物,绕过受伤部位并以此提供一种“数字桥梁”。计算机通过AI算法解读患者意念后,再通过便携装置,将控制指令传至脊柱上的植入物,患者即可依靠意念控制行走。
我国在脑机接口方面同样已取得系列研究成果。
在非植入式的技术方面,中国信通院知识产权与创新发展中心主任、脑机接口产业联盟秘书长李文宇在2023中关村论坛中表示,把产业链拆开看的话,芯片和电极的自主研发水平正在不断地提高,已经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和应用工作。
此外,本月初由南开大学段峰教授团队牵头的全球首例非人灵长类动物介入式脑机接口试验在北京获得成功,该试验在猴脑内实现了介入式脑机接口脑控机械臂,实现了介入式脑电信号从被动采集到主动控制的技术飞跃,突破了血管内脑电信号采集、介入式脑电信号识别等核心技术。
巨丰投资首席投资顾问张翠霞对中新经纬指出,脑机接口之难不在于单一学科,而是一个综合学科——有医学、材料学,也有通信学、智能处理,甚至于发展到一定阶段,心理学、行为学、伦理学也很重要。脑机接口非常综合,未来将掀起产业界颠覆的峰值,可能远比ChatGPT还要火,但也更难实现。
东方财富证券总量组负责人、策略分析师曲一平介绍,从架构上来看,侵入式和非侵入式将走向两个路径:侵入式脑机安全性仍然有待验证,其用途首先为医疗方面,如老年痴呆、失明、瘫痪等;非侵入式脑机更加安全,主要为消费级用途,以无创伤形式接入脑机有更广阔的市场,率先有望在游戏、教育领域应用落地。
上中下游产业链涉及广泛
“身联网”下哪些企业受益?
脑机接口的技术推进,也让市场中出现了新概念——“身联网”,伴随着元宇宙领域的持续发展,脑机接口或将成为继VR、AR后新的元宇宙入口。
从产业链来看,脑机接口涉及的上中下游产业链非常庞大,从芯片等相关硬件的制造商,到软件平台、控制系统等的供应商,以及健康监测、虚拟显示等应用开发商或都将因此受益。
麦肯锡此前预测,未来10到20年,全球脑机接口产业将产生700亿-2000亿美金经济价值。
曲一平指出,脑机接口系统最为核心仍然是硬件层,例如“神经连接”的芯片包含惯性测量传感器、压力和温度传感器、电池以及模拟像素,是信号采集支柱,而其手术机器人和可植入式脑际接口设备则是标准化手术核心设备。
在场景应用方面,张翠霞表示,当前,医学健康领域是脑机接口技术最大的应用市场之一。除了医学领域外,脑机接口技术在日常生活等其他领域也有良好的应用前景。例如,脑机接口技术可通过测量和提取人脑中枢神经系统信号,实现对外部家居设备的操控,还能通过外部设备对神经系统产生刺激和神经反馈,实现对中枢神经系统的调控,从而使人脑与外部设备之间形成具有神经反馈调控的闭环系统,实现人机或脑机的智能融合。
曲一平也认为,脑机接口在医疗领域将帮助解决肢体运动障碍、意识认知障碍等,在智慧医疗康复领域空间巨大;而消费级将会在元宇宙游戏、教育科技持续拓展,并且结合AIGC浪潮与传媒行业深度结合,有相应版权、游戏资源、教育资源等储备的企业有望持续受益。
不过,张翠霞提醒,目前很多脑机接口项目还处于实验室中,构造相对复杂和笨重。目前主要应用在医疗大健康和军工特种行业,规模小且成本高,商业价值体现或解决痛点问题的能力低,更多作为辅助解决方案出现。(中新经纬APP)
(文中观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中新经纬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编辑:吴晓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