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捞港股跌超13%,发生了什么?创始人张勇:大家神话了海底捞

新闻资讯2023-11-05 13:17:33橙橘网

海底捞港股跌超13%,发生了什么?创始人张勇:大家神话了海底捞

当地时间11月1日,港股收盘,海底捞跌超13%,成交额超4亿港元,引发一众金融行业人士内外的关注。

身为曾经火锅界的“天花板”,自从入驻中国几乎没有敌手。

但根据数据显示,自从2023年2月,海底捞的港股达到最高点以来,之后就一路走低,下滑到现在的11月初,海底捞的港股已经跌超13%。



根据现在市场情形来看,丝毫没有回转的苗头。



港股“腰斩”

事实上,早在2021年,中国还饱受疫情带来的封控困扰时,海底捞就迎来过港股暴跌的时刻。

当时海底捞创始人张勇曾挺身而出,在采访中说出过这么一句话“大家不要神化了海底捞,投资要谨慎,你们要理性。”

海底捞是如何快速做到全国第一“火锅界领头羊”的地位的?难道是靠口口相传的好口碑吗——答案是否定的,自从海底捞创立之初,伴随着它而来的始终是各种争议。



在争议的浪潮之中,海底捞实行的应对措施不是如何在菜品上改善,反而是不断采用层出不穷的衍生产业“转移注意力”、以及坚定不移的开展盲目自信的扩店计划。

曾几何时,“海底捞不好吃”的热搜关键词登顶榜单,进入人们的视线,引发一众网友的附议。

对此,创始人张勇做出过回应:“餐饮业在本质上和造火箭是有区别的,口味一般没有太大的出入,口味不是我们核心的卖点。”



确实,海底捞从始至终卖的都是“新玩法”——从等待区免费做美甲、开设儿童游乐区、现在已经上升到洗头服务、冰封玫瑰等等,看上去五花八门,但细究下来却不得章法。



毕竟作为一个餐饮品牌,创始人张勇始终没有扎根于餐饮本身,在口味和食材等方面做出的创新寥寥可数。



高不可攀?

曾经的海底捞有多高不可攀?君不见疫情期间,部分成功人士陆续晒出在家吃海底捞的外卖大餐,当时还一度引起过众议,网友纷纷吐槽海底捞是富人吃的东西。

毫不夸张的说,曾经的海底捞港股一涨再涨,可谓是投资餐饮业的首选品牌,其市值最高可将近4500多亿港元(约4200多亿人民币)



伴随着近些年火锅店市场逐渐饱和,巴奴、呷哺呷哺、小龙坎、成都大龙燚等诸多连锁火锅品牌相继争抢市场,海底捞的市值不可避免的陨落了。



当然这只是外部因素,其海底捞内部的经营和管理,也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

一位来自麦肯锡的专家研究表明,在西方国家,餐饮店的平均寿命相对较长,有的甚至可以保持20-30年,但在中国的餐饮企业,能活过3年就已经是幸运。



起步如此之高的海底捞,究竟是怎么一步步跌落神坛的?相关经营者需要进行深刻的思考。



“绕了远路”

中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人们对美食的热爱不可言喻。

比较具体的表现就在于,其官方的电视节目也开始设有美食类节目,比如美食家陈晓卿执导的中华美食文化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风味人间》等等。

社会在不断进步发展的同时,消费者也开始更注重精神内核,对美食的选取也不仅仅局限于口味,部分人士也开始参考美食背后的文化。



海底捞作为一个全国连锁的火锅餐饮品牌,创新点虽然层见迭出,但根本上还是以“服务人”为核心理念,但其文化底蕴却经不起考究。

再加上其口味不够惊艳,使得人们对它的印象始终停留在表面,对于扎根于餐饮的食材和味道本身,却没有记忆点。

而且这些年海底捞的发展路径也不稳定,比如“人均自选小料价格10元”、“人均自选饮料价格8元”、“47元肥牛仅8片”等关键词,以一种极不体面的方式引发消费者争议。



现在各个城市陆续也有开设独具自己当地特色的火锅店,比如“北京铜锅”、“天津银鱼紫蟹火锅”、“河北沧州火锅”、“陕西宝鸡油泼辣子火锅”“东北酸菜火锅”等等。



一方水土造就一方美食文化,创始人张勇虽然出身于四川简阳,却没有把四川的火锅文化发挥到极致,反而一直深耕于服务做文章,可能他的本意是想“把路走宽”……

但从现在海底捞的发展来看,创始人张勇这一步,反而是“绕了远路”。



数据显示,2023年10月,张勇还凭借750亿人民币的资本财富,位列《2023·胡润百富榜》第45名;

但如今11月刚到,海底捞港股一度低迷,张勇还能稳坐榜单高位吗?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