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大概从2012、2013年开始,“上至体制庙堂,下到民间江湖,“货币超发”、“大水漫灌”都成了群众喜闻乐见的热词。
房价上涨,猪肉上涨,资产价格泡沫……但凡坏事,“货币超发”就会被拎出来鞭打示众。
但到底什么是货币超发?“货币超发”了那么多,那么久时间,钱都到哪里去了呢?好像怎么也说不清楚——
今天我们试着回答一下:我国真的有“货币超发”吗?
01
什么叫“货币超发”?
严格的说,衡量货币是否“超发”,最重要、或者说唯一重要的的指标就是通货膨胀率。
过去10年,中国通货膨胀率常年徘徊在2-3%之间,尤其是最近3年,通货膨胀率已经持续在1%以下的极低水平。
从这个意义上,中国“货币超发”根本上就是一个伪命题。
重要的话说三遍——
截止2023年5月,中国没有货币超发问题,中国没有货币超发问题,中国没有货币超发问题。
那货币超发的误解是从哪里来的呢?
常关注财经媒体的人可能很快会回答:
“因为M2增速太高了,大大超过GDP的增速。”
更严谨认真的还会加一张图:
看图的话,果然,中国的M2,也就是广义货币发行量增速持续高于名义GDP增速,平均高了3-5%,尤其2008年“四万亿”刺激期间,更是高出20%多。
这么看下来,逻辑很严密——货币发行量增速远远比经济增速要快,那不是“货币超发”、“大水漫灌”是什么?
但,用“M2增速高于名义GDP增速”来判断“货币超发”与否,不管是理论上还是实践上,其实都站不住脚。
我们一个问题一个问题来拆解。
首先,从学理上讲,用“M2”来直接等价于宏观经济中的“货币”,本身就有问题。或者直接了当说,在现代信用经济体中,就不对。
02
为什么“M2”不等同于“货币”?
为什么?
其一,“M2”只是货币的一种度量口径而已。
M2被称为广义货币发行量,只是流通中货币的一种度量口径,类似的还有M0,M1,M3。
我们不妨追问一下:为什么是M2增速要和名义GDP增速匹配,而不是M0,M1,或者M3呢?
不要认为这是个无厘头的问题。
实际上,在全球央行实践中,使用哪个货币口径从来都没有标准答案,因为各个国家的金融市场制度,信用发育程度,经济货币化程度,都大相径庭,甚至一个国家在不同时期,这个问题都会有很不一样的答案——
比如说,欧洲央行比较重视M3【脚注1】,为什么呢?因为M3比较稳定——
假设金融市场发生了一点波动,居民可能在现金、定期存款和证券之间进行转换,引起M2的异动,但M3这个指标还相对稳定。
所以,轻易用一种口径的指标来定义一国的“货币发行量”,本身就是不科学的,而且在全球实践中也没有这种“约定俗成”。
其二,各国M2不可比,因为M2与本国金融结构密切相关。
比如说,我们常会见到这样的标题“严重货币超发:我国货币发行量是美国的2倍!”
从M2的数字上看,这话没毛病——美国在疫情期间大肆印发钞票,但我国M2居然比美国还高得多。
截至2022年12月底,美国M2为21.4万亿美元(按当时汇率,折合人民币149万亿元),而我国M2是266.4万亿人民币,是美国M2的1.8倍,而我国的GDP大约仅为美国的70%。
看上去货币超发“铁证如山”了吧?
不是的。
首先是中美两国的M2统计口径有挺大差别:
也就是说,美国M2的统计口径忽略了大额定期存款。
更重要的是,中美金融结构差异巨大,这导致了“货币”存在的形式大相径庭。
中国金融市场以银行为主,居民爱存款,城镇居民40%的金融资产存放在现金、活期存款、定期存款中,这些存款都会被计入M2。
美国金融业以证券市场为主。居民只有16%的金融资产是储蓄存款,有钱就投资在股票、债券、基金、养老金账户上,而这些金融资产是被排除在M2之外的——
举个例子,一个美国家庭只有1万美元存款,但有10万债券,10万股票基金;一个中国家庭有20万人民币(合近3万美元)存款——
我们能因此推论出,中国家庭有更多“货币”吗?当然不能。
所以中美比较M2,就好像树干跟树枝比粗细,没有意义。
如果我们把股票、基金、养老金这些金融资产全算上,2012-2021这10年内,美国的“货币”增速约为其名义GDP增速的2倍。
好,关于M2不能等价于货币的问题解决了,我们再来回答,为什么中国M2增速这么高呢?
03
为什么中国M2增速高?
答案很简单,过去中国M2的高增速是金融深化和经济高速增长的结果。
所谓“金融深化”,意思就是各个经济领域和环节,货币的作用越来越大,用专业术语来说,就是经济货币化程度越来越深。
计划经济时代,很多东西都是“凭票供应”,货币扮演的角色很有限,更没有信贷,所以流通中是没有“货币创造”的。
过去几十年,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中国居民的购买力需求呈现出井喷的趋势,需求进一步刺激供给,经济规模进一步扩大,大家收入都不断提高,手里钱越来越多——
这时候,大家普遍有了“资产积累”的需求。
而长期以来,中国证券市场、保险产品发展比较慢,居民依赖以个人银行存款的形式积累金融资产。前面我们提到,央行做过调查,发现我们城镇居民40%左右的金融资产都配置在银行存款。
你想想,自己家里,尤其是上一代,是不是大量资产都是银行存款——而这些,都是被计入M2的。
所以你看,中国M2的增长,不仅要满足不断增长的居民购买力的需求,还要满足家庭金融资产积累的需要,增速自然会非常高了。
这说明什么?过去中国的M2高增速,是中国经济货币化的结果,更是中国经济增长和居民财富增长的结果,而不是“货币超发”。
总结一下:
中国没有“货币超发”问题。这个误解的出现是因为:
1、将M2等同于货币的概念。而事实上,度量货币有多种口径,而且各国之间不可比。
2、混淆了因果关系。M2高增速并不意味着我国央行大放水,而是经济增长和金融深化的结果。
最后,货币超发有且仅有一个硬性指标,那就是通货膨胀。我国近20年通货膨胀长期保持在2-3%之间,何来货币超发呢?
尤其是最近三年,从2020年到2022年,三年通胀(消费价格指数CPI)为1.8%,远低于3%的目标通胀水平。
不过,问题到这里还没有结束,聪明的同学会继续追问——
现在的M2增速高达12%以上,总会有不少流到市面上吧?之前很多人老是说,钱到了房地产行业,但是现在房地产不行了。
那——钱去哪里了呢?
我们后面有机会接着聊。
(主笔 / 香帅 惠璇)
脚注1:欧洲央行(ECB)将M0定义为流通货币,即硬币和纸币;M1定义为M0加上活期账户资金,M2定义为M1加上最长2年定期存款和最多可3个月赎回的储蓄存款,最后M3为M2加上货币市场基金股票或证券,以及最长期限2年的回购协议和债务证券。
香帅读书会 第六期
读懂中国金融:金融改革的经济学分析
5月28日(周日)晚8:00
扫描下方二维码预约直播
2023香帅年度财富展望门票正式发售!
「三四线城市的房价还会继续跌吗?」
「执笔为剑,
陪你穿越财富峡谷」
戳关注,右上菜单栏···键,设为星标
关注,获取更多香帅时评
更多感悟,更多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