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国家发改委与多个共建国家的有关部门签署了多份共建“一带一路”等合作文件,新能源是其中的“同类项”。伴随全球绿色低碳发展趋势,光伏等绿色新能源已经成为共建“一带一路”以及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合作领域。中国在光伏等新能源领域的技术水平处于全球领先地位,产业链优势明显,部分“一带一路”国家光照资源丰富,这些都为光伏产业在“一带一路”能源合作领域提供了必要条件。十年来,一大批光伏能源合作项目落地,中国“向阳花”正在“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开花、结果,不仅激活了共建国家发展动力,也增进了当地民生福祉。
出海
阿拉伯国家,从西亚绵延至北非,大部分被沙漠覆盖,但现在,广袤的沙漠里生出了不少“向阳花”。
“这个项目是目前世界上单体最大的在建光伏电站。项目建成后,可以为沙特运行35年,大约会产生电量2822亿千瓦时,相当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42亿吨,也相当于在沙特的沙漠地上种下了5.45亿棵树。”站在茫茫沙漠里,中国能建沙特阿尔舒巴赫光伏电站项目中方副总经理曾自畅在接受采访时表示。
上述项目就是沙特阿尔舒巴赫项目,也是共建绿色“一带一路”的示范项目。据悉,该项目位于沙特麦加省吉达市阿尔舒巴赫地区,占地面积约52平方公里,总装机容量约2.6吉瓦,采用全球当前最先进的N型双面光伏组件和平单轴自动跟踪式支架,是全球最大的在建光伏电站。
“通过这个项目的建设,我们也会给整个沙特‘2030愿景’和新能源转型贡献出一份中国力量。”曾自畅说。据外交部亚非司官方平台报道,沙特阿尔舒巴赫项目将大力推进属地化管理,预计为当地提供3000个就业岗位,项目建成后每年将减少碳排放量约312万吨,加快推进沙特能源结构转型和绿色低碳发展。
除了沙特阿尔舒巴赫项目外,在共建绿色“一带一路”框架下,中国还与阿拉伯国家携手建设了摩洛哥努奥光热电站、埃及本班光伏产业园和卡塔尔哈尔萨光伏电站。
中国电建卡塔尔哈尔萨光伏项目执行经理杨涛在上述采访中指出,卡塔尔哈尔萨光伏项目的最大亮点在于其规模和环保特性,以及其采用的中国建造和绿色环保能源技术。“作为卡塔尔规模最大的单体光伏发电项目,每年可提供约18亿千瓦时清洁电能,满足卡塔尔峰值电力需求的10%,相当于30万户家庭的年用电量。”
值得注意的是,不少中国光伏企业也正乘着“一带一路”的东风“出海”。在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举办期间,TCL中环公司就与沙特Vision Industries公司签署了《联合开发协议》,推动在沙特共同建设晶体晶片项目,一期目标产能预计20GW。
商机
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贸易规模创下新高,货物贸易额同比增长19.4%,达13.8万亿元。其中,光伏产品增长67.8%。近年来,“一带一路”沿线的许多国家已经成为了海外光伏的新兴市场。
据悉,“一带一路”沿线的许多国家虽然太阳能资源丰富,但是电力还是紧缺的。2023年世界能源进展报告显示,在全球无法获取电力的6.75亿人里,处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的人数占比近30%。
有关中国光伏产业的低成本优势,厦门大学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长林伯强告诉北京商报记者,这主要依赖于其完整的产业链和庞大的规模。“中国的制造业很强,具备很大的产业链优势,很多光伏产品也属于制造业中的一环。”
目前,中国的光伏产能已经占到全球的70%以上。CPIA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底,我国的硅料、硅片、电池片、组件全球市占率分别达到86.95%、97.90%、86.69%和80.80%。2022年,我国光伏产品出口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口额高达512.5亿美元,同比增长80.3%。“‘一带一路’也给国内的光伏制造等企业提供了很大的市场。”厦门大学管理学院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副教授吴微说。
TCL中环公司相关负责人对北京商报记者指出,中国在光伏等新能源领域的技术水平处于全球领先地位,产业链优势明显,而“一带一路”沿线部分国家光照资源丰富,尤其是近年来,东南亚、印度、中东、中亚、非洲等地区或国家的光伏电站装机正出现爆发性增长,为光伏产业在“一带一路”能源合作提供了必要条件。
对于上述与沙特Vision Industries公司签署的《联合开发协议》,TCL中环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本次签约项目一期目标产能为20GW,将进一步促进公司光伏晶体晶片工厂项目在中东地区的落地,奠定TCL中环新能源光伏业务“外循环”的基础。
“与沙特Vision Industries的合作,是公司积极适应全球新能源光伏市场环境的演进,推动公司新能源光伏产业全球化战略的重要里程碑。同时,通过率先打造沙特首条具有全球领先技术优势的光伏产业链,进一步填补中东地区光伏产业链中上游的空白,助力沙特‘2030 愿景’战略的实现,推动并助力沙特及中东、北非、 欧洲及‘一带一路’沿线地区,并进一步辐射至全球市场的产业发展。” TCL中环公司相关负责人说。
北京商报记者 金朝力 实习记者 程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