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管轶“落沪”后,香港袁国勇院士获聘加盟上海传染病研究机构

新闻资讯2023-11-02 12:05:13橙橘网

继管轶“落沪”后,香港袁国勇院士获聘加盟上海传染病研究机构

·袁国勇表示,此次论坛见证了上海市重大传染病和生物安全研究院与香港大学微生物系深入合作的战略开端。他希望将来通过研究合作、联合项目申请、学者交流以及学术会议共享等方式,积极应对传染病带来的全球挑战。


10月31日,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副院长吴凡(左)为袁国勇教授(右)颁发名誉院长聘书。图片来源:2023上海医学论坛

10月31日,在2023上海传染病论坛暨2023年上海医学论坛平行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教授袁国勇获聘上海市重大传染病和生物安全研究院(以下简称“上海市传研院”)名誉院长。

袁国勇在论坛上表示,此次论坛见证了上海市传研院与香港大学微生物系深入合作的战略开端。他希望将来通过研究合作、联合项目申请、学者交流以及学术会议共享等方式,积极应对传染病带来的全球挑战。

此前的2022年9月26日,同为医学微生物学专家的香港大学新发传染性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和流感研究中心主任管轶,受聘成为上海市病毒研究院首任院长。

袁国勇:专注新发传染病

据上海市传研院官网介绍,上海市重大传染病和生物安全研究院于2020年11月在复旦大学揭牌成立,是由上海市人民政府与复旦大学按照协议共同成立的上海市级公益性科研机构。其研究方向包括重大传染病病原学和生物安全研究及技术转化、重大传染病临床试验和诊治、重大传染病与生物安全大数据与预警预测研究、重大传染病与生物安全防控策略和政策研究等等。首任院长由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副院长吴凡担任。

公开资料显示,袁国勇于1956年12月30日出生于香港,籍贯广东广州。据香港科学院官网介绍,袁国勇于1981年毕业于香港大学医学院,并于2001年至2011年担任香港大学微生物学系主任,他是微生物学家、传染病专家和外科医生。因为他在新发传染病领域的专长和贡献,袁国勇在2000年被任命为香港大学巴斯德研究所所长,以促进香港大学和法国巴斯德研究所之间的合作。

袁国勇的研究在发现SARS感染病原体,即SARS冠状病毒的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多年来,他带领他的团队发现了超过50种新病原体,包括人类冠状病毒HKU1,蝙蝠类似SARS冠状病毒,蝙蝠冠状病毒HKU2-24和很多细菌、真菌、寄生虫。他已发表超过700篇论文,论文被引用超过25000次,根据世界ISI科学指数,袁国勇属于世界被引用次数最多的1%科学家之一。

2021年9月12日,袁国勇和香港大学裴伟士(Malik Peiris)教授因发现了冠状病毒(SARS-CoV-1)为导致2003年全球重症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病原,以及由动物到人的传染链,为人类应对MERS和COVID-19冠状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产生了重大影响的贡献,摘得2021年未来科学大奖“生命科学奖”。

当时的颁奖词写道:“袁国勇对野生蝙蝠中SARS类冠状病毒的持续研究,大大扩展了我们对人畜共患病宿主、跨物种传播障碍、发病机制与疾病和诊断的认识。鉴于蝙蝠衍生的类似SARS的冠状病毒的高流行率,他们的研究预测了类似SARS的流行病可能再次出现,并强调了公共卫生防备的重要性。”

新冠疫情期间,袁国勇等人于2020年1月在《柳叶刀》(The Lancet)发表关于“新冠病毒可以人传人”的论文。2020年8月,袁国勇与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黄建东教授共同发表论文,首次证实新冠病毒能够感染体外培养的人类神经祖细胞和大脑类器官。

2022年2月,袁国勇团队在《临床传染病》(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期刊发表论文指出,新冠病毒可导致仓鼠急性睾丸损伤、慢性不对称睾丸萎缩,以及仓鼠的激素变化。袁国勇表示,对于新冠感染后的康复者来说,要重视可能出现的性腺机能减退(性欲低下)和生育能力降低,接种新冠疫苗可以预防这种并发症。

2023年4月17日,香港大学微生物系周婕和袁国勇教授团队,联合类器官先驱Hans Clevers教授及复旦大学姜世勃教授,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发表了一项研究,利用人呼吸道类器官模型,评估了奥密克戎(Omicron)BA.5和其他变异株在人体呼吸道细胞的感染和复制能力的改变,表明SARS-CoV-2变异株增强了在人类呼吸道上皮细胞中的复制能力,使得病毒在人群中的感染传播能力大大增强。


2022年9月26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党委书记江帆为上海市病毒研究院首任院长管轶教授颁发聘书。图片来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官方微信公众号

管轶:发起系统性流感监测网络

据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微信公众号介绍,上海市病毒研究院由上海市人民政府和上海交通大学共同建设,将整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在病毒学相关领域的学科优势,围绕病毒演化与跨宿主传播机制、病毒相关重大疾病致病机制和病毒感染诊断治疗及转化等三大研究方向,建设全球病毒学研究和转化高峰人才集聚地和培育地。

2023年上海两会期间,上海市政协委员、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院长范先群在接受澎湃新闻记者采访时透露,除管轶外,该研究院还引进了长江学者、国家优青等,研究团队已经初具雏形,已经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开展相关领域的研究。

据范先群介绍,上海市病毒研究院将落户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浦东校区,该校区预计将于2025年建成,上海市病毒研究院建设面积将达到近万平米。

公开资料显示,管轶于1962年生于江西宁都。据香港大学官网介绍,管轶的研究集中于流感和其他呼吸道病毒的生态、演化和发病机制。管轶的研究团队在过去十年中为病毒学研究,以及为中国乃至全世界控制新发传染病作出重要贡献,发表同行评议论文300余篇,论文被引次数超过36000次,被评为微生物领域高频次被引学者全球第11名。

在流感方面,管轶从2000年开始在华南地区发起并组织了一个针对人类和不同动物种群的系统性流感监测网络。他的研究确定了现在在东南亚、欧洲和非洲地区传播的H5N1流感病毒的所有主要前体和传播途径,提供了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大多数大流行前期H5N1疫苗株;开展了对与H5病毒共同被视为最可能导致流行病的新流感亚型——H9N2病毒的系统研究;确定了家禽在携带和传播流感病毒中的关键作用;为识别2009年H1N1流行性病毒的出现、演化史和发展作出重要贡献;揭示了H7N9流感病毒的发生、传染源、演化过程和可能的传播途径。

在SARS方面,管轶成功确定了SARS冠状病毒及其活禽市场的传染源,帮助中国政府成功避免2004年年初SARS的再次爆发。

2020年2月18日,管轶教授团队在预印本 BioRxiv 发表论文,在穿山甲样本中发现了新冠病毒相关冠状病毒,表明穿山甲是冠状病毒出现的潜在中间宿主。该论文后续正式发表在《自然》(Nature)杂志。

2022年2月,管轶团队与国家传染病诊断试剂与疫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联合研究发现,合理使用抗炎药物或代谢物抑制细胞因子风暴可成为缓解SARS-CoV-2感染导致的重症肺炎的有效策略。

2022年4月,河南省、湖南省相继出现人感染H3N8亚型禽流感病例。研究表明,动物H3病毒引发新的全球大流行的可能性极大。

两个月后,管轶团队在《病毒学杂志》(Journal of Virology)发表了一项流感研究,通过对中国南方突发性鸡H3N8流感病毒进行特征分析,发现H3N8病毒通过直接接触在雪貂之间传播效率高,但通过空气接触传播效率低。

研究人员表示,目前H3N8病毒是否会继续在家禽中传播或引起进一步的人类感染,可能取决于采取的控制措施的类型、强度和时机。虽然该病毒目前在鸡和哺乳动物中显示出较低的致病性,但已经具有广泛的地理分布,因此对相关动物和人群进行被动和主动监测势在必行。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