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张敏 北京报道
近期,多家基建央国企密集发布增持公告。
10月19日,中国建筑发布公告称,控股股东中建集团拟自公告发布起6个月内通过集中竞价的方式增持公司股份,总金额不低于5亿元,不超过10亿元。
此前的10月16日,中国铁建公告称,中铁建集团拟在6个月内累计增持比例不低于总股本的 0.1%,不高于0.25%。国庆长假前夕,中国电建、中国交建也发布了股东增持的公告。
除央企外,地方国企也持续推进增持事项。10月20日,四川路桥公告称,大股东蜀道集团拟在12个月内增持金额不低于2 亿不超过4亿公司股票。浙江交科第二大股东长城人寿则在近三个月期间增持公司股份 1%,当前持股比例达到7.03%。
基建央国企密集增持,体现出股东对于公司未来发展的信心,也彰显出央国企的中长期投资价值。分析人士认为,其背后的逻辑在于,受益于良好的经济基本面,及“一带一路”国际峰会带来的机遇,基建投资保持着较好的韧性,基建在稳增长中的作用仍然突出。
但在行业内部,业绩分化的情况仍然存在,且来自于国际环境、项目审批、地方财政压力及房地产领域的潜在风险仍然不容忽视。
仍是稳增长发力点
2023年以来,经济运行面临不少挑战,主要体现在国内需求不足、外部环境复杂严峻、消费复苏道路曲折等。
年中,监管部门在一系列会议上对投资、“一带一路”、基建等进行部署。其中,在7月17日的国新办发布会上,相关负责人表示,下阶段,要继续发挥政府投资和政策激励引导作用,有效带动激发民间投资,持续优化投资结构,提升投资效益,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7月24日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也强调,加强逆周期调节和政策储备,精心办好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大力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这也增强了基建投资的韧性,基建的稳增长作用也得以进一步体现。
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今年1-9月,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37.5万亿元,同比增长3.1%,增速继续放缓。其中,基础设施投资(不含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同比增长6.2%。从行业类别看,铁路运输业投资增长22.1%,水利管理业投资增长4.9%,道路运输业投资增长0.7%,公共设施管理业投资下降1.2%。
近期,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成功召开,取得了丰硕的多边合作成果,企业家大会签约额972亿美元,创下新高。其中有不少基建央国企达成项目合作:中国能建现场签约8个项目;中国电建签署各类协议合同金额共计约110亿美元;中国中铁签约柬埔寨斯通哈夫经济特区项目;中国建筑与埃及民航部签署多项合作框架协议。
分析人士认为,在国内长期战略支持之下,“一带一路”共建在未来将继续深入发展,海外工程项目有望持续增长,并带来更大的市场增量。与此同时,城中村改造、城市更新的推进,也将为基建行业提供新的发展机遇。
短期来看,今年10月以来,多地相继召开四季度稳投资会议,部署抓紧新项目开工、在建项目提速,推动项目尽快完工发挥效益。
专家普遍认为,今年第四季度,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将大概率提升,基建仍将是稳增长的重要发力点。
多项潜在风险需关注
在该领域,大型央国企的主导作用仍然明显,其业绩表现也较为突出。
今年以来,部分民营建筑企业业绩继续承压,但央国企仍表现出较好的稳定性。据中银证券统计,今年上半年,八大建筑央企合计实现营收3.5万亿元,同比增长5.91%;归母净利合计898.63亿元,同比增长4.98%。同期,地方建筑上市企业合计实现营收4879亿元,同比增长24.01%;归母净利合计129亿元,增长49.43%。
到第三季度,大型建筑企业仍保持着较快的扩张速度。
在近期获得股东增持的企业中,今年1-9月,中国建筑新签合同总额3.1万亿元,同比增长13.8%。其中,建筑业务新签合同额2.8万亿元,同比增长12.8%。
同期,中国电建新签订单合同总额同比增长5.7%。其中,能源电力订单同比增长36.1%,境外订单同比增加43.2%。
四川路桥前三季度新签订单同比增长31.1%,其中基建业务订单增幅为35%。
资本市场的股东增持行为,被认为是行业信心向资本市场的传递,以及资本市场对建筑板块低估值的回应。但在宏观经济的大背景下,基建领域的一些潜在风险仍然不容忽视。
国信证券指出,受专项债发行偏慢,项目开工落地不及预期的影响,基建投资增速自年初开始逐月下滑,9月新开工增速略不及预期,预计后续基建投资增速仍有小幅下行压力。
机构还指出,国际环境恶化、改造类项目审批进度偏慢、地方财政压力增大等,也有可能成为基建领域的潜在风险。
房地产带来的风险也不容忽视。北京某国资建筑企业相关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现阶段,公司主要承接(财政状况良好的)政府部门的公建项目;以往占较大比重的房地产业务则大幅缩水,如今仅承接大型央国企的房地产业务。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公司的发展速度。且公司已完结的房地产项目中,仍有数笔款项尚未结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