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人想成为问题学生!班主任应对问题学生的五种思维 | 新时代教育书摘

新闻资讯2023-10-29 08:30:37橙橘网

没有人想成为问题学生!班主任应对问题学生的五种思维 | 新时代教育书摘

全文长 4400 字,阅读大约需要 6分钟


问题学生,是每一个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绕不过去的坎儿。很多班主任在与他们的较量中屡屡铩羽而归,强烈的无奈与挫败感不断加剧教师对班主任工作的排斥感。其实,谁也不想成为问题学生,如果学生们的成长环境中存在着迫使他们出现问题行为的因素,或许他们别无选择,只能成为问题学生 。因此,面对问题学生,垂待我们调整思维模式。美国心理学家鲁道夫·德雷克斯指出:“仅仅通过改变自己,我们就能改变我们的整个人生和身边人的态度。”如果我们能够改变对他们的刻板、武断的认识,从不同的角度去审视、去反思,或许对问题学生会有更深的理解,能更加理性地去面对他们。

面对问题学生,常用的思维模式主要有下面五种:

一、自省性思维

在某次班主任研讨会上,一位老师提到自己的班级存在着孤立、排挤同学的现象。据她的描述,班上有这么一个男生,平时比较自私,只关注自己的感受,忽视他人的需求。比如他的座位靠窗,每天都把窗帘拉得严严实实的,引起同学的不满,他的解释是怕阳光会灼伤自己;再如,他只要自己感到不适,就不管不顾地把教室里的空调给关上,还不允许他人打开,那怕周边的同学满头大汗。久而久之,班上就没有同学愿意跟他一起玩,用餐都不愿意跟他一张桌。有些同学还经常把他的书本给藏起来,“欣赏”着他因为在课堂上找不到书而被老师批评的窘态。

这位班主任求助:对于这种状况,该怎么办?

校园生活中,一些学生被另一些学生捉弄与排挤并不罕见,这些学生每每成为校园欺凌的对象。那些被孤立与排挤的案例,其成因往往比较复杂,学校氛围、家庭教育、性格特征、行为习惯等主、客观因素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但通常会有着这样的共性——教师身上存在着不友好的态度。我女儿小时候,有一次回家说自己的同桌 “脑子进水”,还说班上的同学都这么嘲笑他。我很吃惊,说:“你们怎么可以这样对待同学,难道不知道他会伤心吗?”女儿告诉我:“他连一道非常简单的题都不会做,老师很生气,就在课堂上骂他‘脑子进水’。之后,同学们都这么叫他了。”

我想要表达的是,学生身上出现的一些问题行为,很可能源于教师本身。班主任或其他课任老师,或许在平时无意中存在着嘲讽与贬低学生的行为,这不仅挫伤了学生的自尊心,而且不断降低其在群体中的认可度,同时亦为学生们对其的嘲讽树立了负面榜样,这或许是学生被孤立、排挤的重要原因。

怎样才能使学生们学会尊重他人呢?其实很简单,那就是教师首先要尊重学生。设想一下:我们尊重自己班上的学生吗?班上的问题学生是否也像我们喜欢的学生一样受到自己的尊重?班级里学生的问题行为,或许根源就在班主任身上。只有班主任积极做出改变,学生的问题行为才可能得到有效改善。

自省性思维模式,是指班主任在班级管理实践中,批判性地审视自己的行为,通过自我诊断、自我反思等方式,或肯定与强化,或否定与修正,从而不断提高教育效能。正如齐学红教授所言:“反思,是一种时刻保持的对自身、对外部世界的审视,学习和反思是一个并进的过程,新时代的班主任需要在反思中走向专业化成长之路。”

人们总是喜欢质疑他人,却很少愿意反思自身。真正优秀的班主任,其过人之处就在于他们愿意直面令人不安的问题,愿意质疑自己的所作所为,愿意从自己身上寻找问题。

二、前置性思维

所谓前置性思维,是指班主任在面对学生问题行为时,要把思考的焦点前置,不要过多地纠结于问题行为本身,而应该多去想想学生们“为什么会这样”。古希腊“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认为:“了解一个什么样的人生病,比了解一个人生了什么样的病更重要。”在教育中,了解学生为什么犯错比了解学生犯了什么错来得更有价值,因为前者能够让我们明白学生们真实的内心需求——而这,是有效教育的先决条件。

学生的不良行为无一例外都是向大人发出的一种求助信号,表示他们真实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前置性思维模式要求班主任更多地关注“学生需要什么”和“我们如何能够满足这些需要”,而不是着眼于“如何让学生守规矩”。如果我们只处理问题行为,只会让学生们更加丧失信心,进而增加其问题行为。案例中,这个学生之所以在课堂上偷偷玩手机,原因是她对这门学科毫无兴趣。如果学生们面对一门索然无味的学科,还要强打精神循规蹈矩地静坐一节课,这将是多么煎熬的事情!如果我们不从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兴趣角度去思考,而是选择了简单粗暴的惩戒,很容易将事情推向反面,这对师生双方来说都将是一场灾难。

关注学生们“为什么会这样”,就能发现其行为背后的真相,从而洞悉他们内心的需求。这样,当我们在面对他们时,就多了一份理解。一旦学生们觉得自己被理解,就会展现出更为积极的一面,他们会更愿意听取老师的观点,并努力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系统性思维

某班出现了这么一批“奇葩”学生,每天放学之后,会“主动协助”学校三项竞赛检查员,专门找自己班级值日生的麻烦。 他们会从教室的各个角落去寻找一些细如发丝的垃圾,并要求检查员必须把自己班的卫生分给扣掉。

这的确令人匪夷所思——即便学生们没有集体荣誉感,不关心自己的班级,也没有必要刻意寻找自己班级的麻烦呀!究竟是什么样的动机驱使他们如此去做?

经过深入了解,原来麻烦源自班级里关于值日卫生打扫的一条规定:如果打扫人员在当天打扫过程中敷衍了事,导致班级扣分,同一项工作第二天继续,直到不扣分为止。

班上每个同学都有自己固定的值日工作,也就是说,从周一到周五,会有不同的同学负责当天的教室卫生打扫。根据这条规定,如果下午打扫教室的同学因为在检查中被扣分,那他们第二天必须重新打扫,甚至第三天……而本来第二天轮到打扫教室的同学则轮空。在这种规定的无形指引下,学生们都希望在自己没有参与值日工作时,班级尽可能被扣分。如此,自己就可能被轮空,同时也躲过了一次潜在被惩罚的机会。

制度是有“思维”的,它决定着人们从善还是作恶。长期处于不安全感中的学生,是不可能产生责任感和归属感的,他们不会觉得遵守规则是必须的,而是把不受惩罚作为自己平时工作的最高目标。我们可以想象在这种规则引领下的学生会成长为什么样的人。因此,只要制度没有改变,学生的问题行为就会源源不断地出现。

班级是一个教育生态系统,这个系统包括班级规章制度、人际关系结构以及文化价值导向等等。如果问题学生在班级不断涌现,向我们发出的信号是:班级这个系统出现了问题。有些班主任发现自己的班级充斥着给同学起侮辱性绰号、讲脏话等现象,实际上,这背后凸显的是班级文化的缺失,群体价值观的扭曲。在一个充满恶性竞争、挖苦嘲讽、薄情冷漠的不友好环境中,学生们如何能够学会尊重?

系统性思维模式告诉我们:问题学生是班级患病的一种症状,犹如感冒发烧表示人体的免疫系统出现了问题,问题学生的出现是班级教育生态系统发出的红色警示灯。我们的对策不是对个别的问题学生提出应变措施,而是针对制造问题学生的班级这一系统本身。我们不应思考如何对付业已出现的问题学生,而应思考如何避免出现问题学生。

策略便是班级管理的变革。在班级管理中,我们要淡化学生之间竞争,倡导相互合作;要减少对学生的控制,激活学生自主管理;要加强班级文化建设,树立正确的群体价值观。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从源头上解决问题。

四、辩护性思维

校园里发生了这么一件事。两个学生在自修课上通过传纸条的方式,表达着对班主任的愤懑。由于课堂上不允许交谈,因此他们将要表达的言语写在白纸上,你一言我一语地传递着。下课之后,他们却忘记处理这张写满愤怒的纸条,随意把它夹在作业本里。随着作业本的上交,这张纸就辗转到班主任的手里。

学生们表达愤怒的言语的确有些过火,其中不乏辱骂言语:

如果面对辱骂还能保持风清云淡,该是多么令人不可思议的事。所以,当班主任愤怒地把家长们请到学校,并联合德育处一起处置这两个“不敬者”时,我很能理解她的心情与选择。但不幸的是,这样的处置方式,实际上将师生双方全部推入争夺“权力”的泥潭——那种证明谁比谁更强的争斗。毋庸置疑,师生关系必定因此而愈发糟糕,这是一个没有赢者的选择。

如果班主任能控制住自己的情绪,努力试着在内心为学生的出格行为进行辩护:

“一个人在其认为极为私密环境下的言语,是不适宜用道德去评价的。”

“人们在情绪失控时候的表达,不一定是内心的真实想法,学生们也是如此。”

“他们之所以这么愤怒,应该有什么需求没有得到满足,而自己可能忽略了他们的需求。”

“是不是我在工作中确实存在一些思虑不周的不妥当行为?”

为学生辩护的过程,也是班主任内心自我反省的过程。当我们不断地为学生的行为进行辩护时,情绪就会慢慢平静,理智重新占据大脑。面对学生时,我们就会多一份理解,少一份戾气。

很多错误的教育方式都源于这样一个事实:当师生之间出现认知及价值冲突时,大多数老师倾向于选择“控制”而非“联结”。面对师生冲突,我们应该积极与学生们进行情感上的联结,而不是控制。为学生辩护,并不是表示我们认同或者纵容他们的不良行为,而是试图站在学生们的角度更好地去理解他们。当学生们感受到自己被班主任理解,他们就会展现出积极合作的一面,而不会选择对抗班主任。

这很难,但仍值得我们全力以赴!

五、成长性思维

陈爽老师的班上有个学生叫丁丁,除了好事,几乎什么都干。 他每天早 上来学校后有两大“神操作”: 要么是从早读开始就趴在课桌上睡觉,一直到下午放学; 要么是把书包往课桌上一扔,就溜到校园中的某个角落躲藏起来。 作为年轻班主任,陈老师每天神经兮兮又不知所措地满校园寻找他,着实苦不堪言。

当陈老师哭丧着脸在我面前又一次提起丁丁时,我建议她把这个学生作为个案去研究:要经常记录他身上出现的麻烦事情,自己是如何分析与思考的,又是用怎样的方法去应对的,有没有取得所期望的效果,之后又是怎么去调整教育策略的……

我安慰她说,如果能以研究的态度去面对,不仅能够有效调节自己的心态,还能在教育实践中积累大量的素材与心得,几年之后,自己对教育的认知就会升华到更高的层次。我提醒她乐观地去看待:这个学生不是来给你制造麻烦的,或许他是来成就你的。

成长性思维,要求我们从自我成长的角度去看问题,这有利于我们调整自己在工作中的不良心态,理性分析教育中碰到的棘手问题,不断从得失中总结与反思,从而实现班主任自身的专业成长。

身为班主任,我们积极的工作态度,昂扬的学习热情,无不成为学生们最重要的学习资源。不放弃个人追求的成长型班主任,才是学生们最需要的班主任。班主任如果放弃自我成长,将是对学生们最深的伤害。因此,成长性思维模式,既成就学生,也成就班主任自身。

所有的思维模式,都应该建立在对学生的理解与尊重的基础之上,都应该对学生们的健康成长负责。世界上最大的“监狱”就是人的头脑,“囚禁”我们的就是那些根深蒂固的旧观念、旧思维。作为班主任,我们应该保持健康的认知思维,保持持续学习的心态,保持强烈的自省意识,保持永远精进的精神。

来源:本文节选自《班级管理思维与策略》

作者:应国栋 浙江省台州市名班主任,《班主任之友》封面人物、年度作者,多篇文章发表于《班主任之友》《班主任》《新班主任》等杂志,受邀在国内开展班主任培训讲座上百场。现任教于台州市黄岩区实验中学,担任班主任近二十载,在班级文化建设、学生自主管理、班干部培养等方面有独到的见解。

扫码购买图书

校长派投稿邮箱:xzpxzzk@163.com





作者丨陈黎明

编辑丨智库君

我们在一起,可以成为改变的力量!

本文标签: 教育  教师  学校  班主任  侮辱性评语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