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毕业即失业”,真的不是因为机会少,只是赶上了阵痛期

新闻资讯2023-10-21 10:34:03橙橘网

“大学生毕业即失业”,真的不是因为机会少,只是赶上了阵痛期

40年前一个中专生可以轰动全县,30年前大学生可以带着一家人在一线城市安家立业,而在今天,大学毕业生甚至解决不了自己的生计,为什么学历贬值得这么严重呢?

学历贬值背后对应的是中国社会的数轮大变迁,和教育改革的沉浮跌宕。

高考制度恢复,中专生迎来机遇

1977年,时代车轮的滚滚向前就初始于这一年,中断十年的高考制度恢复。

次年,改革春吹满地,中国学子迎来了逆天改命的开天时代,但与大家想象中不同的是,那个时代的大学固然拔尖,但更大的时代机遇却属于中专生。



伴随着改革春风,中国踏上了工业化的道路,各行各业的发展都需要高精的技术型人才。

所以在1980年,我们学习苏联——出台了中专政策。

这一年,一个中专毕业生足可以轰动全县。



能考上中专的学生,无一不是天资超群的拔尖生。是他们让中国成功度过了工业人才紧缺的困境。

与当下国企只掌握重要经济命脉不同,90年代以前的国企覆盖着方方面面,所以那个年代的中专生毕业是包分配的。



国企管理落后,中专生不再包分配,高校开始扩招

1992,因为国企管理落后,效率低下,暴露出了一系列的严重影响。

国家决定,由国营为代表的计划经济主导转向为市场经济为主导,用市场的自我选择、优胜劣汰,增强生产者之间的相互竞争,从而提高生产技术、效率、质量,解放出强大的生产力。

随之而来的就是国企改革和90年代汹涌的下岗潮。



此后,大学生、中专生不再包分配,一切交由市场的自我选择。

而彼时,技术人才的空缺早已填满,毕业了不光不再包分配,还要面临从国企失业的大量优秀技术工人的竞争。



不光如此,以往社会经济的主导下,社会需要的不是管理人才,而是“干活能手。

但也正是因为之前中专的繁荣,反过来导致了管理、金融、会计等在内的,商业、服务业等白领人才的紧缺。

随着向市场经济主导的转变,为了面向21世纪“新发展”的“新需要”。这些人才的填补,成了那个年代的燃眉之急。



并且当时的高校,平均一个老师只带7个学生,完全有能力吸纳更多的学生。

同时,随着人口的增多,高校的扩招,既能满足人民教育的需要,还能让年轻人不至于过早进入就业市场,从而和大量下岗工人产生竞争。

于是1999年,一场浩浩荡荡的大学扩招拉开了序。



大学毕业生增多,技术型人才却紧缺

而这个过程其实也只持续了13年,2012年本科扩招被叫停。

教育部明确提出,稳定招生规模,避免高等教育质量的下滑。

但是前13年,因为大学的扩招,很多职业院校纷纷升级为大学;很多技术学校也踏潮跟风,开设管理、法律、金融等专业。



一方面导致了此前强大的技术教育,经过13年的衰退后彻底没落,另一方面,这13年里,大学生的就业繁荣,也让整个社会形成了一种风气:只要进了大学,以后就是坐办公室。如果谁还进厂做体力劳动的话,那就是大家眼里不争气的孩子。

说白了,一方面是没人愿意再当技术工人了,另一方面是也没有好的技术学院来培养技术工人。

而与之对应的中国经济结构呢,我们的第三产业,也就是商业和服务业,占比也刚刚超过50%而已。



至今为止,我们依然是一个以第二产业——制造业为支撑的国家:制造业占GDP比重占到了足足40%。

但是,一年到头毕业的大学生有很多,而技术型毕业生却是寥寥无几这就导致一方面大学生找不到工作,另一方面工厂还急缺技术工人。

所以说中国缺的是工作机会吗?不,缺的只是坐在办公室里的白领岗位。



【笔者寄语】时代浪潮的沉浮是有周期规律的。从中专到大学,每个红利阶段都是十几年,阵痛阶段也差不多是十年出头。中专生有过红利期,也经历过阵痛期,大学生有过红利期,现在也来到了阵痛期。但我们还得知道,国家的行动早就开始了,从12年叫停大学扩招到这几年的中专分流,大力扶持技术学院。一个新时代的新浪潮已经蓄势待发,准备惊涛拍岸了。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