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2022年国民抑郁症蓝皮书》的发布
这段时间以来
儿童青少年群体心理健康问题备受社会关注
热度居高不下
报告指出
抑郁症发病群体呈现年轻化趋势
更加触目惊心的是在抑郁症患者群体中
50%为在校学生
《2022年国民抑郁症蓝皮书》调查数据截图
作为家长
如何做好孩子心理健康的引导?
如何避免孩子出现心理问题?
孩子总闷闷不乐
怎么办?
本期家庭教育百问百答
帮您解惑
提升自主感
让孩子更快乐
马丽(北京市海淀区七一小学):
“小小少年,很少烦恼,眼望四周阳光照……”但现实中,我们看到一些孩子小小年纪,就整天闷闷不乐。在和孩子们聊天的过程中我发现,每个人的不快乐都各有不同原因,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缺乏自主感。自主感是指一个人能够充分感受到自己有自主性、有选择的自由,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的主观体验。生活中,很多孩子都感到自己没有选择的权利,总是被大人逼迫做各种事:什么时间写作业、选哪个课外班,甚至和什么人交朋友大人都要管。我相信成年人的出发点一定是好的,但是却由于各种原因呈现出强势、不容商量的态度,让孩子对学习甚至生活失去兴趣。
忽视学业以外的优势。在学校,孩子们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但是这个学习不局限于学科知识的学习。一些成年人的“唯成绩论”,让一些天赋不在学科学习的孩子在成长中找不到成就感。
得不到成年人的信任。孩子们在生活或学习中有时会遇到一些问题。我问孩子:“遇到困难会和父母讲吗?”孩子们说:“以前讲过,他们说这有什么好难过的,过几天就好了。”或者说“这么简单你都不会,你肯定是没听讲!”孩子们说听到大人这么说更不开心了。
想要改善这些问题,家长们可以试试这样做:
在一定范围内给孩子选择的权利。如果孩子今天必须完成一项一小时的作业,那可以让他们选择7点开始,还是7点半开始。如果今天必须穿校服,可以让孩子选择里面要搭配衬衫还是T恤。提升自主感,会让孩子更快乐。
挖掘优势,多维评价。很多学科成绩不够理想的孩子往往会忽视自己其他方面的优势,如果家长和老师能帮助他们发现并发展优势,就会帮助他们建立成就感与自信心,从而产生更多积极的情绪体验。
相信孩子的感受并支持他。有时候因为认知和看问题的角度的不同,成年人看到的事实和孩子口中描述的事实会有差距。但是孩子在事件中的感受是真实的,所以在孩子遇到困难的时候,请相信他的感受,理解他、支持他。这个过程会帮助成年人更加了解孩子,也会最大程度缓解负面情绪给孩子生活带来的影响。
“一慢、二看、三通过”
帮孩子化解心理危机
钟赫杰(北京市怀柔区教科研中心心理教研员):
闷闷不乐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心理现象,经常处于这种情绪状态,不仅影响孩子的学习和生活,而且有害身心健康。家长发现孩子情绪低落,可以用“一慢、二看、三通过”的方法,帮助孩子走出闷闷不乐的情绪困扰。
“一慢”就是要稳定自己的情绪,不急不躁与孩子交流。了解孩子闷闷不乐的原因:考试没考好?被老师批评了?评选班委落选了……弄清楚原因是有的放矢地帮助孩子的关键。
“二看”是既要看孩子的情绪反应,又要看行为表现。情绪低落,但能正常上学,能向家长倾诉心事,这种情况家长要学会等待,多陪陪孩子,让孩子把心事说出来、哭出来甚至吼出来;如果孩子长时间情绪低落,不愿意去上学,不愿意与家长交流,家长就要引起警觉了,要主动与班主任、心理老师联系,评估是否需要带孩子去专业心理咨询机构或医院的精神科做进一步的诊断,排除抑郁倾向,以免耽误治疗。
“三通过”一是通过转移注意力调节情绪。可以引导孩子去做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比如带孩子打打球、听听音乐、画画涂鸦、做做运动,转移孩子注意的焦点。二是通过心理“3i”策略提高抗逆力。即我有(I have)“我拥有的外部资源和支持”、我能(I can)“为解决问题我能采取的行动”、我是(I am)“我是一个怎样的人”,家长可以带着孩子探索自我:自己的外部支持资源、自身优势和解决问题能力,让孩子看到自己拥有的资源和力量,重拾信心去挑战自我、战胜挫折。三是通过“三件好事”练习培养积极情绪。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每天记录生活中的“三件好事”在亲子交流时间分享,比如傍晚放学看到了绚丽的晚霞,周末帮家里做了一顿饭,做志愿者服务他人等。引导孩子关注生活中的好事,培养孩子的积极情绪。
总之,面对闷闷不乐的孩子,家长要以对孩子终身成长负责的态度,用“一慢、二看、三通过”的方法,积极与孩子沟通、与老师沟通、与心理专业人士沟通,帮助孩子化解心理危机,健康快乐成长。
讲“情”胜过讲“理”
让孩子学会释放情绪
袁乃念(北京一零一中矿大分校):
新高一开学两个月,发现年级已经暴露出好几个举止异常的学生:小A同学几乎从早上到校就开始睡,上课睡觉如果被老师叫醒了,还会满脸怒气,作业从来不交;小C同学对手机游戏痴迷,对手机有严重依赖,上周语文课上,他私藏的第二部手机突然响起来,划破了教室的宁静;小J同学有过割伤自己胳膊的过激行为……
学校里这样的孩子占比呈上升趋势。对于这些行为异常的学生,光靠学校教育是远远不够的,追根溯源,家庭往往是问题产生的根本,联合家长一起帮助孩子才是上策。
如果发现孩子有问题,老师一定要在第一时间联系家长,了解家庭情况。孩子对父母和自己的亲密关系不满意,往往会逆反,比如上述的小A同学,爸爸是985高校金融专业毕业的高材生,工作非常出色,对孩子学业要求很高;妈妈对孩子没有任何学业要求,还时时出面维护。孩子夹在中间往往很拧巴,最后家长越提要求孩子就越烦躁。只有家庭教育具有一致性,父母和孩子结成彼此非常信赖的共情关系,父母的引导和期待才会在和谐的亲子关系中顺利得以实现。
作为家长,不要把焦虑情绪传递给孩子,和“别人家的孩子”过分攀比。孩子的年龄和心智有其年龄段的特点,不要过分强调一致性。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花期,不要总拿孩子硬性地比较,而是要鼓励和陪伴孩子成为他希望成为的人。
家庭是一个讲“情”胜过讲“理”的地方。特别是对于正处在青春逆反期孩子的教育,用情交谈打动孩子最有效。家长和孩子谈话交流中多说鼓励、正能量的话,消极、负面的话要少说甚至不说。
孩子毕竟是孩子,所以要允许孩子犯错,经历是最好的老师。经历挫折,战胜自我,比学校和家长苦口婆心一遍遍说教效果要明显。允许孩子犯每个年龄可以犯的错误,犯这种错误的代价往往是很低的,但结果往往却是非常好的。那些看起来很傻的错误是孩子成长的资源,而不是障碍。经历过痛苦,孩子才能学会管理和释放情绪。
最后,愿每个孩子都能被看见、被理解、被关爱,健康成长。我相信,家校携手共同育人,总有一条可以抵达孩子心灵的路。
文字整理:娄雪 邓丽
编辑:付磊
编审:常悦
终审:王宇
关注教育的人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