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装修前,我一直有个坚定的想法:不论未来我的房子大与小,我是一定要预留一面墙做满墙书架的。
它在我的装修需求里,重量和优先级都排第一,算是我对装修的执念。
在住范儿做了3年家居编辑以后,我发现这个需求绝不是少数,在我有限的真实人家调研里,80%以上的家庭都有书架或者满墙书架,尤其是有娃之家、退休老干部的家,还有双职工的知识分子家庭。
他们对于“书”,或说“知识”,是谜之向往甚至潜移默化中影响了下一代。
这样的环境驱使下,落灰、难打理反而是小问题,你不当它回事它自然啥也不是。
况且,书架都能加门或改抽屉,并不是要[全开放],你喜欢的才是最重要的。
市面上对于书架怎么装地好看、装成什么样的分享干货比比皆是,但没有毫无理由的开始,没有一拍脑门的需求,书墙也好,书架也罢,它究竟是何时成为了国人装修中的执念?
书墙 书架
永不过时的经典元素
抛开风格谈装修,就是耍流氓。
但室内设计流行什么风?看时装行业就知道了。
2022年的TIKTOK国际版上最流行的是时装是老钱风,#Old money#相关的搜索量高达10亿次,小红书的搜索量也有10w次,相关的词条有“老钱风装修”“老钱风穿搭”。
同时间段内,俺这个土妞儿不敢高攀的老钱风品牌,Ralph Lauren在加州亨廷顿图书馆举办了一场2023的早春大秀。这个选址值得细品,亨廷顿图书馆。
图源外网
什么背景咧?上世纪初,这个图书馆的主人亨利·亨廷顿(Hurry Edwards Huntington,1852-1927)是美国交通、和房产大亨;
60岁退休就开始收藏图书,至今已有上百年的历史。追溯起来,后辈至今也是妥妥富三代,完美阐释了什么是“老钱风”——很早就有钱、还想办法不显山不露水的持续搞钱。
图源网络 图书馆外观
人嘛,总是有向上仰望的偷窥欲和炫耀心理。
“我在有钱人的地方举办一场老钱风的时装展,不怕你们不学?”
于是,时装行业学“老钱风穿搭”、退而求其次有“知识分子风穿搭”,家装设计行业也有了对应地风格,延伸出来的,还有“美拉德穿搭和装修”。
某书上博主总结了穿搭公式及配色:大地色系、配饰眼镜、驼色大衣、马甲、白色衬衣······
核心原则是越低调,越经典的,越显贵。
装修或者室内设计行业的学习逻辑也一样,书墙或者书架就是最简单的实现方式。
进一步讲,真正的老钱风学不来,人家是用几代人的钱、经历堆砌出来的底气和优雅,这需要物质和精神的双面充盈,包括学识,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退一步讲,疫情后很多人对于花钱的态度是[慎而又慎],更要最大化每一分钱的价值。
如果要投资自己或者自己家,当然要学到精髓。
书墙、或书架就是这一轮流行中的精髓,它的百搭级别和白衬衫一样,属于经典级别,你不拆它永不过时。
不信你看,
中古风、新中式风也一样,哪个风格都少不了“书墙、书房”的配置,但要把这两个风格完美搬回家,钱都不能省,一省就变味儿。
本质上都是老派新时尚,换词儿包装而已。
甭管贵不贵,你就说是不是书架、书墙往哪儿一摆,谁来不说一句“哇,原来你这么喜欢读书啊!”就算是土豪,也得在你面前败下阵来。
虽然很装abcd,也确实反映了[这是中国人刻在骨子里对“读书/文化人”的尊重],没什么不好,五千年文明延续的具象化习惯而已。
声明:我们只是在分析这个原因,并不推崇基于这样的虚荣心给家里装一面“书架、书墙”,住范儿不变的价值观:先实用,再决定。
中国人流淌在骨子里
的执念
如果再往前追溯,书墙、书架在中西方文化的语境里,都有着相同的进化路径——对读书、对知识的向往。
上一篇案例分享中,我说西方有个“图书馆式的家”(House library)这个词儿,它就是借鉴了大型图书馆的设计,把书铺满整个墙面,甚至地面,一眼望去,沉浸在书海里,人有种醒而自知的渺小感。
通过环境增强你想“读书的欲望”,久而久之,书便成了你的一部分,“书卷气”十足。
这也是上面知识分子风穿搭最早期的灵感。女性设计师
Margiela通过中性十足的穿搭,展现女性亦可优雅、理性地在学术领域有所作为,至今,这种风格仍备受推崇。
二者是互相影响的。
国外的住宅,除了纽约、伦敦核心地区有部分小房子,整体上依旧以独栋私人住宅为主,层高高,很容易把图书馆式设计搬回自己家,依旧很有感觉。
就国外现在那些卷学习、卷到顶的那批人家里依旧是这样的设计,目的就是为了给下一代营造一个好的学习氛围。
国内的情况与国外对比,追溯起来可完全不同。
如果说国外的沉浸式图书馆式设计处处透露着拘谨、知识的宏大感;
国内的情况那叫一个任性,主打的就是寓学于乐,尤其到了唐宋以后,书房里装的,都是文人墨客的高雅之志,意境优先。
图源网络 宋人的书房
古代书房
学习第一 生活第二
大户人家有独立的书房,书房可不止用来读书,还得用来喝茶、赏花儿、小憩、偶尔悄咪咪地接待些客人,或者处理些家宅内事。
就算是极普通的人家,那也得有读书一角:一桌一椅一方几,一灯一人一卷书。
总之,五千年中华文明的传承下的知识、礼仪、教习,90%都是在书房完成的。这就对选址、内部陈设、外部造景都有极高的要求。
咱拿南北都晓得的北京三进制四合院来说吧,书房所在的位置,通常都在一家之主同屋西边的耳房里(看图)。
按照传统的建筑设计,耳房原本就位于四合院的一角,通过连廊可直抵二进制的大门,方便家主与外部通信,但因为距离不近,又处于角落,僻静且不易被人打扰,日常是方便批文阅读的。
为啥不是东边的耳房,东边的古时候是别人家后门,或者连接着后院,人多嘴杂,打扰了家主学习呗。
《知否》里明兰他们一家搬到京城后的房子,基本就这个配置。
这是选址上的讲究。
可以看到,就算是大户人家的书房,也不大,撑死现在的7~8㎡,但人家装饰求得是“精”、明静。
从室外景观布置、书房的斋匾、到室内的桌椅凳几、绿植陈设、文房四宝、挂画布置,哪一样都疏忽不得。
周晋在他的《清平乐》里这么写他的书房:
“图书一室。香暖垂帘密。花满翠壶熏研席。睡觉满窗晴日。手寒不了残棋。篝香细勘唐碑。无酒无诗情绪,欲梅欲雪天时。”
意境、赏花、喝酒、睡觉、下棋、抄唐碑,周晋他全在书房干了。
所以说那时候的书房,重在培养人的气质,文人风骨就这样一步步传承而来。
这房间里,不仅包含了文人们对知识更深的造诣追求,更代表了古代中国知识分子 高雅的生活方式。现在说实话反而倒退了,学习方式还不如古人呢。
至于书墙、书架这些,中国在明代就很成熟了。
藏书的通常就房子箱子里、匣子里,或者“书橱、书柜”里,书橱、书柜就很接近现在的书架了。
区别就是书橱要高一点,上面开放式下面可能是柜门,也可能是全开放式;书柜要低点,就是柜子,桌面可以当桌子用。
书房与茶室
的融合
回到当代,中西方对于读书、学习的共识已大致相同,唯独中国人爱喝茶,一点没变,而且越老越爱喝,比如新中式设计里,把书房与茶室融为一体的不在少数;
或者家家都会有那种单独的煮茶桌,它算是从古代书房中分离出来的一个习惯,用来招待客人。
我爸说:“老年人都好这一口,边喝茶边聊天”。当代年轻人表示也喜欢。
图 真实人家
还有一个很具象化的场景是:
我每次去广东出差,迎面而来的老板办公室里,都是一整面书墙、书架为背景,搭配红木办公桌椅组成的配套办公室,聊到兴致时,老板会把我们领到旁边的几个老式黑色沙发上就坐,中间茶几上是一套完整的煮茶工具。
一杯又一杯,聊不完就不断,一坐2小时。(当然旁边还配有发财树)
写这篇文章时,我重新在脑海里回溯了这样的场景,这算不算古代版书房的进化呢?
古人用来品酒赏梅,题词作画,如今又增加了谈生意的功能,果然[学以致用]hhh
图源见图 未商用
把 [诗与远方]
搬进家里
这一轮查下来,我更加坚定了我把“满墙书架”作为我买房后的第一需求。
好看也行、跟风也罢,但从我个人的角度,还有一个无法退却的原因:我个人极喜欢被书包围的感觉。
我并没有读完我买的所有书,但不知你是否能理解,这个被各种短视频、各种自媒体包围的娱乐环境下,书是我仅有能给自己的一种确定的安全感。
它的存在本身就是。
有点像现代版的[桃花源记],一旦陷入焦虑,我便打开音乐,顺着一本书,逃离现实生活,
不无耻但贼有用,我真心劝你们试试。
今天就到这儿吧,边唠嗑边写完,希望对你们有用,笔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