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孩子去精神科是太艰难的选择,可是不得不做

母婴育儿2023-10-25 18:08:57橙橘网

带孩子去精神科是太艰难的选择,可是不得不做

微信推送规则改版了,未被星标的公众号文章无法展示完整封面,很容易错过。为防走丢,小伙伴们都加个星标吧,步骤如下~

一个不争的事实:越来越多的儿童青少年受困于精神障碍和心理疾病。

一方面是环境使然,“996预备役”式快节奏和巨大的学业压力让孩子喘不过气,越来越卷的社会环境凸显了心理问题。另一方面,更多家长开始注意孩子的情绪问题,能迈过心里那道坎带着孩子一同迈进精神科诊室的人越来越多。

即便如此,不承认孩子有心理疾病的家长也大有人在。很多家长会用自己的理解给孩子的情绪和行为异常归因,比如:

认为自闭症的孩子是单纯内向、不喜欢社交
认为阅读障碍的孩子是笨、懒、心思没有放在学习上
抑郁症归为孩子没事找事、心理脆弱、抗压能力差
多动症的孩子归为调皮捣蛋、不听话、做事不认真...

好不容易被说服带孩子去了医院,在医生的一番诊断筛查终于找到症结所在后,有些家长会拒绝接受医生给出的治疗建议,出医院后扭头就去庙里求符,或者认为孩子是肝出了问题,找关系求江湖郎中开一方“疏肝解郁”的药

一些孩子的精神障碍会先表现为躯体出现症状,转了好几个科室,最终发现孩子的头疼脑热是由心理疾病引起的时候,有些家长甚至会长松一口气,因为他们认为“孩子身体没毛病就行,心理问题?呵,回家教训一顿就好了”。

是的,你没有看错,这样的事真实发生。


网友在社交媒体上分享的亲身经历

家长的误解和逃避造成的后果:孩子的问题仍然存在,甚至每况愈下,引发更严重的行为问题或躯体症状,最终耽误治疗。孩子长大后永远受困,或者付出更多的努力和代价治愈自己。


我知道这很难
但直面它真的很重要

“自家孩子心理出现问题了”,不得不承认,这样的事实对于大多数家长都是难以接受的。

一方面是对心理疾病精神障碍的认知不足,认为“小孩子怎么会有心理疾病”“我们小时候都是这么过来的,现在孩子怎么这么脆弱”“情绪问题睡一觉就好了”。

所以这也是为什么我这么多年一直坚持输出相关科普内容的原因,呼吁家长们多多关注孩子的情绪和行为问题,对一些常见的精神障碍能有初步认识,如果觉得有异常及时带孩子去医院。

相关科普:

另一方面,是病耻感在作祟。

对于家长来说,“心理问题”这个病因过于沉重,似乎承认了,就相当于盖章孩子心理不健康、自己枉为人父/母,是一种耻辱。

就像人的身体偶尔会感冒、不舒服一样,人的精神也会生病,这不是孩子的错,只是遇上了,便这样了。正如孩子身体生病了需要医生的专业治疗和家人的悉心照料,换到精神方面也一样,需要家人的理解支持,这没什么好羞耻好忌讳的。

除此之外还有一丝带有无奈的逃避心理:家长也被卷累了,自己都没时间去精神科,还有空带孩子去?暂且忍着吧!



我知道家长的难处,但误解、视而不见、自欺欺人是轻松了些,却并不治本,还会引发恶性循环。

就比如说阅读障碍(学龄儿童患病率约为5%-12%,相当于一个40人的班级,约2个孩子有阅读障碍)的孩子,文字的识别、解码、加工能力天生有限,更容易面临学业上的困难,这样的孩子经常会被误解为笨、懒、学习不用功,被同学嘲笑、被家长老师逼着学习,长此以往孩子可能会自暴自弃,认为【既然学不会,那我就不学了】、【也许我天生就比别人笨】...


理解和陪伴
是孩子最需要的

我国一项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在6~16岁儿童和青少年学生人群中,一种或多种精神障碍的总体患病率为17. 5%。对精神障碍的认识不足且患者及家属普遍存在病耻感是阻碍诊断治疗的原因之一。


大多数精神障碍的治疗都遵循两个规律:

1.越早干预治疗,预后效果越好
2.家庭方面的依从性和配合度越高,预后效果越好


所以,孩子的心理健康离不开家长的理解和支持,建议家长能做到这些:

多看科普多看书,对心理疾病和精神障碍有正确的认识,多关注孩子的情绪和行为,如果有异常或拿不准的地方,可以咨询心理健康方面的专业人士,比如精神科医生、心理医生、儿童发育行为科医生、心理健康咨询师,有条件的可以定期进行心理健康筛查。

如果孩子出现以下这些情况,先别急着责怪打骂,有必要时寻求专业帮助:

同时,给孩子提供情感支持,让孩子知道爸妈是坚强的后盾。鼓励孩子分享,听听孩子对朋友、老师、学校生活的感受,多倾听,少反驳;增加陪伴时间,比如每周周末是亲子时间,一起外出运动,或在家玩游戏;适当“躺平”,尽量不要营造家庭内的高压环境。

此外,养育孩子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照顾孩子的同时,也请照顾好自己的情绪。

end

参考文献:

[1]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研究进展与学科发展

doi:10. 11866/scjsws20230410001

免责声明:本文数据更新于2023年10月。文章的目的是提供一般的医疗、健康、用药的科普信息,不能代替任何个人的医学诊断和治疗。个人的医学问题请及时咨询医生。对这篇科普文有任何建议,请给我们留言。

注:封面图片来源壹图网。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