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推送规则改版了,未被星标的公众号文章无法展示完整封面,很容易错过。为防走丢,小伙伴们都加个星标吧,步骤如下~
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
想要知道孩子会不会近视,就看看孩子爸妈。爸妈都戴眼镜的,孩子大概率也会带眼镜,爸妈视力嘎嘎棒的,孩子好像也不太容易近视。
这不是错觉,近视确实存在遗传易感性。
那么问题又来了,近视有多大概率会遗传给孩子?如果不想让孩子也戴眼睛遭罪,爸妈又能做些什么呢?
近视不会直接遗传
而是会增加孩子的近视易感性
近视会遗传,并不是说家长600度近视,生下来的孩子天生就带600度近视,这个遗传并没有那么绝对和玄乎。
而是说,相比于父母双方都不近视的其他同龄孩子,父母双方或有一方存在近视的孩子,后天出现近视的风险更高,即便用眼习惯、生活方式都相同。
近视具有遗传易感性,这一结论现已非常明确。无数项国内外的研究都明确表明,近视家族史和中小学生近视之间具有强相关性。
而且,数项遗传学研究调查报告显示,迄今为止已经确定了约200个与近视高度相关的遗传点位[1]。虽然多基因遗传的复杂机制仍尚未明晰,但这些发现无疑进一步证实了近视体质会遗传这个说法。
一项针对12岁澳大利亚儿童的研究显示[2],父母都不近视的情况下儿童近视率为7.6%,只有一方近视时儿童近视率为14.9%,当父母双方都近视时,这个数值则上升为43.6%。
一项来自北爱尔兰的研究发现[3],父母一方近视的儿童近视风险为无近视家庭儿童的2. 91倍,父母双方都近视时,则为7. 79倍。
总结一个规律,儿童近视率随着父母近视人数的增加而增加:
父母双方都近视>有一方近视>都不近视。
还有研究发现,相比于轻度近视,高度近视更容易遗传(通常指大于600度)。一项国内中小学生近视流行调查显示,高度近视的遗传率居然高达84%。
doi: 10.3969 /j.issn.2095-4301.2021.04.006
如果你和队友有一方或双方都是高度近视,建议平常多上点心,额外关注孩子的视力发展、做好近视预防。
Tips
和欧美人相比,中国小孩戴眼镜的更多?
这也不是错觉,近视问题在东亚人中更为普遍和严重。(近视患病率[4]:欧洲为30.6%、美国为41.6%、东亚高中生为90%)。
除了咱中国小孩学业压力更大、户外活动更少之外,不同遗传背景的种族差异性也是原因之一。有研究发现,生活在国外的亚裔小孩,即便排除了学习生活环境的差异性,但近视率仍旧更高。
不想让孩子也受近视的苦
家长可以做些啥?
坏消息:近视会遗传;
好消息:遗传并不是唯一的决定性因素,在学龄儿童中,环境的影响可能比遗传更大一些。
近视的发生是由环境、遗传等多种因素复杂相互作用造成的,其中环境是主导因素。
2020年一项针对中国6~9岁儿童近视中遗传-环境相互作用的研究表明[5],遗传起到的作用只占12.5%,另外87.5%都和环境因素有关,比如家庭作业时间太久、电子屏幕时间长等。
所以这篇文章的目的不是让近视家庭灰心躺平,而是提醒大家,想要孩子有个好视力,要时刻注意孩子的用眼环境和方式。考虑到近视的遗传易感性(都是同样不好的用眼环境,有家庭近视史的孩子更容易出现近视[6]),自己和队友本身就近视的,更要额外用心。
以下列举一些预防近视的有效措施:
保证每天充足的户外活动时间,最好是每天两小时,重点是要出门晒太阳(做好防晒,戴好太阳镜,避免暴晒)。无论是接受自然光照射,或是周围景色对视网膜的刺激,都对预防近视的发生发展有很大帮助。
用功学习当然好,但也要注意预防视疲劳。
用眼时遵守“20-20-20”法则。即每隔20分钟,眺望20英尺(约6米)远的物体20秒。学习期间定时提醒孩子休息远眺一下。
屏幕时间也要加以限制,2~5岁的儿童,每天屏幕时间不应该超过1小时。
不要在昏暗的环境下阅读学习,不要摸黑看手机。家长可以将书桌设在窗边,白天既提供了充足的室外光源,还能方便孩子放松眼睛。
孩子学习时经常学着学着就脸贴书本,家长要及时纠正,控制用眼距离。不要躺着、趴着看书。
遗传不仅仅限于基因,还有“祖传”的不好的用眼方式,比如爸妈习惯在昏暗的灯下读书、习惯眼睛粘在手机上移不开、不喜欢户外活动,这些不好的习惯都在默默影响着孩子的视力发展。关注孩子眼睛的同时,别忘了爱护自己的眼睛哦~
另外,爸妈是高度近视的家庭还建议时常关注孩子是否有视力欠佳的表现,比如:持续眯眼、经常揉眼睛、过度眨眼、不太能注意到远处的物体、看电子屏幕或看书习惯拿近了看等等。
定期带孩子进行视力筛查,以确保及时诊断和治疗。
建议接受正规的视力筛查,而不是随便找一家眼镜店
Tips
视力筛查时间表[7]
3岁以前,随儿保检查眼睛健康状况;
3至5岁之间至少一次;
5岁/6岁一次;
上小学至高中毕业,每年一次。
end
参考资料:
[1]https://iovs.arvojournals.org/article.aspx?articleid=2727314
[2]https://pubmed.ncbi.nlm.nih.gov/17525179/
[3]O'DONOGHUE L, KAPETANANKIS V V, MCCLELLAND J F,et al. Risk factors for childhood myopia: findings from the NICER study [J]. Invest Ophthalmol Vis Sci,2015,56( 3) : 1524-1530.
[4]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014483519303136
[5]https://www.hindawi.com/journals/joph/2020/6308289/
[6]https://iovs.arvojournals.org/article.aspx?articleid=2183997
[7]https://www.mayoclinic.org/diseases-conditions/nearsightedness/symptoms-causes/syc-20375556
免责声明:本文数据更新于2023年10月。文章的目的是提供一般的医疗、健康、用药的科普信息,不能代替任何个人的医学诊断和治疗。个人的医学问题请及时咨询医生。对这篇科普文有任何建议,请给我们留言。
注:封面及正文图片来源壹图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