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村医医疗过失判定标准是什么
判断医疗过失的标准如下:
1、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违反法律;
2、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行为上存在主观过失或者客观过失;
3、患者造成了人身损害。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二百二十二条患者在诊疗活动中受到损害,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推定医疗机构有过错:
(一)违反法律、行政法规、规章以及其他有关诊疗规范的规定;
(二)隐匿或者拒绝提供与纠纷有关的病历资料;
(三)遗失、伪造、篡改或者违法销毁病历资料。
二、医疗行为过失应承担哪些责任
在实践中,发生医疗损害事故之后,患者首先要保存好相关的证据,包括病历本、住院缴费单据等。如果医疗损害事故是因为医务人员的医疗过失行为引起的,那么医疗行为过失应承担的责任为:
1、完全责任,指医疗事故损害后果完全由医疗过失行为造成;
2、主要责任,指医疗事故损害后果主要由医疗过失行为造成,其他因素起次要作用;
3、次要责任,指医疗事故损害后果主要由其他因素造成,医疗过失行为起次要作用。
4、轻微责任,指医疗事故损害后果绝大部分由其他因素造成,医疗过失行为起轻微作用。
需要注意的是,上述四种责任程度划分仅仅是定性,而没有完全解决定量的问题,即具体应承担多少比例的责任。有人认为,主要责任应承担60%~90%,次要责任承担20%~40%,轻微责任比例不超过10%。对于医务人员过失造成的医疗过失,可依据《医师法》第37条规定执行,医师在执业活动中,有违反医师法规定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给予警告或者责令暂停6个月以上1年以下的执业活动;情节严重的,吊销其执业证书,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因此在实际生活中,医护人员在行医过程中一定要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得违规操作,不能因为自己主观的失误造成不应该的医疗事故,后果严重的话不是自己能承担的起的,同时医院的相关设备也需要定期检查更换,这样才能更好的避免医疗事故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