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学历不是写在纸上,而在人们的心里”!

新闻资讯2024-03-08 02:20:53橙橘网

“第一学历不是写在纸上,而在人们的心里”!


今年两会,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重庆大学教授潘复生带来关于切实破除研究生招生就业过程中唯学校“出身论”的建议。他表示,近年来,在研究生招生和就业过程中出现了唯学校“出身论”的现象,强调必须是“985”“211”“双一流”或者大学排名多少位,甚至只认第一学历出身。

“在招生和就业过程中这种唯学校‘出身论’的现象危害很大,亟待破除。”潘复生院士表示。

他建议:

健全完善相关法规政策,着重对招生歧视、就业歧视作出更加明确的禁止性规定,制订更加明晰、更为严格的处罚性条款;

健全完善人才评价标准 健全以能力为导向的人才多元评价标准,消除学生档案、求职简历“第一学历”概念,破除对学校“出身”的显性和隐形限制条件;

加强督查检查,全面清理纠正招生单位、用人单位出台的唯学校“出身论”不合法、不合理规定及做法;对涉及违法的,坚决依法查处;

强化宣传引导 推动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率先垂范,带头扭转“唯名校”“唯出身”选人用人导向,形成良好的社会示范效应。


此建议一出,#“建议消除简历第一学历概念”#的话题迅速登上微博热搜,甚至霸榜热搜第一,引发网友广泛关注与讨论。



其中有支持叫好的,不少网友表示:学历不代表能力,相比“第一学历”,后期的努力和是否胜任工作更重要。





但更多网友则对此表示异议,大量网友认为,直接与高考成绩挂钩的“第一学历”,是相对最公平的人才筛选方式,如果不看第一学历,可能会导致更多的不公平;“第一学历”不是写在纸面上,而是在人的心里……





实际上,撇开是否要以“第一学历”论英雄这件事来说,“第一学历”本身,就是个伪概念。

此前,教育部针对网友提问“专升本(非成人高招专升本)毕业后的第一学历是专科还是本科”进行答复时强调:学历是指人们在教育机构中接受科学文化教育和技能训练的学习经历,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相关政策及文件中没有使用“第一学历”这个概念。我们在管理过程中所说“学历”通常指的是个人获得的最高或最后的学历。


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于2022年5月实施,明确职业学校学生在升学、就业、职业发展等方面与同层次普通学校学生享有平等机会。用人单位不得设置妨碍职业学校毕业生平等就业、公平竞争的报考、录用、聘用条件。

国务院在2020年10月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提出,各级公务员招录、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招聘要按照岗位需求合理制定招考条件、确定学历层次,在招聘公告和实际操作中不得将毕业院校、国(境)外学习经历、学习方式作为限制性条件。

同年11月,教育部再次重申扭转“唯名校”“唯学历”用人导向,尤其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在招聘公告和实际操作中不得将毕业院校、国(境)外学习经历、学习方式(全日制和非全日制)作为限制性条件。


人社部于2021年印发的《关于职业院校毕业生参加事业单位公开招聘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务院于2020年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等,均重申扭转“唯名校”“唯学历”用人导向。

今年全国两会,民进中央拟提交的《关于进一步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提案》,针对高校毕业生在就业时遭遇的不同程度的歧视问题,建议规范就业歧视的内涵和定性,对在招聘过程中存在针对教育类型、学历层次等进行差别化对待行为的单位机构严肃问责。

实际上,大家都知道,工作岗位与专业能力的匹配度,才应是招聘环节的重中之重。用人单位应该着重考察应聘者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养,而非将学历作为“筛选”人才的硬性尺度。

但是,问题在于,正如很多网友所担心的,综合素养很难在有限的招聘和“面试”环节中呈现出来,而相对公平的高考相当于帮助用人单位做了筛选。此外,“学历”是明确显性的标准,如果不看学历,如何保证公平?

从网友对此事的反应来看,就有很多人认为看第一学历不是歧视,恰恰是一种公平。这个逻辑背后隐含的问题就是,单位在用人过程中,存在不公平公正的现象,尤其是地方上,而第一学历是和高考关联的,一旦不看第一学历,各种关系户就涌入了。当年某中央金融公司招聘,在一水清华北大学生中,出现了一个绍兴文理学院的毕业生,引起大家广泛质疑,就是这种情绪与担心的反映。

由此延伸,很多用人单位看第一学历的背后,还反映了一个残酷的现实:伴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化,命题模式化固化,录取上的平行志愿,导致考试很难出大的意外,录取很难出意外,于是大学严重分层。也就是说,当下第一学历背后的确反映了一个大概率事件,使得“第一学历”可以成为一把衡量人才的尺子,这就导致了大家很看重第一学历。

中国教育在线总编辑陈志文认为,以上才是“第一学历”歧视的根本原因,如果无法解决这些问题,这个问题就无法真正得到解决。

“注意,这和大扩招前的大学是完全不同的,尤其是80年代。那时为什么没有这么多的第一学历歧视?因为那时的高考,是没有模式可循的,报考是出分前报志愿,分数高的,上不了著名大学比比皆是,因为你就没有报,再普通的大学也有极其优秀的学生。那时的大学录取分数也不是按我们理想排序的,一些著名大学录取分数不如低一个层次的学校,也经常出现。”陈志文说。

“任何一个社会现象都有其背后的部分合理性或者原因,‘第一学历’歧视肯定是错误的,但生生不息,就是因为背后的这些复杂的问题,这些背后的原因不能解决,这种歧视必然长期存在下去。即便我们做出再多规定,也总有办法规避,比如招聘中不写,但实际选择上我们就无法左右和监督了。”

正如网友所说,“第一学历不是写在纸面上,而在人们的心里”,说到底,“第一学历”不是写在文件里,也不是写在简历上,而是写在人们的观念里。而观念的形成必有其深厚的土壤,以及背后复杂的原因,观念的破除,也非一日之功。

关于“第一学历”你怎么看?
来留言区说说吧~

中国教育在线综合自:科学中国人、南方日报、软科、教育部官网、微博等(黄卓)




本文标签: 学历  招生  本科  毕业生  研究生  全日制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