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险资直接投向实体的“风向标”指标,债权投资计划的登记量持续下滑。
行业数据显示,2023年,保险资管机构共登记债权投资计划 444 只、规模 7356.61 亿元,较上一年继续减少。此前,在2021年达到高峰时的接近万亿后,债权计划登记量在2022年首次下滑。
多位保险投资人士分析,债权计划规模的下滑,与我国经济融资结构调整有关,特别是地产和基建等传统行业融资收缩。与此同时,多位人士都提到“新旧动能转换”,认为在经济新动能发展过程中,保险资管一方面要围绕新动能做业务,另一方面也要积累自身专业能力的新动能。
从高峰9600亿缩至7300亿
债权投资计划是保险资管机构发行的一类资产管理产品,募资主要来自保险机构,产品设立后所募集资金投向实体项目,过去主要是投向基建、不动产等领域,包括交通、市政、商业不动产、能源、水利等项目。
多年来,保险债权计划向实体经济提供了大量长期资金,也为保险资金提供了稳健收益。不过近两年,这一业务新增规模持续收缩。
据券商中国记者获悉的行业数据,2023年保险资管机构一共新登记债权投资计划444只,同比减少41只,降幅8.45%;登记规模7356.61亿元,同比下降15.56%。这是继2022年登记量首度下滑后,连续第二年新增规模收缩。
登记规模不代表实际投资规模。据保险资管人士称,债权计划的实际投资缴款规模,与融资主体提款有关。近年,由于信贷超额投放和资金面宽松,包括债权计划在内的非标业务受到挤压。与银行贷款和发债相比,保险债权计划在融资成本上并不占优,部分优质融资人提款节奏较慢。
回顾过去十多年的发展,债权计划曾经历高速增长。特别是在2019年至2020年,随着债权计划设立程序精简,从注册制到登记制,登记量快速增加,并在2021年达到高峰。2021年,债权计划登记注册规模接近万亿,达到9600多亿元,登记数量也达到历年最多的528只。
业界人士分析,债权计划的设立减少,与经济融资结构变化相伴,主要是地产、基建等传统行业进入调整周期且融资明显收缩。从近年社融结构的变化看,在新增社融中非标类产品的贡献为负、银行贷款和政府债券的贡献大幅提升,其中信托贷款、地产债、城投债净融资额也呈收缩趋势。
在一位头部保险资管另类业务部门负责人看来,债权业务目前的最大挑战是合意资产获取难度加大,对应的市场环境是,风险分化加剧,结构性宽信用,实体经济对融资需求偏弱等。
从存量看,债权计划大概率仍是保险资管最多的另类业务。据业内此前数据,截至2022年底时,债权计划存量规模接近2万亿元;彼时,保险资管机构注册登记的债权投资计划数量已有2698只,规模达5.34万亿元。
新旧动能转换期的业务转型
“债权计划现阶段比较难做,大家都在做转型或找新的发展方向。”一位保险资管金融市场部负责人称,看市场趋势,也看自身能力。
中央金融工作会议部署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金融工作,进一步强调“金融要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质量服务”。我国正处于实体经济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阶段,经济结构转型的方向直接决定了金融市场和金融业务的演进方向。
“我们几年以前就意识到,传统债权投资要转型,不转型将来会无事可干。”泰康资产CEO段国圣在2022年3月接受媒体采访时就提到,传统的债权市场,70%跟地产、城投、周期行业等传统领域相关。随着国内经济转型升级,过去以城镇化过程中的基建和房地产为核心的投融资模式高峰期已过。
段国圣去年撰文分析提及保险资管固收能力建设,认为我国地产、基建的新增融资需求总体回落,但存在巨大规模的存量资产有待挖掘,存量资产证券化前景广阔。保险资管机构应高度重视相关创新品种的投资能力建设,同时积极争取发挥自身另类投资能力优势,全链条参与资产证券化业务。
同时,经济结构转型背景下,长期资金应当积极探索服务新经济、新产业的路径和模式,特别是聚焦符合经济高质量转型方向、能够发挥保险资金自身优势、具备规模扩张潜力的重资产领域的投资机会(如新能源基础设施、物流地产等)。
从公开信息看,近年越来越多债权计划也投向了新型基础设施以及新经济业态类项目,包括5G基站、物联网、工业及卫星互联网、数据中心、智能计算中心等。
平安资管总经理助理苏天鹏2023年12月在“2023年四季度保险资金运用形势分析会”上提到,债权计划要拥抱新兴产业,扩展投资领域。他建议参考交易所“科创债”产品,创设“科创债权计划”,允许募投资金用于核心科创企业和项目的资本金出资,做好科技金融和绿色金融。
“新旧动能的转换比我们预想的要快,整个行业都是这样,我们现在的挑战,资产欠配是其次,最欠缺的是相应的投资能力。”一位保险机构首席投资官直言,债权投资以往更多是基于信用分析,看主体信用,现在越来越下沉到资产,强调底层资产的现金流,这方面对保险资管和险资能力是一个相对新的课题。
责编:林根
校对:姚远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55-83514034
邮箱:bwb@stc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