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遇害案,怎么判,怎么看,怎么办?

新闻资讯2024-03-19 04:52:02橙橘网

初中生遇害案,怎么判,怎么看,怎么办?


文/洛水钟鸣

(识局微信公共账号zhijuzk)

三名初中生残忍杀害同学的新闻,已经在热搜上待了好几天了,现在全国上下最关心的,当然是这件案子到底会怎么判。

按照大家的意见,当然是重判,杀人偿命本来就天经地义嘛。但在具体的司法实践中,绕不过去的是《未成年人保护法》。

论理,未成年人保护法,首先应该保护无辜受害的未成年人啊,怎么能保护加害的未成年人呢?可问题是法条的设计初衷,却是给那些“一时失足”的未成年人一个悔过自新的机会。

十几岁就残忍到杀害同胞的未成年人,还能悔过自新吗?还该让他悔过自新吗?让他们悔过自新,会不会激励其他蠢蠢欲动的未成年人?这些都考验着法官的智慧。

至于一般人,议论几天,等热度过去,也就没人再提这事了。不过那种“现在的教育出了大问题”的印象,会被这件事继续加固——虽然这种极端的恶性事件,并不是主流,但它的极端化特点,却容易放大极端本身,让公众感觉“校园霸凌随处可见,而且愈演愈烈”。

真相是这样吗?其实未必。不过,如果这样的极端案件能引起一些思考,倒也很有教育意义。

咱不是常说“家校地共育”吗?那咱就看看,在这件事上,家校地都有哪些问题。

学校就不消多说了,一个老师管几十个青春期的孩子,本来就管不过来,加上老师还要忙于应付各种报告、论坛、公开课、实践活动、上级观摩考察,要写各种典型材料,填各种报表,这时候再让他多花心思教书育人,真的很难。

那家长呢?家长更没空。现在哪个家长不是忙着挣钱养家,谁有空关心孩子的思想状况?但这只是表象。

往更深一层看,家长们的心思其实是,盼着自己能混出来,更盼着孩子能混出来。

所谓“混出来”,当然也就是出人头地。这是许多家长的想法:上学,不就是为了将来出人头地吗。

他们的潜台词是:我受了这么多年委屈,让人压了这么多年,我的孩子不能再让人压着,他必须出人头地。

可问题是,在咱这里,不让别人压着,就意味着要压着别人,这没的选。所以大家拼命往上挤,拼命要压过别人,就难免出现互相伤害。

我们刚才说,初中生杀人案是个极端化的例子,它是什么东西的极端化例子?不就是互相伤害的极端化吗。

所以说,出现在孩子身上的互相伤害,很多时候其实来自家长的情绪的传导。不过这里的问题是,家长的情绪又从哪来呢?

这就要看地方了。

单从这件事本身看,地方上并没多大责任,但它折射出了眼下基层治理跟教育一样的困境:大家很忙,但不知道在忙啥,该出的事还是出,好像啥也防不住;大家很累,但不知道为什么累,总之累得情绪不好,弄得戾气很重。

这样的地方环境,必然反过来影响老师和家长,毕竟大家都是环境中的一员。

那,为什么会这样呢?有些人明白是怎么回事,但什么都不说;有些人不明白是怎么回事,但不停地说。那些不停地说的人,说的所有话都是要求别人按自己的方式行事,“你要这样”,“你不能那样”。

他们的“这样”和“那样”其实都是一厢情愿,甚至是反人性(包括反他们自己的人性)的,但他们就非要别人这样那样。

于是基层的神经每天都紧绷着:他们面临的上级的问责和舆论的指责越来越多,但得到的理解和体谅越来越少。然后他们自己也觉得委屈,也不愿再理解和体谅别人。

最后就搞成这么个样子:谁道歉谁软弱,谁认错谁无能,谁反思谁不够旗帜鲜明。

也就是说,随着问责和指责越来越多,基层想的越来越多的却是如何免责。

心平气和说话办事的越来越少,焦虑,紧张,压抑,狂躁,越来越多。久而久之,大家感受到的就成了迷茫,以及疲惫。

对立和攻讦,指责和谩骂,让每个人的弦都绷得太紧,快节奏又无意义的工作,又让每个人的心都跳得太累。一些人提心吊胆,另一些人躁动不安,这样的情绪蔓延开去,恶性事件只会越来越多,越来越低龄化。

是时候把节奏放慢下来,让所有人都喘口气了。让那些大量折磨人又无意义的事消失吧,让老师去安心教书育人,让家长去安心抚育孩子,让基层去安心教化人心、化解戾气。

希望这样的恶性事件,再也不要出现了。

zhijujk | 识局

我们是识局团队!

读者投稿:content@ishiju.com

申请转载:fanww@ishiju.com或后台留言

招商与园区运营合作:hem@ishiju.com

(021) 5036 2007 /17717256956(武主任 )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