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云潭 ,编辑:小市妹
“生成式AI业务收入达12亿,同比大增200%,在整个集团营收盘子里的比重达到35%。”走过AI1.0时代的荣光,商汤在AI2.0时代蝶变生长。
囿于重研发、商业化难落地等行业困局,曾经的AI头部企业们遭遇股价和业绩的双重压力。而如今,由大模型开启的新一轮繁荣周期中,商汤率先突围,商业化落地卓有成效。
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商汤重新起航。
【飙升的生成式AI业务】
3月26日,商汤公布了2023年全年业绩报告。
其中最引人瞩目的要属生成式AI业务,实现了同比200%的飞速增长,全年收入达到12亿元,在整个集团收入中的比例提升到35%。
对商汤来说,这是一个质的变化。
意味着,生成式AI不仅仅是一项变革式的技术创新,更成为公司业务顶梁柱。同时,也代表着,商汤经过AI1.0时代的积累,在AI2.0时代实现了突破。
生成式AI也是商汤成立十年以来,以最快速度实现从无到有、并超过10亿收入体量的新业务。显示出AI新赛道的巨大动能。
在2023年的财报中,商汤主动调整了业务板块,明确生成式AI、传统AI和智能汽车三大板块,并以生成式AI为核心。
上述三大板块分别对应生成式AI的模型训练、推理等服务;传统智慧城市、智慧商业与智慧生活的非生成式AI业务,以及原智能汽车业务。
与此同时,依托大模型的基础设施和研发能力,绝影智能汽车业务收获不菲。过去一年,智能汽车业务斩获3.84亿元收入,同比增长31.1%,占比由7.7%提升至11.3%。
商汤量产交付新增129万辆汽车,同比大增163%,至此,公司已累计交付195万辆智能汽车。比亚迪、蔚来、埃安、极氪、奥迪等品牌的车主都会享受到商汤的AI技术带来的便利。
而且,商汤还新增超过1600万台的定点订单,这些订单后续都会转化为实打实的业绩。
两项业务大幅增长,使得商汤2023年的业务结构发生了大幅度的重构,特别是对“智慧城市”的依赖明显降低,已降至10%以内,业务调整的效果显著。
另外,公司在2023年更加注重财务效率的提升,运营支出有所下降,回款39亿元,同比增长49%;EBITDA(税息折旧及摊销前)亏损收窄至54亿元,同比下降2%。
就像公司董事长徐立所言:“生成式AI业务的增长,得益于各行各业对大模型的训练和推理的广泛需求,这预示着中国硬科技投资的新周期正式开启。”
这轮新的繁荣周期中,商汤生成式AI持续爆发。在业绩发布会上,商汤管理层表示,预计2024年生成式AI占比将达到50%左右,成为绝对的核心增长动能。
这也意味着,商汤即将迎来价值重估的拐点。
【生成式AI商业新模式】
重新上路的商汤,商业化落地明显加快。
2023年4月,商汤正式推出“日日新SenseNova”大模型体系,不到一年时间,商汤就收到了众多B端和C端的橄榄枝。
客户虹吸效应明显,过去一年70%为新增客户,30%的存量客户客单价也实现50%的增长,意味着量价齐升,商业飞轮快速运转;“绝影”智能汽车业务的智能驾驶和智能座舱两大核心领域均实现了持续增长,量产交付单车毛利润双增,代表着业绩含金量大幅提升。
目前,商汤有数十家客户的订单金额超过千万元,大型客户包括电信领域的三大运营商,金融机构招商银行、海通证券等,也包括京东、小米、阅文集团等头部互联网企业,以及清华大学、上海交大等高等学府。
大模型C端调用量在过去半年呈现出近120倍的增长,赋能的手机数量已经超过了20亿台。
这些成绩得益于公司制定的“模型即服务”商业模式,使客户能够轻松地在大装置微调和调用各类生成式AI能力,而无需自己建设和管理底层基础设施。带动生成式AI业务澎湃成长。
比如,“日日新”模型赋能国民级办公软件金山WPS的Copilot,一键生成PPT、表格处理、PDF文档理解易如反掌,让WPS AI可以对标微软Microsoft 365 Copilot。企业Copilot助手还被海通证券、招商局集团等大型企业采用。
“百模大战”进入白热化,但基于对AI产业的深耕,商汤更知道在这个赛道打什么牌。洞察下游应用市场,商汤主动告别“越大越好”的局限思维,构建了多个先进的小模型。
根据不同场景落地“行业小模型”,商汤把大模型做小,让大模型成为中小企业都可以用的工具。譬如“文生图”工具秒画,得益于商汤大装置的GPU算力,用户可以免除本地化部署,既能使用商汤自研作画模型高效生成内容,也可以将本地模型及第三方开源模型一键导入,生成更多样的内容。
这样一来,大模型的能力就可以适应到垂类领域,降低用户使用门槛,真正用科技赋能社会,将AI变成好用的生产力工具。
商汤进行了“大装置+大模型”协同驱动的前瞻性布局,成为公司成长的动力来源。
大装置(SenseCore)是大模型的基础设施,可以理解为AI开发基础平台,就像一座AI“电力站”,为各种AI应用提供所需的“电力”。
基于大装置这个AI基础设施进行训练和优化,商汤“日日新”大模型体系高速迭代。
2023年底,商汤大装置总算力规模达12000petaFLOPS,运营GPU数量达45000卡,在国内属于第一梯队,训练服务、推理服务赋能都领跑行业,生态圈不断扩容,并增加了对华为昇腾、寒武纪等国产芯片的适配。
▲来源:国资委官网、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官网、企业公告
更重要的是,一年内其推理服务的性价比提升了3倍,被视为业界性价比最高的大规模推理服务。
得益于大装置的强大算力储备,2024年2月,日日新4.0版本上线,在代码编写、数据分析和医疗问答等多个场景可比肩GPT-4。
可以看出,通过技术优势和硬科技门槛,“大装置+大模型”的战略部署,为商汤打通了业务闭环。在AI2.0时代走出了一条独特的发展之路,并呈现出蓬勃生机。
【聚焦打造新质生产力】
在ChatGPT掀起AI变革巨浪后,中国承受不起AI赛道的落后。
无论是顶层设计,还是企业商业竞争层面,中国企业已经奋起直追。
2024全球开发者先锋大会(GDC)上,徐立指出:“AI2.0时代,生成式AI被视为推动生产力进步的重要技术,如果能在知识、推理、执行三层能力上实现突破,将真正带来整个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在这场变革中,商汤跑在了行业前列,源于以下三个维度:
其一,AI1.0积累的优势,是一座巨大的金矿,为2.0时代的厚积薄发奠定基础。
AI1.0时代大致发轫于2015年,彼时的AI创业浪潮以CV计算机视觉技术为主导。
AI1.0主要是感知智能和决策智能,下游主要聚焦To G或To B市场,商业化应用空间相对受限。但1.0时代的技术和应用积累至关重要,否则无法实现如此之快的飞跃。
从AI1.0时代开始,商汤就积累了大量优质客户。比如,2015年小米推出操作系统MIUI7中的宝宝相册,就是联手商汤共同打造的新卖点。同一年,商汤中标中国移动的实名认证工程。
加上智慧城市、智慧商业领域的积累,奠定了商汤独到的见解和洞察力,这些客户如今正加速转换为生成式AI客户。
其二,快速迭代,性能不断提升。
在超强算力加持下,今年2月,“日日新”迭代至4.0版本;预计4月份将发布“日日新5.0”版本,性能全面对标GPT4-Turbo,支持百万字无损上下文,多模态模型能力也将全面对标GPT4V。
在SuperClue举办的代码评测中,“日日新”大模型荣登榜首,在HumanEval测试集的一次性通过率高达76%,这个成绩甚至超越了GPT-4。
弗若斯特沙利文发布的《2023年中国AI开发平台市场报告》显示,商汤在增长指数和创新指数两大评估维度的综合评分中位居国内首位,仅次于亚马逊。
商汤还开源了InternLM2-7B与20B两种基模型,开源模型在性能方面超越了Meta的Llama2和谷歌的Gemma。
其三,对产业和市场有更深的理解,产品力更强。
面对多个应用场景,商汤多年深耕细作,可以快速跟进市场需求,提供针对性的生成式AI解决方案。
小浣熊智能助手是时下商汤产品体系中的爆品,包括办公小浣熊、代码小浣熊。代码小浣熊可以大幅提升程序员的编程效率,比如“小浣熊”代码补助工具,可节省30%的工作量。
办公小浣熊可以执行数据分析任务,生成可视化图表,比如,当企业需要对某一产品的推广制定预算,只需把财务报表、账户信息、产品介绍等文档全部输入,它就能根据既有数据和需求,给出一个既合理又科学的预算方案,展现出强大的推理能力。
其四,长期的端侧AI积累,让商汤可以深入AI商业市场。
早在2015年起,商汤就和头部手机厂商及主流车企合作,把感知和决策的AI模型植入了超20亿台手机和上百万台汽车。在生成式AI时代,商汤占得先机,推出了领先的端侧小模型,打开了新的应用场景。
如果说2023年是AIGC初始元年,2024年就是端侧大模型应用的爆发之年。尤其是错失AI的苹果,放弃造车后转向AI研发,据称正和国内企业合作推出AI手机,并应用在今年发布的iPhone16、Mac系统和iOS18中。
试想,如果全球的智能手机融入AI技术,这将是一个多么巨大的市场?
2023年,高通、MTK都展示了商汤生成式AI端侧模型在其旗舰芯片上的应用效果,商汤7B小型模型在高通芯片上达到了16tokens/秒的推理速度。
这些终端模型是实现AI手机的关键一步,最终实现手机听取用户指令后,就可以调用各种应用完成复杂任务。当前,商汤已和小米、荣耀等手机企业合作研发。
面对这样一个广阔市场,其想象空间可以预见。
过往,商汤在资本市场的印象是重研发、商业化还在赋能阶段,因此股价遭到压制。
以4月2日收盘价计算,商汤PB只有0.96,市值跌破净资产,成长股惯用的PS也只有7倍。在任何一个主流资本市场,对一家处于成长期的科技股给出如此低的估值,都是不可想象的。况且,还是身处时下最火爆的AI赛道。
商汤已经战略锚定生成式AI,呈现出爆发式增长态势,且整体经营效率明显好转,逐步迈入商业化正循环周期。
重估商汤,正当时。
免责声明
本文涉及有关上市公司的内容,为作者依据上市公司根据其法定义务公开披露的信息(包括但不限于临时公告、定期报告和官方互动平台等)作出的个人分析与判断;文中的信息或意见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商业建议,市值观察不对因采纳本文而产生的任何行动承担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