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任泽平团队
我们对2024年经济形势的判断是:政策友好、经济筑底。当前是四底叠加:政策底、经济底、市场底、监管底。期待信心触底回升,全力拼经济。
作者在2014年提出“新5%比旧8%好”,继预测股市“5000点不是梦”之后,预测中国经济未来新的增长平台在5%左右。10年后,中国经济到达了5%的增长区间附近。近年倡导“新基建、新能源、全力拼经济、鼓励生育”。
一、经济数据出现一些结构性好转迹象,出口和制造业数据开门红,有喜有忧
外贸方面,1-2月,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6.61万亿元,同比增长8.7%,超市场预期,进出口规模创历史同期新高。
出口的大幅改善与美欧经济回暖和补库存周期有关。美国3月ISM制造业PMI50.3%,为2022年11月以来首次重回荣枯线上方,不仅高于预期值48.4%,更远高于前值47.8%。
受益于出口的带动,制造业投资和制造业PMI改善,进而带动铜铝等工业金属量价回暖。
3月中国制造业PMI为50.8%,前值49.1%;非制造业PMI为53.0%,前值51.4%。其中,新订单指数53.0%,回升4.0个百分点。新出口订单指数51.3%,较上月回升5.0个百分点。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1~2月国内汽车产销分别完成391.9万辆和402.6万辆,分别同比增长8.1%和11.1%。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为125.2万辆和120.7万辆,分别同比增长28.2%和29.4%,市场占有率达30%。出口方面,前两个月汽车出口82.2万辆,同比增长30.5%。
但是,经济恢复的基础仍不牢固,需要政策继续发力。一二线城市二手房销售环比有所回暖,但仍为过去五年的低位。3月,一二线城市二手房销售环比曾121.9%,同比-32.7%。民营经济信心有待提振。
二、政策友好,全力拼经济:加大宏观调控力度、优化房地产政策、发展新质生产力
3月5日,《政府工作报告》(以下简称《报告》)部署2024年重点工作,传递十大重要信号。
1、2024年将经济增速目标设定在5%左右,2023年GDP两年复合增长4.1%,意味着政策加码推动经济恢复的决心,释放积极信号。
2、政策总基调为扩张。“加大宏观调控力度”,“多出有利于稳预期、稳增长、稳就业的政策,谨慎出台收缩性抑制性举措,清理和废止有悖于高质量发展的政策规定”。
3、财政政策积极加力。今年广义财政支出规模为“4.06万亿赤字规模+3.9万亿地方专项债+1万亿新增不列入赤字的超长期特别国债+1万亿去年四季度发行的特别国债+5000亿以上的PSL”。分解看,赤字率3%对应4.06万亿赤字规模,比去年初预算增加1800亿,这是狭义财政。再来看广义财政,3.9万亿地方专项债,比去年增加1000亿;去年4季度临时将赤字率提升至3.8%,增发1万亿特别国债,大部分用于今年花;新增1万亿超长期特别国债,不列入赤字;累计发行5000亿支持三大工程的PSL,后续可能还会增加。地方政府化债,中央财政扩张,谋划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
4、“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精准有效”,加强总量和结构双重调节,预计继续降准降息。
5、扩大内需。消费方面,培育壮大新型消费,智能家居、文娱旅游、体育赛事、国货“潮品”;传统消费品以旧换新。投资方面,推动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新基建。国务院印发《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提出,到2027年,工业、农业、建筑、交通、教育、文旅、医疗等领域设备投资规模较2023年增长25%以上;重点行业主要用能设备能效基本达到节能水平,环保绩效达到A级水平的产能比例大幅提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关键工序数控化率分别超过90%、75%;报废汽车回收量较2023年增加约一倍,二手车交易量较2023年增长45%,废旧家电回收量较2023年增长30%,再生材料在资源供给中的占比进一步提升。
6、新质生产力。依次提及“巩固扩大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等产业领先优势,加快前沿新兴氢能、新材料、创新药等产业发展,积极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新增长引擎”,“开辟量子技术、生命科学等新赛道”;一体化算力体系、数字基础设施和“人工智能+”。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
7、“增强资本市场内在稳定性”。法治兴则市场兴。
8、“优化房地产政策”。地方因城施策放松限购限贷。房地产新发展模式、“三大工程”建设、“人地钱”挂钩政策、户籍制度改革正加速推动。
9、“弘扬优秀民营企业家精神”。加快民营经济促进法立法,提高融资支持,营造稳定透明可预期的政策环境,提振民营经济信心。
10、高水平对外开放。“全面取消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措施,放宽电信、医疗等服务业市场准入”。
经济史告诉我们,古今中外,经济发展好的时候都有一个基本特征:放水养鱼,减轻税负,尊重常识,实事求是,稳定预期。
未来应松绑房地产调控;加大货币政策宽松力度;降低税负;提振民营经济信心,关键是提供法治环境和改善营商环境;大力发展新基建、新能源、人工智能等;放开并鼓励生育,应对老龄化少子化不婚化,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参见《》)
三、优化房地产政策,重启市场信心,组建住房银行
3月22日国常会提出:要进一步优化房地产政策,持续抓好保交楼、保民生、保稳定工作,进一步推动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落地见效,系统谋划相关支持政策,有效激发潜在需求,加大高品质住房供给,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2024年1月以来,我国房地产优化政策持续加码,加速落地,但当前销售依旧低迷,拖累经济、地方债务。房地产支持政策应出尽出,应出早出。考虑城镇化进程、改善性需求、城市更新等,房地产还有很大潜力和空间。当前三招可救地产:全面取消限购,持续大幅降息,组建住房保障银行收购开发商库存用于保障房。
从杭州、广州、成都、西安、苏州等城市近期的成交来看,看来放松限购是有用的。建议北京、上海仿照广州、杭州,可以先放开二手房或大户型豪宅的限购,这样既不影响刚需,又能尽快恢复市场人气。
大量中国买家到东京、新加坡买房,而国内房地产市场低迷,应该让这部分购买力留在国内,为中国经济复苏贡献力量,肥水不流外人田,应该大力松绑房地产调控和提振市场信心。
尽快打通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的最后一米,现在国家政策已经明确,但是迟迟落不了地,原因是银行担心被事后追责,应该给予纳入白名单的房企三好生和项目融资明确免责。
如果连房企三好生都考试不及格,说明试卷太难了,需要尽快降低难度,当务之急是重启市场,放松限购、持续降息、组建住房银行收购开发商库存用于保障房。
关于组建住房银行的构想:组建住房保障银行,收购开发商的土地和商品房库存,用于租赁房保障房。开发商拿到资金限定必须进行保交楼,这样可以防止烂尾,坚决不能让购房者承担地产调整的风险。当前地方财政压力大,能力有限。房企回款有多余资金,可以用于拿地,土地财政就会恢复,地方债务压力就能缓解,基建有望回升。收购的库存商品房和土地用于租赁房保障房,有助于改善民生,本来开发商手里就有那么多库存,如果额外再新增供地用于租赁房,将导致巨大的浪费。(参见《》)
四、新质生产力的内涵和机遇
2023年9月7日,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2024年1月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对“新质生产力”定义作出系统性阐述;3月5日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对“新质生产力”定义作出系统性阐述,“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它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
从经济学上,有四层含义:
第一,新质生产力的提出有其时代背景。改革开放后到2012年以前,中国经济经历了一段高速增长时期,平均增速9.9%;期间,人口红利、以及工业化进程加快,带来持续的劳动力供应和资本积累;改革红利、城镇化进程加速,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据测算,1978-2012年,资本积累、劳动力总量、人力资本和全要素生产率分别拉动4.1、1.1、1.0和3.7个百分点。随后,人口红利收缩,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放缓,逆全球化,中国经济增速换挡。2013-2019年,GDP年均增长7.0%,资本积累、劳动力总量、人力资本和全要素生产率分别拉动4.4、0、0.5和2.0个百分点;劳动力供给制约,全要素生产率也有所下滑。
第二,新质生产力核心标志是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二十大报告把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作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任务。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强调资本、劳动、技术,其中,资本和劳动要素投入贡献了部分经济增长,剩余贡献因素则统称为全要素生产率。2012年中国劳动人口拐点出现,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则成为破局的关键。十九大首次提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二十大提出,“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着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主要依靠技术进步,包括使用新技术、引入新生产要素、资源重新配置等。
第三,新质生产力通过科技创新实现产业升级,技术、数据要素将对经济增长做出巨大贡献 。三次工业革命带来了经济巨大腾飞,越来越多的经济体受益于技术红利;这也意味着率先掌握技术革命的经济体,具备经济发展的先发优势。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蓄势待发,属于智能化数字化时代即将到来。数据已被列为生产要素。未来产业升级趋势,从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型。当然,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忽视、放弃传统产业,而是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促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
具体来看,新质生产力覆盖三个方向:1)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2)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3)数字经济创新发展。
市场重点关注八大行业:1)人工智能,2)数字经济,3)新能源,4)低空经济,5)商业航天,6)生物制造,7)量子技术,8)生命科学。
第四,新质生产力通过体制创新推动资源有效配置,改革红利将对经济增长做出巨大贡献。这就包括了,科教兴国战略,创造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市场环境,保护企业家精神,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财税、金融体制改革,对外开放等。
中国不断推动资本、劳动、土地、数据、技术等要素市场化,并加大产权保护力度,企业家将上述生产要素组合起来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企业家承担了创新创业的巨大风险,是社会活力和技术进步的源泉。中国涌现出一批具有“企业家精神”的企业家,提升了产业和科技国际竞争力。
五、全球制造业探底回升,美联储降息仍存不确定性
海外市场重点关注:一是美联储降息节奏对资本市场的波动影响,二是美国补库周期、全球制造业复苏对中国出口的影响。
当前美国经济韧性较强,受益于此前QE政策、资本回流和人工智能革命。2023年四季度GDP环比折年率超预期上修至3.4%,个人消费拉动2.2个百分点,是主要支撑。在超额储蓄释放后,居民消费始终受通胀回落和薪资增速支撑,消费者信心指数持续改善。2024年2月零售环比0.6%,前值-1.1%;核心零售0.3%,前值-0.8%;其中,建筑材料消费高增,与房地产回暖拉动有关。2月新建开工环比10.7%,同比5.9%;2023年12月10城房价指数同比7.0%,20城房价指数同比6.1%。
美国劳动力市场保持稳定,去通胀进程放缓,近期美联储官员表态不急于降息。3月失业率3.8%,保持在历史低位附近,3月新增非农30.3万人,持续超预期改善。核心PCE同比回落到2.8%,但住房持续高通胀,去通胀极为有限。美国房价同比在2023年6月已见底,房价滞后影响,最快将于2024年下半年对住房通胀带来新一轮上行压力。
美联储理事沃勒表示不急于降息,经济产出和就业市场显示出持续的强劲,而降低通胀的进展已经放缓,不急于采取开始放松货币政策的步骤,等待一段时间再放松政策的风险很小,而且明显低于过早采取行动的风险。
美国库存周期筑底,制造业PMI连续三个月回升,1-2月中国对美出口同比回升至5.0%(以美元计价)。后续关注中国两大出口链条:一是关注美国率先进入补库周期的行业相关出口;二是房地产后周期行业相关出口。但本轮是弱补库周期,1月美国制造商、批发商、零售商库存名义同比分别为-0.5%、-2.5%和5.0%,处于历史54.8%、69.9%、47.6%的高分位水平。
六、大类资产
表现较好的资产有三类,一是以去美元化、避险属性为主的比特币和黄金;二是供给因素推动的原油,全球制造业复苏逻辑的有色金属类大宗品;三是价值风格的日本股市、AI浪潮的美国科技股、修复行情的中国股市。
年初至今,美元指数上涨2.9%至104.3,美元兑人民币涨2.0%至7.24;COMEX黄金、白银分别上涨13.4%、14.6%至2349.1美元/盎司、27.6美元/盎司;ICE布油、LME铜、铝分别上涨17.9%、9.2%和2.8%。美国纳指、标普500指数、道指分别上涨8.2%、9.1%和3.2%;沪深300涨幅4.0%;韩国综合指数、日经、印度SENSEX30累计涨2.2%、16.5%和2.8%。
短期,欧洲经济不及预期、美国降息靴子尚未落地,可能继续支撑美元指数,非美货币短期或继续承压、转向基本面逻辑。2024年3月瑞士央行下调利率25bp至1.50%,欧央行、英国央行表态均偏鸽,巴西、智利等于2023年下半年陆续启动降息。
全球新一轮降息潮或将在今年开启,市场维持美联储6月首次降息预期,届时将利好全球资本流动。叠加全球制造业周期探底回升,对以美元计价的大宗品形成支撑。
添加助理领取专属研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