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藤校放榜,家长群里转每个学校录取榜单,搜罗别人哈耶普斯麻成功经验。里面的信息从标化到科研,从不同年龄段的夏校选择到文理竞赛的最优搭配,都一一扒了个底儿掉。殊不知,复制别人的成功,多半只是南辕北辙…就连藤校收割机——北师大实验、常熟UWC这些学校,都不敢拍胸脯保证每年想拿什么藤校的offer就能拿到什么。成功爬藤的背后,离不开天时地利人和,顶端的家庭资源也很难复制。简而言之,这已经不再是属于中产的爬藤时代。
文|mikizhou
From Miki粥
微信号:mikizhou520
01.
中产爬藤的时代
因为,爬藤成本已经变了。
今年年初,「哈佛女孩刘亦婷成为美国普通中产」登上了热搜,这个被遗忘多年的中产爬藤典范再次被全网关注。
当年她作为一个普通外国语学校的高中那个女生,家境一般、成绩平平,最后仅凭640分托福成绩(相当于现在的110左右,北师大实验国际部门槛水平),没有SAT和GRE,没有任何国际上有口碑的竞赛奖项,也没有任何活动赋能。
仅凭一次学校美国交换生面试,机缘巧合得到了WBSE主席拉瑞的几封推荐信,就拿到了无数人梦寐以求的哈佛offer,还是全额奖学金。
世界顶尖名校,原来也不是高不可攀?
一时间,全国家长心中燃起了爬藤的希望,纷纷向刘亦婷爹妈讨要「哈佛女孩」培养秘诀,誓把自家孩子也培养进哈佛。
她的自传《哈佛女孩刘亦婷》狂卖百万册,国内销量堪比《哈利波特》。
但深究其爹妈的教育,都是些「握冰15分钟培养小孩的意志力」、「严禁她穿花哨的衣服」等,今天看起来匪夷所思的…努力?
当年普通家庭不必卷,小孩就能进藤校,需要的只是一次因缘际会。
中国日报截图
现在藤校录取的都是什么人?16年拿到哈佛offer的天才少女郭文景的履历很有代表性——
连续两年参加了美国国家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公开赛,并获得冠军; 在被称为信息学奥赛选手的最高赛场——国际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当中夺得银牌; 手握5门AP满分,英语非常流利(读的美高不需要提供托福成绩,但也可以想象出英文母语水准); 除了学业之外,她还先后去了Meta AI Research、微软、谷歌大脑、Epic Games等公司和团队实习,拿到计算机硕士和数学本科学位,随后又到斯坦福大学读博。 兴趣爱好涉猎各种领域:帆船、滑雪、辩论社、救生员...
不仅自己拥有高「含金量」履历,家庭资源也是顶配——
父亲是浙江首家主板上市的软件公司实控人,妈妈是MIT的高材生兼计算机领域大牛;朋友圈里有李开复叔叔点赞,身边站的是姚安娜这样的朋友。
去年从斯坦福退学,做AI产品一夜爆红,硅谷争先恐后给她投资,她爸爸的公司也因此8天出了6个涨停板,从46.87亿元涨到83亿元…
过亿的资产,豪华的朋友圈,名校的父母,高智商的二代,这就是目前爬藤家庭的基本配置。而这些背景优渥的家庭,给小孩提供的还不仅仅是钱和资源,父母还很懂如何把小孩的潜能发挥到极限。
从基因、智商、财富、资源到对教育投入的热情、科学的规划,爬藤队伍在卷了20年多年后已趋近完美,无懈可击…
当年普通家庭还能买本传记做做梦,如今随着刘亦婷归于平庸也该醒了:
拼命卷名校,也造不出下一个哈佛女孩。
02.
六边形战士之殇
而且,即便读到藤校大U也不是万事大吉。
根据哈佛大学的最新研究报告,所有四年制美国大学中,学生能在6年内毕业的比例只有60%,公立大学是57%。私立的非盈利大学好一些66%,私立盈利大学只有32%,毕业率是发达国家中最低的。
名校巨大压力,让很多拿到名校offer的小孩没办法顺利完成学业:有人辍学、有人抑郁,有人暴瘦得了厌食症…
前段时间有个藤校男生Quon精神崩溃,视频吐槽了一堆有毒的名校,劝诫父母择校千万不要只追求排名。
我见过所有的辍学故事里,最离谱的是个富二代。
家庭优渥,父母是人中龙凤,唯一美中不足的只有他资质平平。爹妈为了不让二代掉落阶层砸钱砸资源,按头一顿猛鸡,终于把他弄进了南加大。
开学那天一家人开开心心把他送到校门口,挥手道别。但没想到爹妈前脚刚走,小孩后脚也跟着离开了学校,从此就没在学校出现过。
在美国天天吃喝玩乐瞎胡闹,期间还以读书为名不停地问家里要钱。直到有一天,学校把退学通知书寄到了家长的邮箱,这个秘密才被捅破,而此时他已经在美国瞎晃了一年多…
几百万的投入,打了个没有回响的水漂,气得家长吐血。他自己倒是很无所谓:又不愁吃喝,为啥还要苦读书?
从功利角度来说,小孩似乎也没错,毕竟爹妈鸡他进名校也不过是为了BlingBling的一纸offer罢了,没有考虑过他到底需要什么。
漫天飞的申藤履历里,我们常会看到文治武功全能的「六边形战士」,一边读书一边做公益项目,办社团办报纸,还不耽误玩音乐搞运动…
他们浑身发光精力充沛,好像可以改变世界。但现实的故事里都没有后来…手握大藤offer,就是他们一生中的高光时刻——
高中办俱乐部,辛苦创业,一旦升入大学之后,俱乐部都都交给其他人,完成了80%的创业项目扔到了一边。他所有的努力,都只是为了提高申请大学的竞争力。 @吴军《卓越》
功利性的升学包装,不会带给小孩持久的竞争力;流水线生产出来的产品再优秀,最终也不过昙花一现。
藤校大三学生Quon外网爆料截图,申请100家公司的岗位,只能拿到2-3家的面试,还不一定能保证获得Offer,而这仅仅是一份实习申请!
精英教育最大的陷阱,是为追求圈子里虚无缥缈的认同感,极致功利地追求名校的标签,反而忽略了教育的目的,原本是培养一个内涵丰富且有用的人,而不是制造一件表面光鲜但无用的摆件。
03.
名校成功学
世界上根本就不存在所谓的爬藤成功学,优秀的小孩只有找到适合的土壤,人生才能绽放。
最近朋友分享了她求学的经历,也许可以给家长一些启发。
她从小自觉又努力,属于那种爹妈拯救银河系才能换回的小孩。但自我要求越高越易折,她对挫败感的接纳不高,可周围大神那么多,怎么可能一直赢?
有一次她生气跟爸爸吵,说努力这么久注定还是个普通人。她爸爸只是淡淡回了一句,能做到普通就很好。
后来父母送她读美高,给了她更多选择的机会,因为感觉当时考清华困难。大学期间学习压力大她拿过F,但她父母从没因为成绩失望,只说「只要你能想明白为什么就OK」。
后来她从牛剑一路读到芝加哥,人生并没有被一个F毁掉,而是一步一步走出了优秀的样子。
她说,小孩一生不是到进了大学就结束的,进了哈佛也不一定能靠自己找到工作,进了MIT也不代表不会挂科;人生路太长,长到你有机会回头看,发现大学可能真的不算什么…
这个故事让我大受震撼。
爬藤家长前赴后继,大量沦为分母无人问津。这样紧绷的人生对小孩来说真的好吗?适当的松弛感,是不是能让我们距离目标更近?
还有个山东小孩读普高,常年在升学压力下苦苦挣扎——
小升初要努力考上重点初中,中考要努力进入重点高中,高考要「提高一分,压过千人。」
但她对上不完的自习、写不完的作业、画不完的考点深恶痛绝,成绩一直中等水平,高考进985基本没戏,前途一片黑暗。
为了未来多一个选择,在父母的支持下她开始课余学A-Level,学了之后才发现天高海阔:
原本在普高里物化生狂刷知识点,自己毫无优势,但放到国际课程里偏重实用和研究性,自己如鱼得水;比起高考的固定科目,A-Level的容错率更高,可选的科目也更多。物理拿不到最好成绩,换经济一样能申请目标专业。
最终她凭借五个A*拿下了帝国理工的offer,24年QS大学排行第6直接盖过清北,逆袭人生。
每次看到家长拿着学霸宝典卷生卷死,就想起这个小孩:卷不动了,是不是可以换条赛道,实现弯道超车?
格局打开,就知道人生不只有一条路径。
04.
教育的目的和目标
经济动荡,很多家长都在重新考虑是否出国留学,但我觉得真正该考虑的是帮小孩找到最适合的教育路径。
从个体的天赋出发:
有些小孩天生耐鸡能卷、遇强则强,选择公立参加高考,或去公立国际部卷出国,都可以如鱼得水;有些好奇心旺盛,思维活跃不拘一格,走国际教育路线则是更好的选择。
从家庭的资源出发:
家里有矿可以随心所欲,选择爬藤甚至无用之学也不担心没饭吃;但对财力和资源有限的中产而言,与其追求缥缈的名校梦,不如把让小孩掌握有效的、发挥专长的谋生手段当成首要教育目标。
哈佛、耶鲁这样的藤校比较注重通识教育,如果本科生毕业去申请谷歌或微软,面试官更可能倾向于麻省理工或卡内基梅隆大学的毕业生,甚至是加州伯克利、密歇根大学等公立大学的毕业生。 @吴军《卓越》
从课程选择出发:
精力充沛、兴趣广泛可以选IB;擅长钻研、知识点扎实可以选A-Level;卷得动的去考AP,卷不动的读DSE…
并不是选择了一条路,未来就有了上限。
我见过很多优秀的小孩,从公立校读大U,从普校跳板到藤校,既有谋生手段又不乏国际视野,读文科专业不耽误进世界五百强…
他们有的卷有的佛,有的天赋异禀,有的厚积薄发,最大的共同点就是找对了方向,最终人生绽放。
所以,别再套用所谓的公式,选择适合孩子的道路,最重要。
Miki粥,资深媒体人,教育纪录片总策划,创造了"顺义妈妈"一词。个人公众号:Miki粥(mikizhou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