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进培养过程 提振毕业生就业信心!

新闻资讯2024-04-16 20:21:10橙橘网

改进培养过程 提振毕业生就业信心!

印第安纳大学调查发现毕业生就业信心高涨,学生的自信从何而来?

2018年12月,印第安纳大学伯明顿分校(Indiana University Bloomington)全美学生参与情况调查机构(National Survey of Student Engagement,以下简称“NSSE”)发布了名为《剖析学生参与:本科教育质量的发现》(Engagement Insights: Survey Findings on the Quality of Undergraduate Education)的年度报告,该项调查于当年春季进行,受访对象为北美洲地区511所高校的大一和大四学生。调查发现,绝大多数(93%)大四学生认为自己在学校的所学所得与职场紧密相关,对未来的职业生涯信心十足。与此同时,美国高校协会在2018年对雇主进行调查,结果发现,雇主对于毕业生“能将知识与技能运用于工作领域”的满意度有显著提升,从三年前不足25%增加到了75%。两相对照,学生的自信心或许并非是不谙世事的盲目乐观。“真实的数据表明学生学有所获,对未来满怀期待,这对高校来说也能重振信心。”NSSE负责人亚历山大·C.麦克柯米克(Alexander C. McCormick)这样说。那么,高校如何提升学生的就业信心呢?

“谈”出未来

NSSE把“职业信心”细分为三个方面:充分了解可能的就业去向,了解自己的兴趣所在,有清晰的职业倾向。根据NSSE的调查,大四学生参与就业直接相关的活动中,比例最大的是“与他人谈论职业兴趣”,而家人、同学、学院咨询人员和专业人士是大四学生最愿意进行讨论的对象。具体来看,几乎所有学生与家人讨论过自己的职业兴趣所在(超过半数学生会经常这样做),99%的学生与同学、学员咨询人员和职场人士探讨过职业倾向,但是只有一半的学生与学校就业服务部门的工作人员进行过有关职业兴趣的交流。

如人所料,来自家人、专业人士(包括教师和职场人士)的看法与建议或许更能增强学生的就业信心。因而,教师主动与学生讨论职业相关话题显得尤其重要。NSSE同期进行的“学生参与情况教师调查”是从教师角度关注学生参与度,该调查受访对象来自113所美国高校的13823名教师。

数据显示,多数教师经常与自己教的学生或前来咨询的学生谈论职业计划的相关问题。这一数据随着教师所属专业不同而有所差异,教育学、社会工作类专业(例如公共管理等)和健康类专业的比率最高,超过80%。而在加强师生互动上,高校各显其能,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促进师生间的交流,其中不少活动并不要求太多的资源支持。例如,威斯蒙特学院(Westmont College)发起了“请教授共进午餐行动”,号召学生以几人为一组邀请教师边吃饭边探讨交流。此外,学院还创新了新生欢迎会的形式,让教师邀请15至20名新生到自己家中做客,在学生入学之初就拉近与教师的关系。

能力支撑信心

信心源自实力,学生对职场的信心自然需要有效的职场能力作为保证。NSSE确定了七项职场技能:分析与批判思考的能力、有效的协同工作能力、良好的写作能力、清晰有效的口头表述能力、职场技能学习能力、理解不同背景者的能力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从大四学生的调查结果来看,无论何种能力,90%以上的学生都认为自己有所掌握。对于多数职场能力,有三分之二到四分之三的学生表示自己能力较强或非常强。

学校对学生职场能力的培养一部分来自教师的课堂教学。NESS的“学生参与情况教师调查”发现,超过70%的教师表示,在大三大四学生的课程中,自己会精心设计课程结构,把培养学生的分析与批判思考能力、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和职场技能学习能力融入课程目标之中。同时,NESS调查还发现,非STEM领域的教师更加注重学生协同工作、沟通交流和理解他人等能力的培养。

此外,不少高校也从学校层面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不仅仅强调专业知识的学习,圣地亚哥大学(University of San Diego)就是其中一例。学校认为信息素养对学生的专业学习、就业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至关重要,因而将其列为学生的核心竞争能力并不断加以巩固,采取了多项措施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针对大一写作的指导教师会着重训练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图书馆员工也为学生设计了培训课程。专业课授课教师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例如,教师会向学生清晰介绍本课程需要哪些信息素养涵盖的能力,并引导学生学习掌握。

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则联合第三方机构进行调研后发布了《可迁移技能与就业服务》报告,并按照学校的专业类,出具了8份定制化报告,分发至相应的专业和项目负责人。报告指出若干改进之处,例如,大四学生参与校园工作的人数远高于同类院校,学校需要确定校园工作与学生职业发展的联系所在,并增强技能需求标准。另外,根据毕业生可迁移技能的相关调研结果,在培养学生的相关技能上,学校就业服务工作将会围绕职业展开,而不是以专业为中心。

实践活动不能少

高强度实践活动是学生获得全面锻炼、提升就业能力的另一有效途径。根据NESS的报告,高强度实践活动主要包含以下6项:服务型学习、学习社区、教师主导的科研、实习、出国学习、大四顶点项目。高强度实践活动通常要求学生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与同学、教师甚至是其他相关人士协同合作,完成极具挑战性的学习过程,在不断的反馈与调整中解决层出不穷的问题,非常有助于学生成长。NESS创始人乔治·科(George Kuh)建议学生在校期间参加至少两次高强度实践活动,“一次在大一时进行,另一次的主题则最好与自己的专业相关。”NESS的调查发现,教师十分重视学生的高强度实践活动经验,尤其是实习和大四顶点项目,大多数受访教师认为这两种经历价值巨大。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教师普遍看重高强度实践活动,但是教师亲身参与其中的比例并不高,只有40%的教师带领学生进行科研活动,三分之一的教师在学生进行实习时提供指导。

那么,学生的参与情况如何呢?NESS调查发现,大一学生参加过高强度实践活动的比例为59%,到了大四,这一比例增加到87%,而至少有过两次高强度实践活动经历的大四学生则占六成以上。具体来看,服务型学习的参与人数最多,超过一半的大一学生参加过该类实践活动,而大四学生的这一比例为62%。同时,学生参与高强度实践活动的情况与专业和年级特点也有关系。例如,大四学生参加过实习和顶点项目的比例较大,接近受访人数的一半,而生物、物理、农业和计算机等相关专业的学生参与科研的比例更高。

中佐治亚州立大学(Middle Georgia State University)制定的质量增强计划中特别提出鼓励学生参与高强度实践活动,并提升活动的效果。学校推出了“经历学习”项目,并借鉴游戏升级的模式设立了青铜、白银、黄金和铂金四个阶段,任一阶段的高强度实践活动有相应的“热身”活动,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该活动。同时,学校制定了学生表现的评价策略。学校希望把种类繁多的高强度实践活动串联起来,为学生提供在校四年的更具连贯性的实践活动训练。

从NESS的报告可以得见,高校在课堂内外注重培养学生的职场能力,教师多与学生沟通交流职业信息,让学生对职场有较为清晰的了解。这些举措能够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增强就业信心。

主要参考文献:

[1] “Seniors Think What They’ve Learned Will Help Them Do Their Jobs. Do Employers Agree?”. The Chronicle of Higher Education. November 29, 2018. Web.

[2] National Survey of Student Engagement网站.


关注“麦研文选”,获取更多数据——

☞回复“布点专业”,获取近两年高职院校布点数增加较多的专业全名单

☞回复“高职相关度”或“本科相关度”,分别获取2022届本科或高职专业相关度较高专业TOP20名单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