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安身立命之道
“知天命,尽人事”,这是中国人的“安身立命”之道,具有深刻的人文精神。
孔子在《论语》的首章和末章总共说了六句话,我们常常称之为中国人的人生“六知”:知学、知人、知己、知命、知礼、知言。
孔子的“六知”到底从何而来呢?“六知”来自于《周易·乾卦》的六爻。所谓爻,说的是阴阳的三种变化:不易、变易、简易。
在这婆娑迷离的“爻动”之中,孔子总结出了人生六个阶段的“六知”。
第一阶段,潜龙勿用,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懂得知学,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第二阶段,见龙在田,三十而立,懂得知人,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第三阶段,惕龙无咎,四十而不惑,懂得知己,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第四阶段,跃龙在渊,五十而知天命,懂得知命,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
第五阶段,飞龙在田,六十而耳顺,懂得知礼,不知礼,无以立也;
第六阶段,亢龙有悔,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懂得知言,不知言,无以为人也。
正是孔子这人生的“六知”,清清楚楚地给了我们岁月的指引和生命的秩序。
知天命,洞悉规律;尽人事,过好人生。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去理解:
一是在最坏的处境下,竭尽全力拼到最后,这是知命又不认命的豁达与不妥协;
二是尽人事之后,才知道天命尚在,尽人事之后,才知顺乎天命;
三是知天命而不懈怠人事。知天命,当知自强不息;尽人事,当知厚德载物。
信命宿命不可取,不信命拼命也不可取,信命改命方可取。因为信命宿命者听天由命,不信命拼命者盲目“尽人事”失败多,成功少;信命改命者“尽人事”,成功多,失败少。
五十知天命,到底知的是什么?
孔子所说的“知天命”,不是听天由命、任其摆布,而是谋事在天、成事在人,不懈怠的生命理想,真实地活在当下。这是孔子对生命规律的认知。
“五十而知天命”,这是孔子对顺应规律的感叹:“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孔子五十后所做的很多都是来自《周易》的启发。所以说,读《周易》帮我们悉知天命,读《礼记》帮我们悉知人事;读《周易》可以帮我们找寻天命,读《礼记》可以帮我们找到秩序。
“五十而知天命”,是孔子自己在五十岁之后,明白了肩负的“仁”和“礼”的理想是无法实现了,人生没多少时间了,做事情不再追求一定要有一个好的结果了。
他五十岁之前颠沛流离、周游列国,希望政治理想能够有所成就;
而五十岁之后,虽然仍是“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但对改造这个社会的愿望已经淡然了,所有的人生得失已经不那么重要了。
孔子对人生的认知很简洁,很通透,他一个字不多说,一个不少说。“知天命,尽人事”六个字;“性相近,习相远”六个字,讲的都是规律和人性。
“知天命”说的是规律,“尽人事”说的是人性;“性相近”说的是天性,“习相远”说的是习性。
“天性”来自天,“习性”来自地,天地阴阳,刚柔善恶,皆在人心、道心和天心。
孔子所讲的“命”,其真正意义指的是宇宙法则,人对其没有办法转变,现在我们常常称之为“时代趋势”。势在的时候,只要顺势而为,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华,穷达祸福往往就掌控在自己的手里。
人生两件事四个字——“做人做事”。做人要懂得人情世故,做事要顺道而行。
人情世故说的就是既要看到人的天性善良一面,也要看到人的心性贪婪自私一面,凡事才不会忐忑不安。
知天命,为本;尽人事,为末。《礼记·大学》有云:“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论语·学而》亦有云:“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知天命,尽人事”,本末合一就是知行合一。
天地人间:从《学而》到《尧曰》
《学而》问的是四十岁之前,《尧曰》答的是五十岁之后;《学而》是中国人的终极三问,《尧曰》是中国人的终极三答。
《学而》讲的是:
1. “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2. “巧言令色,鲜矣仁”;
3. “吾日三省吾身”;
4. “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5. “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6. “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7. “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8.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9. “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
10. “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
11. “礼之用,和为贵”;
12. “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
13.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
14. “贫而乐,富而好礼”;
15.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
《尧曰》讲的是:
1. “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
2. “朕躬有罪,无以万方。万方有罪,罪在朕躬”;
3. “虽有周亲,不如仁人;百姓有过,在予一人”;
4. “谨权量,审法度,修废官,四方之政行焉”;
5. “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
6. “政之所重:民,食,丧,祭”;
7. “宽则得众,信则民任焉,敏则有功,公则说”;
8. “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
9. “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出纳与人也,犹之有司,谓之吝”。
《论语》从开始的“知学、知人、知己”的生命成长,最后还是回到了做人这个生命主题上——如何做一个君子?
“知命”“知礼”“知言”,这是成为君子要做到的,也是一定要注意的。这是孔子及其弟子们的终极关怀——因为生命是一个持续学习修养、不断提升境界,进而成为君子的过程。
正如毛泽东在《纪念白求恩》所言:“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知天命,自强不息;尽人事,厚德载物
中国人的世界观是天命观,是天地观,是乾坤观,是阴阳观,更是道德观,说到底就是时空观。
时空观说的是每个人都活着时间里,空间里,观念里。既然活在时间、空间和观念里,我们又很难不受到时间的局限、空间的局限和观念的局限。
人类的生命往往就局限在三观里。所谓生命三观指的是世界观、价值观与人生观。
世界观说的是高度,价值观说的是角度,人生观说的是态度,说到底就是观度,即观之有度。
所以说,世界观说的就是对时间、空间和观念的认知。
古人有讲:“盲人不可语光,凡夫不可语道。”这说的是观念的局限。不要跟盲人描述世界的光鲜,盲人的世界,不是看来的,是用心去感受,用心去想象。
用眼睛看到的世界是单一的,用心想象的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不要跟普通人论“道”,人活着有三层境界:生存、生活、生命。一般人只是活在生存世界里,根本没时间去往生活的境界和更高的生命境界。
自从孔子说了“五十而知天命”这句不朽之言,中国人便有了对“知天命,尽人事”的命运认知。
所谓“天命人事”指向的皆是定数。生与死是定数,爱与恨也是定数;得与失是定数,憎与怨、福与祸也是定数。
那孔子的天命观从何而来呢?来自周公定律——“天命靡常,惟德是辅”。那我们该如何看待这“靡常”的天命呢?
《尚书》给出了十六字心法:“道心惟微,人心惟危;惟精惟一,允执厥中。”道心是看不见的,是有秩序的,人心是危险的,是不确定的。于是,《周易》给了人世间这样的启示:“天有阴阳,地有刚柔,人有仁义。”
老子是道家的创始人,用“道”与“德”暗解了《周易》;孔子是儒家的创始人,用“仁”与“义”明解了《周易》。从此,老子孔子用《道德经》与《论语》一暗一明地影响了中国文明两千五百多年,并且如今继续影响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生机勃勃。
孔子两千五百多年喊出的“天命人事”背后的定数到底说的是什么呢?它背后说的是两个真:一个是真理,一个真爱。
“知天命”靠的是“自强不息”的“真理”,是知;
“尽人事”靠的是“厚德载物”的“真爱”,是行。
获得“真理”需要持之以恒的“明明德”,获得“真爱”需要坚持不懈的“亲民”与“新民”,需要的是生命的“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明明德”说的是中国人的“心性”修养,“亲民、新民”说的是中国人的礼乐“教化”。孔夫子说的“真理”和“真爱”指向的是天地格局、日月精神、乾坤世界观和“止于至善”的终极关怀。
人生往往不是开始的太晚,而是你从未开始。所有的人、事、物、境都是你与天地之间的事,而不是你和人、事、物、境之间的事。
人生一切的烦恼皆在左顾右盼、犹豫徘徊之中。人生不是你登上了船就能到达彼岸,生命不是你懂得了道理就能够觉悟。
在这个世界上,总有一种力量,它无声无息,却能决定一个人的命运,改变一个人的生活。这种力量,就是《易经》乾坤观启示我们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和“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自强不息”如同大地之母,孕育万物;“厚德载物”如同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自强不息”是一种执着的精神,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人生的道路。
无论身处何处,无论面临何种困难,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勤奋努力,就一定能够找到属于自己的光明。
上天召唤的时候风雨兼程,即为知天命;人事来临的时候尽己所能,无愧吾心,即是尽人事。
No.5740 原创首发文章|作者 知止斋主
开白名单 duanyu_H|图片 视觉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