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创板日报》4月26日讯(记者 郭辉)从半导体先进制造创新突破到生物医药形成集群效应,从人工智能在厚积中迎来爆发到低空经济打开未来产业想象空间……上海近年已逐步成为国内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集中展示窗口,持续引领产业示范创新。
作为资本市场改革的热土,上海近年向全球金融中心、科创中心等重要目标推进,同时也进一步促进了创新资金的流动和企业融资渠道的拓展。其中,科创板过去五年来的成功运作,特别是在支持硬科技企业发展方面,推动了科技与金融的良性互动,为上海乃至全国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注入了经济增长的新动能。
场景:多领域齐头并进 产业创新活力充沛
今年,“低空经济”的概念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一众创业项目爆火出圈。
其中在上海浦东新区张江科学城,御风未来在创立8年后,其自主研发eVTOL(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迎来成功首飞。“今年我们将为M1货运型申请‘适航证’,前几天该申请已被受理。”御风未来创始人兼CEO谢陵表示,拿到这张“准飞证”后,M1即可开启在货运方面的商业布局。
据了解,eVTOL的技术原理与直升机不同,且具有电动化、智能化、无人化的显著特征,相较于直升机,其建造成本、产业规模化后的营运成本都具有较大优势,产业前景广受看好。在“低空经济”刺激下,众多相关的产业链上下游都有望得到新一轮的增量发展。
根据中国民航局发布的预测数据,2023年中国低空经济规模超5000亿元,2030年有望达到2万亿元。据摩根士丹利的研究报告,城市空中交通市场规模预计到2040年将达1万亿美元,2050年增长至9万亿美元。
在“低空经济”的产业布局上,上海凭借敏锐的嗅觉和对前沿性产业有力支持,已经取得先发优势。据了解,除了御风未来,上海还有沃兰特、时的科技、艾福莱飞机等多家飞行器公司在这里深深扎根。这些充满活力并且代表了新质生产力的初创企业,也将从上海起步,“飞”向全球。
不仅如此,上海近些年在人工智能、数智消费、生物医药及半导体等产业的前瞻性布局,让其在一轮又一轮的技术革新浪潮中,在众多新兴的先进技术方向上总能有创新项目不断涌出。
譬如在人工智能领域,上海已经诞生MiniMax(名之梦)这样一家国内目前估值最高的AIGC独角兽,其估值目前达到12亿美元,投资方包括腾讯、阿里、高瓴创投、米哈游等。此外,全国首个千亿参数的多模态金融大模型“财跃F1金融大模型”、首个图文混合创作大模型书生·浦语灵笔,国内首个综合能力超越GPT-3.5的大语言模型日日新SenseNova等,皆在上海问世。目前全国前4批次通过上线备案的大模型中,上海占据24个。
又例如在半导体领域,来自上海的积塔半导体、瀚博半导体、燧原科技、沐曦集成、壁仞科技已经跻身全球独角兽榜单;上海张江药谷,30多家在科创板上市的生物医药企业共同为提升人类福祉迸发创新活力;拼多多、小红书、米哈游、B站、携程等新型数智消费企业,引领着全球消费潮流话题……
“上海一直是改革开放的前沿,引领国内产业发展,尤其在多个新兴产业前沿方向布局方面也扮演了同样的角色。”上海中创产业创新研究院高级副院长丁国杰接受《科创板日报》记者采访如是表示。
上海成为国内重要创新高地绝非偶然。丁国杰表示,从包括上海在内的全球创新集中区域的共性特征来看,浓郁的创新氛围、宽容失败并鼓励创新的包容文化、高效政府治理和优质营商环境等因素,对城市打造创新产业集群来说缺一不可。
上海不仅有开放创新的基因和文化、丰厚的创新资源,在推动产业发展的过程中,上海还能够坚持制度创新和改革,在丁国杰看来,也是上海能够保持创新活力的重要原因。比如生物医药领域在张江最早推行的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MAH)制度、现正在张江试点的生物医药分段生产试点制度,以及医药和集成电路的保税研发制度,“上海总是能够在尊重客观规律和专业能力的基础上,精准抓住特定产业发展的痛点,然后通过制度创新来解决发展的问题”。
联动:科创、金融协同发展 构建产业高地
企业保持创新活力离不开资金投入的支持,而如何做好其中的衔接,将决定创新创业带来变革的深度和广度,同时考验在区域经济治理方面的智慧。从政府政策指引来看,今年以来多地政府、证监会,以及商务部、外交部、发改委、科技部、工信部等十部门政策频出,均意在进一步丰富创新资金来源,为企业拓宽融资渠道。
上海不仅是全国科创中心,同时也是资本市场改革热土,资金往来和创新领域投融资极为活跃。近年其城市发展更是被中央赋予建设国际经济中心、金融中心、贸易中心、航运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使命。
据上海市市长龚正介绍,在国际经济中心方面,去年上海实现了4.72万亿元GDP总量,继续排在世界城市的前列;在国际金融中心方面,上海去年金融市场的交易总额再创新高,达到3300多万亿元,金融的持牌机构持续向上海集聚;在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方面,上海全社会R&D(研究与实验发展)投入占GDP比重提高到4.4%,每万人口的高价值发明专利达到50.2件并创下新高,上海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最新一轮的科技创新集群排名中排在全球第五。
从今年在上海推进的资本市场建设和改革中也可以明显感知到,科技创新向上海汇集的同时,上海的资本市场环境也在成为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引擎。
在汇集了众多优质创新企业的科创板,截至今年一季度末,已在科创板上市的公司数量达到570家,其中上海有90家,累计首发募集资金和市值都排第一位,募集资金达到2300亿元。
据《科创板日报》统计,自2012年以来以芯片及新能源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在A股市场中的净利润占比不断攀升,尤其是在2022年之后,新兴产业占比出现加速上行。而自2020年以来,以芯片半导体行业上市公司的市值分布计,有91%集中在科创板;光伏、风电、电池为代表的新能源企业,超过60%的市值分布均集中于科创板。科创板及科创板公司也成为新质生产力的一大代名词。
“从全球主要科创中心的成功经验可以看到,都有着金融资本和科技创新的高效配置。”上海中创产业创新研究院高级副院长丁国杰表示,定位国际金融中心的上海已经形成了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从各个维度都将发挥支持科技创新和培育新生产力的引擎作用,包括主板面向大盘蓝筹,科创板重点聚焦符合国家战略和具备核心技术的企业,加上今年3月份上海推出的专精特新板,主要服务科创型、创新型以及具有专精特新特征或发展潜力的上海市优质中小企业,将进一步通过各层次来分别服务不同领域企业的创新需求。
而对于吸纳了最先进创新要素的科创板市场,丁国杰表示,科创板的制度创新优势以及对硬科技企业的支持鼓励,促进了科技产业和金融市场的良性循环。
除了为企业提供融资渠道,科创板还带动了创投机构对科创企业的投资。丁国杰表示,“事实上,超过九成的科创板上市公司在上市前都获得了创投机构的支持,这表明科创板在资本市场中还起到了为价值投资与科技创业标明风向的重要作用。”
鲸平台智库专家、中关村物联网产业联盟副秘书长袁帅接受《科创板日报》记者采访表示,未来上海科创中心建设将与资本市场改革将进一步加强协同,共同推动上海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借由科创板市场,拥有新质生产力的企业将能够获得更多的资金支持,加速其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同时,科创板市场也推动了上海乃至全国科技创新氛围的形成和发展。”
赋能:科创出海加速上海与全球经济共融
“上海定位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这一定位是与国家战略紧密结合的,不仅仅是一个城市的单独行为,而是随着国家战略地位的提升而发展的。”丁国杰表示,上海的五个中心建设都是在这样的国家战略背景下进行的,旨在发挥全球城市的作用,而上海本身也具备这样的优势,能够承担相应角色。
丁国杰表示,上海拥有开放的区位优势,例如虹桥开放枢纽和临港新片区,“这些区域一方面面向太平洋,另一方面联动国内,展现出上海作为国际、国内双循环核心节点城市的开放性。”
过去一年科创型企业“出海”热潮愈演愈烈,上海作为国内经济总量最大的城市,同时也是内地对外开放水平最高的城市,正在通过频繁的科创产业对外贸易和境外市场投融资加强同全球经济的连接。
以生物医药产业为例,上海在今年推出了“上海医药创新企业2024合作出海计划”,将以双向走访对接的形式,助力30家上海优秀企业出海,推进医药创新的跨境合作与交流,抓住创新药机遇。
在科创板市场,越来越多硬科技企业借助资本市场打开融资渠道的同时,也有更多机会进行海外市场扩张和更多对外投资。比如就在2023年,科创板公司德龙激光、炬光科技、中望软件、凌志软件等纷纷发布公告拟对外收购项目;同时今年科创板公司公告的年报显示,过去一年如天岳先进、晶晨股份、石头科技、九号公司、祥生医疗等众多科技公司海外销售收入均占有重要比重,且海外市场业务正在持续成长。
在丁国杰看来,近年中国企业出海与前两轮的类似浪潮相比,呈现了非常明显的特征,那就是具有高科技含量和高附加价值。“科创产业出海不仅是在用好上海区域及海外市场的国际化创新优势,同时新兴产业本身承载着为中国经济寻找新增量、挖掘新机遇的使命。”
“在科创赋能下,中国产品在海外市场更具竞争力和优势。”丁国杰表示,比如生物医药等领域实现产品创新迭代和里程碑式的市场突破;其次像低空经济等创新应用方面,国内也有机会抢占全球产业链的高端环节;另外像新能源电池、储能等技术,上海也在通过“一带一路”等机会参与同海外的绿色产能合作、探索绿色技术创新与对接、推动绿色技术的示范引领,并拓展海外市场。
中关村物联网产业联盟副秘书长袁帅表示,上海通过科创产业进一步加强与全球的连接,这不仅体现在技术和产业的交流上,更体现在全球创新资源的整合和配置上。相信上海未来还将继续深化与全球的科技合作与交流,加强在科技创新、产业升级等方面的合作,通过科创产业的发展能够吸引更多的全球创新资源和人才,推动城市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以及全球经济的繁荣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