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现状如何?人工智能研发与应用的趋势怎样?又将如何与实体经济融合?4月28日,在2024中关村论坛年会——全球数字化应用创新论坛上,多位专家学者各抒己见。
“计算机能思考吗?”自英国数学家图灵于1950年在一篇著名的论文中提出“人工智能(AI)”概念以来,人类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探究从未停止。
作为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人工智能领域如今已进入发展加速期。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邬贺铨指出,当前,国际经济发展处于调整期,信息化向数字化的演进期,网络技术创新的涌现期,新一代信息技术无论是光纤通信、移动通信、卫星通讯、互联网、工业互联网、物联网,都进入了一个新的技术变革时期。人工智能进入了向通用式人工智能发展的过渡期,还会有云网融合、算网融合,现在也刚刚起步。新一代的信息技术和经济社会的数字化转型、高质量发展,实现了历史性的交汇。
具体来看,以大模型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正在深入演进。京东集团副总裁何晓冬在演讲中谈到,从今年开始,大模型进一步走到多模型时代,不再局限语言,而是语言生成图片,甚至语言生成视频。其中一个代表是今年初的Sora,只要通过一个文字描述就可以生成长达一分钟高质量的视频内容。大模型时代从语言大模型走向多模态大模型,跨越了语言和视觉的门槛。
与以往相比,人工智能的重要性正在显著提升。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要深入推进数字经济创新发展,深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研发应用,开展“人工智能+”行动,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
而人工智能领域也正在开启新一轮的科技竞赛。《北京市人工智能行业大模型创新应用白皮书(2023年)》显示,截至2023年10月,我国拥有10亿参数规模以上大模型的厂商及高校院所共计254家,分布于20多个省市/地区。
在参与论坛的专家学者眼中,人工智能不应局限于对话、写文章、做视频,而应该通过新技术推动数字经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为经济社会各领域带来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
何晓冬表示,未来大模型会从虚拟的数字世界走向实体世界,走向现实世界,装载在机器人等一系列移动机器上,真正走向具身智能,使得机器在现实生活中也具有高强度或者通用的智能能力,真正做到现实世界的通用智能。
谈及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的融合,中数联盟轮值理事长、北京能源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姜帆表示,对于企业而言,要深刻认识这一轮数字化浪潮对企业生存发展的重要战略意义,企业要抓住这个机会窗口大胆探索、日益进取,加强数字技术创新与应用,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姜帆同时表示,中关村数字经济产业联盟自成立以来,始终致力开展企业数字化应用创新领域的研究和推动工作。
对于企业而言,人工智能要如何落到实处?邬贺铨认为,大模型落地要经过很多方面的努力。首先要把大模型上云,通过上云,使很多中小企业只要能上云,就可以使用大模型。另外,还需要把人工智能的能力下沉到终端上,才能够更好地应用。
北京商报记者 李秀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