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chinatimes.net.cn)记者孙梦圆 于娜 北京报道
mRNA疫苗明星企业再陷漩涡。
近日坊间称,斯微(上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下称“斯微生物”)创始人兼董事长、CEO李航文被罢免。《华夏时报》记者尝试通过邮件联系公司方面,但原邮件地址显示发送失败。斯微生物官网目前已无法登录。
Biotech创新药医学顾问曹博对本报记者分析称,斯微生物作为国内较早开展mRNA技术研发的企业,其发展历程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国内mRNA企业的一些共性问题和挑战。此次管理层的变动,可能是公司在应对这些挑战、寻求转型和突破的过程中所做出的一种调整和选择。
风波始末
斯微生物成立于2016年,是国内率先开展mRNA创新疫苗研发生产及纳米脂质体包裹递送技术服务的平台型创新药企。
疫情开始后,斯微生物因为新冠mRNA疫苗,一度成为资本市场的宠儿。但遗憾的是,截至目前,斯微生物并没有产品在国内获批。
2020年1月,斯微生物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合作,紧急启动新冠mRNA疫苗研发项目。2021年1月,斯微生物的mRNA新冠疫苗获得临床试验批件,成为国内第二款进入临床阶段的国产mRNA新冠疫苗。
2022年12月,斯微生物旗下SW-BIC-213在老挝获得紧急使用授权(EUA),这也是中国首个获得紧急使用授权的新冠变异株mRNA疫苗(EUA)。2023年5月25日官宣融资消息时,斯微生物提到,目前该疫苗已在老挝完成Ⅲ期临床试验,并达到主要研究终点,相关数据已滚动提交至国家药监局用于国内紧急使用授权(EUA)申请。
2023年5月,斯微生物官宣正式完成数亿元的Pre-D轮融资,该笔融资主要用于加快肿瘤治疗疫苗及传染病疫苗管线的开发,并持续布局人工智能算法及mRNA序列设计优化等技术,进一步夯实斯微生物的技术领先优势。
不过,好景不长,2023年9月,斯微生物及其创始人李航文被限制高消费。彼时,斯微生物已是官司缠身。
天眼查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5月24日,斯微生物被起诉的开庭公告数目已经多达305起,其中45%的案件身份为被告,87.3%的案件类型为民事案件,目前处于民事一审阶段的案件有159件,内容涉及劳动合同纠纷、竞业限制纠纷、房屋租赁合同纠纷、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等。此外,斯微生物目前与强制执行、股权出质、股权冻结、被起诉等之类的风险动态数目众多,显示存在一定的经营风险。记者在社交媒体搜索发现,从去年开始,有关斯微生物欠债的消息不断被曝出。
截至发稿,斯微生物并未公开回应上述信息。
转型变数
新冠疫苗之外,斯微生物还布局有mRNA肿瘤疫苗。官网显示,斯微生物已经同步开展了多治疗领域的产品开发,包括肿瘤免疫学,传染性疾病等,产品管线达20余条。目前,该公司产品进度最快的为mRNA个性化肿瘤疫苗,已在澳大利亚开展一期临床,是国内首家进入临床的与Moderna、BioNTech相媲美的个性化癌症疫苗。
新冠疫情结束后,业内认为斯微生物可以顺利转型,然而,2023年7月21日,斯微生物旗下天慈工厂暂停运行 ,彼时,斯微生物表示,天慈工厂主要是因为大环境的客观因素存在,近期也不会有新冠疫苗的生产需求,所以先暂停试运营,把主要精力回归在研发上。
不过,仅仅过去一个月,8月25日,斯微生物又宣布“打造CDMO一站式服务平台”,这也是继康希诺之后,第二家做CDMO代工生意的mRNA企业。斯微生物的设想是,“依靠多年积累的mRNA平台技术和mRNA生产体系,可赋能全球合作伙伴实现从概念到商业化生产全过程;降低研发门槛,助力更多生物医药企业提升研发效率。”
彼时,时任斯微生物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的李航文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关停工厂和入局CDMO是斯微生物在新冠疫情后的自救措施。除CDMO外,斯微生物还会开展CRO业务(医药合同研发机构,协助制药企业进行科学或医学研究,主要提供的服务包括新药发现、安全性评价研究服务等临床前研究及新药注册申请等),同时也在积极寻求政府的帮助。
疫情为mRNA技术带来了不少的可能性,但同时也出现了新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也折射在斯微生物的身上。
曹博对本报记者表示,斯微生物的发展历程和当前的挑战,为国内mRNA企业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借鉴和启示。面对行业发展的机遇和挑战,企业需要不断加强自身能力建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他进一步分析称,每家企业的具体情况不同,需要根据自身的战略定位、资源禀赋等来制定合适的发展策略。疫情红利企业要实现长远发展,还需要不断探索和创新,以应对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和竞争格局。
见习编辑:邓舟羽主编:陈岩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