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乐居财经 曾树佳
房地产行业的政策面,正从供需两端,不断改善。继认房不认贷、降首付、降利率等楼市新政之后,行业祭出了金融救市的重磅利好。
11月21日,资本市场消息,监管机构正在起草一份中资房地产商“白名单”,可能涵盖50家规模房企,国有和民营房企会被列入其中。
据了解,50家房企白名单可能将包括万科、龙湖、碧桂园、旭辉等规模房企,其中不乏已经出险的房企。这个利好,强化了此前“一视同仁”融资政策的定调,提振了地产人的信心。
一年前,“三支箭”发布,如今陆续出台的新政,对其中的一些细节,做了更为详尽的补充与落实。在融资环境多重改善之下,中间存在的一些卡口,有望在后续得到改善。
而随着调控不断深入,行业的出清已进入新阶段,房企债务重组、股票复牌、市值回升等,均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进展。这表明,地产领域曙光已显现。
信心逐渐提振
去年11月,信贷、债权、股权融资“三支箭”发布,此后政策的边际改善,持续进行。
今年7月,房企开发贷款、信托贷款等存量融资,在一定前提下,可以允许超出原规定多展期1年,可不调整贷款分类。这对于民营地产商来说,又是一个利好。
几乎与此同时,《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出炉,其中包含完善融资支持政策制度、推动民营企业债券融资专项支持计划扩大覆盖面、提升增信力度等。
一个月后,政策继续查漏补缺,证监会消息称,房地产上市公司再融资不受破发、破净和亏损限制。相关金融支持民企发展工作推进会,也时有举行。
接着,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用了较大篇幅,提及房地产相关内容。
会议强调,促进金融与房地产良性循环,健全房地产企业主体监管制度和资金监管,完善房地产金融宏观审慎管理,一视同仁满足不同所有制房地产企业合理融资需求。
一年前的 “金融16条”,已提到“对各类房企一视同仁”,如今类似的字眼再次出现,表明行业在进一步纠正过度的风险偏好,让民企能合理获得更多的源头活水,支撑行业有序复苏。
近日更是传出消息,金融监管部门融机构座谈会上,提出了“三个不低于”。
即各家银行自身房地产贷款增速,不低于银行行业平均房地产贷款增速;对非国有房企对公贷款增速,不低于本行房地产增速;对非国有房企个人按揭增速,不低于本行按揭增速。
会议还提出,拟修改开发贷、经营性物业贷、个人住房贷款办法等。
在销售回暖后劲待解的背景下,监管机构继续从房企融资入手,已在起草一份中资房地产商白名单,或有50家国有和民营房企被列入其中。在列的企业将获得包括信货、债权和股权融资等多方面的支持。
据悉,这一名单较今年年初,具有系统重要性优质房企的范围有所扩大。
此外,取消地价限制、“价高者得”的拍地规则,目前也已在多座城市中悄然展开。业内关于“取消远郊区容积率1.0限制”,即放松限墅令,以及“适时放开房价限制”的讨论,也不绝于耳。
信心比黄金更重要,目前的资本市场的信心,已有所提振。尤其在港股市场,内房股不时就会有一波比较明显的涨势。多股高开、一片飘红的情景,并不罕见。
房企积极突围
叠加了三年疫情,这一轮房地产周期比任何一次都更为漫长、更为猛烈。有一大批房企暴雷或出现了流动性问题,出险与自救、政策的边际改善,以及市场的乍暖还寒,不时显现。
从规模竞速时代中走过来的地产商,从高岸到低谷,一下子缓不过神来,大部分均不能在流言中独善其身,被负面舆论击中者,不在少数。
到后来,出险房企的出现,更多是大环境导致的。因此,对于身陷流动性逆境的地产商,必然要重新审视。
优质房企不应该倒下。而此前一直保持自律,担起保交楼责任,但后来随着调控深入而产生债务违约的房企,也理应被优化政策支持。
这不仅仅是单一行业的事,而关乎整个中国经济这盘大棋,它是中国经济的压舱石。民生与就业,它涉及的产业链条实在是太长。
幸而,经过积极自救,部分房企已经获得了化债进展。
自2021年下半年以来,已有超50家上市房企启动债务重组,若有重大进展,对于资本市场来说,都是莫大的鼓舞。
比如,融创历时18个月,境外债重组正式宣布成功,这一流程走完,意味着其降债45亿美元,整体化解了约900亿元的内外债风险,优化了基本面。
旭辉此前多次延期投票的“H21旭辉3”债券,也于11月13日举行了第二次债券持有人会议,审议通过了括调整债券兑付安排、增加增信保障措施等内容。
而在此之前,碧桂园旗下境内九支境内债均已展期通过。
近日,在碧桂园月度集团管理会议上,集团管理层表示,政策利好不断叠加,市场信心的恢复需要过程,集团上下要迎难而上,坚定信心保交付,努力穿越周期进入健康发展的轨道。
2023年前10月,碧桂园已累计交付约46万套房屋,交付项目涉及31个省份、237个城市。在第三方交付榜单上,碧桂园交付量持续稳居行业第一,在行业中处于领先位置。